中国古代性文化

第三章 私有制社会建立以后(夏、商、周及春秋、战国)2

  第三节 爱情

  在现代社会中,男女两性的性关系应该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但并不是自有人类
以来就有爱情的,爱情是怎么产生的,是在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还是理论界在不
断探讨的问题。恩格斯认为,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之爱”是“第一个出现的性爱形
式”,那么中国的情况如何呢?

  人类的性行为是不同于动物的,它不是完全由盲目的性冲动所支配,而是意识
在这中间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在发生性行为和其它行为以前以及
在发生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干,逐渐掌握它的规律,并预知它
的后果。原始初民即使进行群婚杂交,也是有意识的,性崇拜、性禁忌都是人类性
意识的表现。意识是一种心理表现,人类的心理随人类的文化而发展,到了一定的
发展阶段,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类性心理(意识、感情、观念、知识、经验等)
的发展会使爱情得以产生。爱情是在性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它又不同于性
欲,它是性欲的升华。“人的爱情不仅是一种本能、性的欲望和两个人交往中纯生
理的享受。它按照和谐的规律把自然的冲动和意识的金线、把机体的生理规律和精
神准则交织在一起。”

  一、爱情产生的条件

  爱情的产生,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两性关系应该是比较专一的,在群婚杂交的时代,“人尽可夫”或“人
尽可妻”,当然谈不上会有什么爱情。所以,一般说来,爱情的产生应在一夫一妻
制建立以后。

  第二,男女两性应该是比较平等的。即使是一夫一妻,但如果妻子只不过是丈
夫的私有财产和附属品的话,那么两个人之间也很难有真正的爱情。倍倍尔在《妇
女与社会主义》一书中谈到古代雅典妇女时指出:“妻子自然可以和丈夫同床共枕,
但是不能和他同桌进餐,她对丈夫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称‘老爷’;她是丈夫的仆
役。她绝对不能出现在人前……丈夫可以把她当作奴隶出售。”在这种情况下,怎
么说得上什么爱情呢?

  第三,人类的文化素养要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这是因为,爱情不是抽象的,它
是有内容的,它和人的理想、道德、情操、志趣、审美观念等都分不开。当然,在
这些方面,古代和现代有很大的不同,但如果从整个社会发展水起来看,人们这方
面的素质还很模糊时,也是难以谈到什么爱情的。

  从中国的历史看来,应该说在夏、商、周的时代,在平民群众中,男女之间的
爱情开始产生了。这是因为,总的看来那时已改变了群婚与杂交,建立了一夫一妻
制;男子统治和压迫女子的现象相对地少一些,轻一些;那时的男女相恋虽然不可
能像今日所要求的那样志同道合,但是在他们之间也有一种精神纽带,这就是对美
的鉴赏与追求——这些情况在许多古书上都是有所记载的。

  人的爱情的产生,经历了一个对异性的自然美和精神美的综合性鉴赏的过程,
发现和欣赏对方的美,并激发了自己对这种美的追求,在这个基础上才会产生爱情。
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性关系正是人类和动物的性行为的最后分界线。

  二、爱情产生的基础

  那么,在我们本章叙述的这个年代,人们的爱情是产生在什么基础上的呢?在
我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周南》的“关睢”一诗中,点明了这一情况: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这里说明了当时令人倾慕的女子和男子的标准:女子要“窈窕”,要是“淑女”
,前者指外在美,后者指淑慧贤良,属于内在美。而男子应该是“君子”,指温文
尔雅,德、才好,主要属于内在美。

  男女相互的吸引,爱情的产生,要建立在对对方外在美和内在美相结合的基础
上,这在古今中外是一致的,当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对外在美和内在美有
不同的标准。在本章所叙述的那个时代,身材长窕而又匀称,丰满而又轻盈,这是
美女的基本条件。《诗经》中有一首题为《硕人》的诗,是赞美春秋时期齐公主庄
姜的,其中“硕人其颀”、“硕人静静”就是对庄姜的修长而又丰满的身段的赞美。
当然,还要求身材匀称,战国时期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形容东邻美女的身材为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即是指此。

  对男子外在美的要求,其标准就有所不同。《诗经·旄丘》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意思是说,那个男子既年轻,又秀丽,比琉璃玉还美;好弟弟呵好哥哥,年轻
英俊如琐玉。这是要求男子俊丽,即是时人所说的“小白脸”。

  可是,《诗经·简兮》中的一段诗歌则这样写: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意思是说,魁梧英武的男子,在宗庙前表演万舞,身强力壮如猛虎,手执缰绳
如织组。这是要求男子魁梧、雄壮,有男子汉气概。

  另一首诗《淇奥》中的思春女子也是以这样的审美标准来赞美自己的情人的: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意思是,仪态庄重,心胸宽广,威武雄壮,容光焕发,这样神采飞扬的君子,
不能忘记他啊!——这都说明,古代有许多女子很欣赏那堂堂一表的男子汉气概。

  至于古代男子的内在美,主要表现在传统所说的“四德”,即:仁、义、礼、
智。而古代女子的内在美,主要表现在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个方面,即品德、
言辞、仪表、手艺四种德行。《周礼·天官·九嫔》说:“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郑玄注:“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
妇功谓丝枲。”

  无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能成为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相互爱恋的重要因素,
而这个时期男女倾慕、爱恋的感情,如前所述,主要地而且大量地在《诗经》中表
现出来。《诗经》的诗本为311篇,现存的只有305篇,我们无法考证每篇诗
所产生的年代,但就其总体而言,约起于周初,止于春秋中其(公元前570年左
右),跨度500多年。《诗经》是周朝比较成熟的文学的典型表现,西周是奴隶
制社会的继续和发展,周朝在政治上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组织,确立了宗法制度和相
当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获得发展和繁荣;在思想方面也呈现出
新的面貌,社会的这一切发展变化,在《诗经》中都有较为具体、翔实和生动的反
映,反映当时的民风,特别是男女两性的关系,也是《诗经》主要内容之一。《诗
经》的《国风》中大多数的抒情诗歌,是《诗经》时代较后的产品。宋朝的朱熹在
《诗集传序》中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
各言其情者也。”

  三、爱情的颂歌

  在《诗经》中有不少歌都是爱情的颂歌。例如《诗经·召南》的《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其实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墍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意思是说,树上的梅子越掉越少了,只有七成了,只有三成了,都掉光了,追
求我的年轻人啊,你早点来娶我吧!

  《诗经·召南》的《野有死麇》也很动人: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

  无使尨也吠。

  以上意思是有个猎人在野外打死了小鹿,用白色的茅草把它包好,有个少女对
他动情,他就趁机挑逗她。最后三句很生动地表现出那少女和猎人一起走向密林深
处时的心情:慢慢地走轻轻地走不要急躁,不要碰我腰间的围裙,不要惹那黄狗怪
吓人地汪汪叫。

  《诗经·王风》中的《采葛》也很感人: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这是反映一个男青年炽烈的恋情,和心上人仅仅是一天没有见面,就感叹如同
分别了“三月”、“三秋”、“三岁”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典故源出于
此。

  当然,恋爱、婚姻并不是一帆风顺、一切如意的,《诗经》中也反映出这种复
杂的感情,例如:

  “有美一人,阳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陈风·泽陂》),描写了
失恋后的悲伤;“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你同我好,我就同你好,你不同我好,我可以同别人好,这是多么自由、大胆和
不受拘束!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描写了妻子对出征的丈夫的
苦苦思念。

  总之,在《诗经》产生的这个时代,在平民百姓中男女交往和恋爱还是相当地
自由和开放,民间的性风俗确是如此。《诗传》中所说的“三十之男,二十之女,
礼未备则不待礼”说明了有时可以不受那套繁缛的婚姻规矩的约束与限制;《周礼》
所说的“以仲春之月会男女,是月也,奔者不禁”则说明了每年有一段时间,男女
可以随心所欲地发生性交行为,可见还保存着原始婚姻的某些遗风。

  应该说,《诗经》反映出那个时代两性关系中比较健康、自然的风气,所以孔
子对《诗经》有过一个明白、确切的评价,就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这就是说,《诗经》中的三百多首诗,包括许多感情真挚的情歌和男女欢爱的美丽
诗篇在内,思想都是纯正的。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如此。可是,后世的道
学家对《诗经》却大不满意,例如宋代程朱理学的鼻祖之一——朱熹对《诗经》批
评甚力,仅《国风》部分被他斥为“淫奔者之辞”的就有二十几首之多。对于《郑
风》,他攻击尤多,认为郑人的诗歌竟是女人引诱男人,半点羞耻之心都没有。

  这个时期社会对男女恋爱的压迫和限制,也开始显露。如《郑风》里的《将仲
子》,畏父母之言,畏诸兄之言,畏人之多言。《鄘风》中的《柏舟》:“泛彼柏
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是
说一个女子爱上一个额上垂着两绺秀发的少年,表明誓死也不会忘记他而去爱上别
人,呼一声天叫一声娘,为什么那么不体谅我——表明了那时的女子对父母之命的
反抗和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卫风》中的《氓》诗有云:“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因为无媒,所以不得不把两相约定的婚姻延期,这也反映出当时礼教初形成时的状
况。

  在这一时期,除了《诗经》之外,还有不少传诸后世而不朽的文学作品也歌颂
了真正的爱情。例如:

  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离骚》、《九歌》等作品中,以浪漫主义的
笔调对女性美进行描写与讴歌,并抒发了对恋人的苦苦追求和思念之情。

  他写的《山鬼》是一首神话色彩很浓的苦恋之歌,细致地刻划了山中女神追求
爱情而不得时的那种复杂心态。“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
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山中女神在山坳深处闪现,她以薜荔为衣,女罗为带,
以香草妆点,美丽又芳洁;她双目含情,笑意盈盈,体态窈窕,充满了爱的自信。
然而情人终于未来,“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她只能在风雨幽冥、
猿啼叶落的山谷中永远思念她的情人。

  在他的《离骚》中,诗人刚直抒了对美人寻觅和追求的恋情。“朝吾将济于白
水兮,登阆风而緤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吾令丰隆乘云兮,求
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对此,郭沫若在《屈原赋今译》
中作了如下的翻译:

  等待到天明时我又要渡过白水,

  我要登上那阆风山顶系我玉蚪。

  我忽然地又回转头去流起泪来,

  我可怜这天国中也无美女可求。

  云师的丰隆,我叫他驾着云彩,

  为我去寻宓妃的住址所在。

  我把兰佩解下来拜托了蹇修,

  我拜托他代表我去向她求爱。

  屈原的诗当然有其深意,是在美女恋人身上寻求对庄严的人生、崇高的志向、
美好的品格的暗示与比托。这种以对美人的描绘与追求来暗示与比托的诗文,丰富
了中国古代性文学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总之,在这一时期男女之间的爱情产生了,但是两性关系既受原始遗风的影响,
又受初步形成的礼教规范的限制,形成一种比较复杂的状况。
==================================
文渊阁扫校 转载请保留

上一页 返回文渊阁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