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隋、唐、五代)6 |
七、夫妻性生活 敦煌唐人十分重视夫妻性生活,其看法和做法可以从伯二五三九《天地阴阳交 欢大乐赋》中得到证明。如前节所述,《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为白行简所作,白 行简并非敦煌人,该赋流传甚广,反映的是一般唐人的性观念和性生活状况,而此 赋传入了敦煌,显然对敦煌唐人的性风俗也产生很大影响。从该赋看来,唐人对夫 妻之间的性爱极为重视,认为性爱是夫妻之间感情的重要基础,夫妻之乐是人生根 本的快乐,在新婚之夜,夫妻双方应亲密配合进行性交,这些阐述将在本章第七节 详细阐述。这里重点指出,该赋反映出当时夫妻过性生活的一些具体的风俗: 例如,“于是青春之夜,红帏之下,冠缨之际,花须将卸,思心净默,有殊鹦 鹉之言,柔情含通,是念凤凰之卦。”看来,男女在新婚之夜第一次性交前,有一 种念凤凰之卦的习俗,可能是祝福永远幸福吉祥,因为凤凰是光明的象征,“凤凰 于飞”象征夫妻生活和谐美好。 再如,“所谓合乎阴阳,从兹一度,永无閇固,或高楼月夜,或闲窗早春,读 《素女》之经,看隐侧之铺,立障圆(围)施,倚枕横布。”这说明当时民间性知 识书籍颇为流行,夫妻过性生活前有阅读这些书籍、参照以行事的习惯。另从“看 隐侧之铺,立障圆(围)施”来看,当时人们对床如何安放也颇为讲究,放置地点 要隐蔽些,并在性交时立障子、加布围,这是符合人类性生活的私密性与隐蔽性的 要求的。 又如,夫妻过了性生活后,“侍女乃进罗帛,具香汤,洗拭阴畔,整顿褌裆, 开花箱而换服,揽宝镜而重妆。”看来,在唐代,夫妻过性生活被人们视为自然、 正常的事情,虽有一定的私密性与隐蔽性,但并不避侍女,夫妻性交后,还要侍女 侍候,进行清洗与换衣,讲求性卫生,这似乎比不少现代人还要文明。 还有“回精禁液,吸气咽津,是学道之全性,图保寿以延伸。”这说明唐人在 夫妻性生活习俗中也明显地受了道家的影响,道家房中术理论的关键是认为男精女 血是极为宝贵的,过于频繁的性生活有损身体健康,所以只有“回精禁液,吸气咽 津”才能“图保寿以延伸”。 八、裸俗 敦煌唐人的性风俗还可以从一些壁画中得到证明。公元1世纪前后,随着佛教 的传入,犍陀罗艺术和希腊佛教艺术也传入了我国西北地区。伴随着犍陀罗艺术的 影响,裸体或半裸体的风俗就在整个西域,包括敦煌和土鲁番地区发展起来。这种 裸体风俗自然是和性爱结合在一起的,不仅通过当时的一些文字记载反映出来,而 且从一些壁画中反映出来。 目前发现的在这方面反映较充分的是龟兹壁画。龟兹壁画中的新婚性爱图至今 保存在新疆拜城的克孜尔、温巴什、台台尔、库车的库木吐拉、克孜尔朵哈、森姆 散姆、玛扎伯赫等地的大约500多个洞窟中。当时的新婚性爱、舞蹈、音乐以及 其它方面的生活风俗以绘画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后人对当时的文化状况有了更 生动、形象的理解。 这些壁画,还可以和当时的一些文字资料相对照。如西域新婚性爱习俗中有少 女向新郎奉乳之举,这在敦煌曲子词中有确凿的记载,例如: 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云谣集·风归云》) 素胸莲脸柳眉低,一笑千花羞不坼。(《云谣集·浣溪沙》) 雪散胸前,嫩脸红唇。(《云谣集·内家娇》) 胸上雪,从君咬。(《云谣集·渔歌子》) 以上所谓“素胸”,即裸乳;所谓“胸上雪,从君咬”即表明了一种奉乳房给 丈夫吸吮的性生活方式,这在不少文化艺术中都表现出来了。 西域唐人中也盛行看少女跳裸体舞的风俗。半裸体装扮是头上梳高髻或双环髻, 露乳与脐,下部着纱裙,遮绣花,披云纱在敦煌石室中也发现一些男女性爱图,如 伯二七○二写卷背面就有四幅。这四幅图画得十分粗俗:第一幅是卧交,第二幅是 坐交,第三幅是站立着性交,第四幅则是女子跪着,男子从背后性交,旁边并有另 一个男子竖起阴茎在观看。这种图画和《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都被藏入敦煌石室 之中,说明了当时人们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性爱是作为一种习俗呈现的。至于为 什么在庄严肃穆的佛教窟中发现了男女交合图,结合伯二六一○《攮女子婚人述秘 法》及其它敦煌佛教巫术资料来看,可能和当时佛教施行的巫术有关。正是由于佛 教施行巫术的需要,所以将男女性爱图与《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等色情内容十分 明显的性资料都藏入寺庙之中了。 九、一夫多妻制 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形态名义上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实际上实行的是一夫多 妻制,“多妻”只不过是有妻妾之分而已。从敦煌发现的资料看唐人的婚姻形态最 主要的也是一夫一妻制,但是从敦煌的户籍残卷中还可以看到另一种重要的婚姻形 态,那就是一夫多妻制。如《敦煌零拾·十二时》云:“纵然妻子三五房,无常到 来不免死。”伯二○五四《十二时》云:“广置妻房多系绊。”《目莲变文》云: “纵令妻妾满山川”等。许多资料说明了一夫多妻在敦煌唐人中是常见的。 从敦煌发现的资料可以看出,唐人的一夫多妻的一个特点是,虽然有时也有妻 妾之分,但一般并不像中原那么区分严格,常有几个妻子并列的情况,如伯三三五 四《敦煌郡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天宝六载籍》说,户主卫士武骑尉程思楚有三个妻 子:马氏、常氏和郑氏。程思楚的两个弟弟程思忠和程思太也各有两个妻子,分别 为郑氏和郑氏、李氏和白氏。户主程什住也有三个妻子:茹氏、王氏和茹阿妙。卫 士武骑尉是个芝麻官,享有受永业田60亩的特权,全家有18人,平均每人只有 地3.3亩,完全不是什么富豪之家,但却娶几个妻子,可见当时此风之盛。而且, 从现有资料看来,这几个妻子也未明显地分出什么上下大小。 唐人一夫多妻的另一个特点是,主要不是为了享乐腐化的需要。在封建社会中, 一些大户人家妻妾成群,主要体现了女子作为男子的玩物而存在,玩物越多越好, 而且妻妾越多,说明户主的身份地位越高。但是,从敦煌资料可以看出,唐人实行 的一夫多妻制,似乎主要有其它目的:一是几个妻子的年龄普遍比丈夫小十几岁、 二十几岁不等,这和她们到男家以后能够劳动有很大关系,实行一夫多妻对提高家 族的农业生产力有好处。二是可以增加人口,敦煌连年遭受异族的骚扰和破坏,人 口不仅增长缓慢,而且有时锐减,造成田地荒芜,无人耕种。《汉书·地理志》说, 敦煌包括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人口38335人。《旧唐书· 地理志》说,天宝元年改为敦煌郡,乾元元年复为沙洲,人口16250人。敦煌 的面积有浙江省一半大,但只有这么一点人,真太少了,实行一夫多妻则有利于繁 殖人口。三是敦煌民间女多于男,据7世纪后期至8世纪后期的资料分析,未婚妇 女中有60.3%属于婚配过时,由于这个原因,就不得不加速一夫多妻制婚姻形 态的发展进程。 十、离婚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由于女子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是没有离婚自由的,男子可 以任意“休妻”、“出妻”,女子却只能忍受。同时,女子被“休”、被“出”, 被认为是奇耻大辱,终生难以抬头,改嫁更是“丧失贞节”,为人所不齿。但是如 前所述,这种状况在唐代这个较为开明的封建社会中并不突出,特别是在敦煌民间 男女的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表现在离婚问题上也是如此。当然,这并不包括极穷 的卖身为奴的妇女。 从敦煌资料中也可看出,唐人妇女改嫁的事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在《秋胡》话 本中,秋胡几年不归,秋胡母就劝秋胡妻:“不可长守空房,任从改嫁他人。”婆 婆竟然主动劝媳妇改嫁。在吐鲁番地区也是如此,例如在《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 46年)赵义深自洛州致西州阿娼家书》中也写到:他收到了阿婆“×月廿日书, 书上道连改嫁,属张隆训为妻,居子义深具悉知也。” 那时,离婚的手续很简单,称为“放妻”,也有些特殊情况称为“从良”者, 只要男方写一纸《放妻书》,并为女方和见证人认可,就可解除婚约,各奔东西。 由于离婚的情况不同,《放妻书》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完全相同,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八股形式。从现有一些资料来看,大致有这几种情况: 1.性格不合 例如,斯○三四三的《放妻书》是这样写的: 某李甲谨立放妻书 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 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G 口,夫则 反目生嫌,似稻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 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裙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 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于时年月日谨立除书。 从以上《放妻书》看来,夫妻双方性格不合,即“结缘不合”,表现在“似猫 鼠相憎,如狼羊一处”,“二心不同,难归一意”,所以,还是“各还本道”,分 道扬镳为好。“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也类似我们现在常说的,各自重新建立幸 福美满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由于《放妻书》是以丈夫为主体写的,丈夫还对妻 子提出一些美好的祝愿:“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裙娥眉,巧逞窈窕之 姿,选聘高官之主。”至于今后双方的关系,则是“解怨释结,更莫相憎。”这样 的离婚是比较文明的,要比某些现代中国人离婚后就反目成仇或是视同陌路文明得 多。 斯六五三七还有一起《放妻书》是这样写的: 盖闻伉俪情深,夫妇语义重,幽怀合卺之欢,念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 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共同床枕于寝间,死 同棺椁于坟下,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今已不和,想是前 世怨家。反目生怨,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聚会二亲,以求一别, 所有物色书之。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械 恐舍结,更莫相谈,千万永辞,布施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 岁。时×年×月×日×乡百姓×甲放妻书一道。 从这篇《放妻书》看来,也是首先阐述夫妻应该是多么和谐美好;第二层说明 双方如何在性格与感情方面不合,所以要分手;第三层对分手后的妻子提出一些美 好的祝愿,“伏愿娘子千秋万岁”这一类的话令人感动。在这篇《放妻书》中,特 别值得注意的是强调长久以来夫妻感情破裂,“三年有怨,则来仇隙”,“今已不 和,想是前世怨家”,这里就意味着,至少要有三年的夫妻关系破裂,夫妻已经“ 反目生怨”,才能谈得上离婚,时间的条件(三年)显然构成放妻的基本道义规定。 考虑到夫妻感情破裂的程度,以作为判定是否应该离婚的依据,中国现代也是如此。 “三年衣粮,便献柔仪”,就是说离婚后男方再负担女方三年衣粮,而且在离婚后 一次付清,这种照顾也是文明的一种表现。 2.谴责妻子 前述夫妻性格不合,“前世怨家”,是双方的问题,各打五十大板。但是还有 的《放妻书》认为责任在于女方,因为女方没有恪守妇道。如斯六五三七还有一起 《放妻书》说: 盖闻夫妇之礼是前世之因,累GG 共修,今得缘会,一从结契,要尽百年。如 水如鱼,同欢终日。生男满十,并受公卿,生女柔容,温和内外。六亲欢美,远近 似父子之恩,九族邕怡,四时如不憎更改。奉上有谦恭之道,恤下无傥无偏。家饶 不尽之财,妯娌称长延之乐。何乃结为夫妇,不悦鼓G 。六亲聚而咸怨,邻里见而 含恨。苏乳GG ,尚恐异疏,猫鼠同窠,安能得久。二人达G ,大小不安,更若连 流,家业破散。颠铛G 却,至见宿活不残,莂e 食集G ,便招困G 之苦。男饥耕种, 衣结百穿。女寒织麻,G 日在内。夫若举口,女便生嗔。妇欲发言,夫则拾棒。相 憎终日,其时得见。饭饱衣全,无G 累年。五亲何得团会,乾沙握合,永无G 期。 谓羊虎同心,一向陈话美词,心不合和,当G 取办。夫觅上对千世同欢,妇聘毫采 鸳鸯为伴。所要活业,任意分将。奴婢驱驰,几G 不勒。两共取稳,各自分离,更 无期,一言致定。会请两家父母,六亲眷属,故勒手书,千万永别。忽有不照检, 绚倚巷曲街,点眼弄眉,息寻旧事,便招解脱之罪。 为留后期,谨立。 从这篇《放妻书》看来,双方感情破裂,主要是女方的责任。第一,在敦煌唐 人看来,夫妻关系应该是男主外,女主内,其实这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家庭传统。 但是这个家庭却是“男饥耕种”,男人饿着肚子去干活,妻子不做饭给他吃;男子 “衣结百穿”,即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妻子不做衣服给他穿。同时又是“女寒织 麻”,即这个女人不喜欢进行织布之类的劳动。还有,“苏乳GG ,尚恐异疏”, “苏乳”后面所缺的两个字,很可能指这女子哺乳小孩有问题,不能尽到母亲的职 责。本来指望“生男满十”,“生女柔容”,现在她管不好家,照顾不好丈夫,又 带不好孩子,弄得“家业破散”、“大小不安”,于是就发展到“六亲聚而咸怨, 邻里见而含恨”的地步,分手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了。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的 分手,对离婚后家庭财产的分配仍持公平合理的态度,例如“所要活业,任意分将” ,“两共取稳,各自分离”,双方不斤斤计较,而是“任意分”,“共取稳”,这 种民风是比较好的。 3.妇女主动提出离婚 古敦煌民间由于女子和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平等,所以经常是女子主动提 出离婚。例如《舜子变》云:“后阿娘又见舜子,五毒嗔心便起;自从解事辽阳, 遗妾勾当家事,前家男女不孝,东院酒席常开,西院书堂常闭,夜夜伴涉恶人,不 曾归来宅里,……解事把我离书来,交我离你远去。”这当然是后娘提出的要挟之 词,她提出离婚的目的是迫使瞽叟去杀舜。又如《书》云:“新妇乃索离书, 废我别嫁可会?夫婿翁婆闻道索离书,忻忻喜喜,且与缘房衣物,更别造一床毡被, 祈求趁却,愿更莫相值。新妇道辞便去,口里咄咄骂詈,不图钱财产业,且离怨家 老鬼”,这自然也是妇提出的要挟之词,她提出离婚的目的,是想迫使那不务 正业的丈夫改邪归正,结果丈夫向她认错,她又回到家中。上述两例,实际上都是 女方以离婚为要挟来达到另外的目的,但也说明了女方是有主动提出离婚的权利的。 4.夫死可以任意改嫁 在敦煌民间,由于战争等原因造成丈夫亡故,妻子只要写一份《放良书》祭奠 亡者,即可改嫁。例如斯五七○六《放良书》说: 素本良家,贱非旧族。或桑梓堙没,自鬻供亲,或种落支离,因是惟余一身论 陷,累叶沉埋,兴言及兹,实所增叹。更念驱驰,竭力G 用将作,勤勤咯恭,晨昏 匪怠。 寻欲我并放,逡巡未间。复遇大戎大举,凌暴城池,攻围数重,战争非一,汝 等皆亡。 躯恂节供,奉命输诫,能继头须之忠,不夺斐豹之勇。想兹多善GGG 甄升, 既申白刃之劳,且焚丹书之答。放从良兼改名任GGGG 。 以上第一段是说她的悲惨身世,本来出身不坏,后来家乡被战火吞没,她只有 自己卖与别人来供养双亲,“沦陷”、“沉埋”在异族统治之下,过着艰难的岁月。 第二段说明她家庭破灭的原因,主要是异族侵略,蹂躏百姓,全家人都死光了,只 留着她一个女人,如何活下去?第三段说明她作为一个异族统治下的奴隶,一定要 斗争反抗的决心。“头须”指丈夫,斐豹是春秋时晋国的一个勇力过人的奴隶。最 后,《放良书》中说“放从良兼改名”,就是与亡夫脱离关系,改嫁从良,获得改 名的权利。这篇《放良书》能使后人了解当时的敦煌唐人在异族侵略下水深火热的 生活,同仇敌忾的斗争意志,也反映出女子在这种情况下在婚姻问题上一定的自由 度。 当然,也不能把当时敦煌女子以及整个唐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看得太高、 太理想化了。她们毕竟生活在封建社会女子受压迫的情况下,在包括离婚在内的许 多婚姻问题上还是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这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妇女命运是一致的。 |
================================== 文渊阁扫校 转载请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