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春秋社会的世族
i
孙曜∶“吾国春秋时代,各国大夫皆世袭守土,谓之世族,为当时各国实力之所寄,时代之重心也。”见其著∶《春秋时代的世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1页。
ii 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2─473页。 iii 俞正燮:《癸巳论稿》,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77页。又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第21页。 iv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97页。 v 同上书,第300─301页。又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147页有更详细的有关古金文中世官制证据的列举。童书业说:“既有世族,必有世禄世官,无待多言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vi 所以“世袭”的另一面又可以说是“世选”,也有一些学者区别“世袭”和“世选”,如赵翼说:“辽初功臣无世袭,而有世选之例。盖世袭则听其子孙自为承袭,世选则於其子孙内量才授之。”见《廿二史札记》“辽官世选之例”,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第368页。日人岛田正郎亦分析过辽代这种世官制的意义,指出世官也可以是指从某些家族的范围内选择有才能者任官,开始所任的官职并不一定很高,以后亦根据功绩升迁,见“辽代北面中央官制的特色与世官制的意义”,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57页以下。春秋时代的世官自然不同于后世中央政权下的世官,但是本书所说的“世袭”是在广义上说的,是指整个上层的世袭,自然也就包括了上层贵族内部的“世选”。 vii 关于公羊传所言“春秋讥世卿”事又可参见清朱鹤龄文“春秋讥世卿辨”:“然公羊以书尹氏卒为讥世卿则又不然,古者天子公卿不下交诸侯,故其死亦不赴告,春秋惟刘卷、王子虎以曾同会盟来赴。……未同盟则不赴,以名,左氏所谓礼经者也,书之实非讥也。考周家用人,不离世族,故弃贤者之类、绝功臣之后,则‘裳裳者华’,刺诗兴焉。厉王之难,周召共和,周公召公,皆世卿也;敬王之立,单刘翼戴,单子刘子,亦世卿也。……齐桓公之时,国子高子为正卿,管敬仲柄任虽专,亦止下卿,不敢居王公之上也。其五禁云:士无世官,取士必得,盖即外传所谓始于州长之推,继于官长之选者,止言士而不及卿大夫,此可证世卿在当时不可轻废矣。”《愚庵小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82─584页。 viii 参见梅因著《古代法》第131页所谈到的查理曼大帝的封赠:“但是采地在开始时完全没有世袭的意味,‘采地’的持有要完全听从赐与人的好恶,至多以受赐人的终身为限;但从最初的时候起,受益人似乎并未致力于扩大出租地,并在其死后把土地继续保留给家族中人。由于查理曼的继承人柔弱无能,这些企图普遍获得成功,‘采地’就逐渐转变为世袭的‘封地’(Fief)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ix 孙曜:《春秋时代的世族》,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版,第四页。 x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98─299页,着重号由引者所加。 xi 《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xii 《左传·昭公二年》。 xiii 《左传·隐公八年》。 xiv 杜正胜等:《吾土与吾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0─13页。 xv 例如陈韵著∶《春秋齐之国、高二氏谱系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版。 xvi 具体说来有∶晋杜预《春秋释例》中的“世族谱”、蜀冯继先《春秋名号归一图》、宋程公说《春秋分记》中的“世谱”、“名谱”等、清陈厚耀《春秋世族谱》、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的“春秋卿大夫世系表”、今人程发韧《春秋人谱》、方炫琛《左传人物名号研究》、日本重泽俊郎《左传人名地名索引》、B·Barry∶Annotated Genealogies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lans、Berkley,1983。叙事可参考清马《左传事纬》、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未》。 xvii 根据程发韧编著∶《春秋人谱》,台北∶教育部大学联合出版委员会1990年12月初版,商务印书馆印行。《春秋人谱》中许多大族的别氏没有单独列出,如“荀氏”之下包括了中行、知、程三氏和荀氏同族(荀息等),现因欲据一书统计以便查核,均未予以改易。 xviii 强宗大族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其在一国的政治地位、社会势力和延续时间的长短来综合衡量。始立或首见的根据主要是参照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以及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所编《春秋经传引得》。 xix 分期以90年为一期、晚期则不足90年。 xx 参见许倬云∶“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见∶《求古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325页。 xxi 人物总数是取自《春秋人谱》第4页的各国人数表,世族人物数是根据其世族表统计。 xxii 单个人物数是根据《春秋人谱》中不见有世族的“杂臣”统计。 xxiii 姚彦渠∶《春秋会要》,上海∶中华书局1955年版。各国执政名称不一,清人俞正燮《癸巳类稿》中有“左传执政解”一文,认为“执政者,主司其事”,“非官名也”。我们这里所说的“执政”,是指同时执掌一国政治的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它和后面要谈到的一个时期只有一个的“主政者”又有所不同。下面是据该书列出的各国执政者人名(重复者剔除)∶ 周∶郑伯寤生、公忌父、公林父、周公黑肩、公丑、周公忌父、王子虎、周公阅、王叔桓公、王孙苏、召恒公、毛伯卫、召襄公、刘康公、单襄公、周公楚、尹武公、王叔陈生、伯舆、单靖公、刘定公、成简公、单献公、单成公、刘献公、单穆公、刘文公、单武公、刘桓公、苌宏、单平公 鲁∶公子、无骇、臧孙达、公子庆父、臧孙辰、公子友、公子遂、公孙敖、叔孙得臣、季孙行父、仲孙、仲孙蔑、叔孙侨如、叔孙豹、季孙宿、仲孙速、仲孙羯、叔孙、仲孙、季孙意如、仲孙何忌、叔孙不敢、季孙斯、叔孙州仇、季孙肥 晋∶士、罕夷、里克、荀息、丕郑、吕甥、芮、称、、溱、先轸、赵衰、狐毛、狐偃、栾枝、胥臣、先且居、箕郑、胥婴、先都、赵盾、狐射姑、阳处父、贾佗、先克、缺、荀林父、先蔑、栾盾、胥甲、臾、胥克、士会、赵朔、克、栾书、先、赵同、赵括、士燮、荀首、荀庚、、韩厥、朔、韩穿、荀骓、赵旃、、至、知、荀偃、栾、魏相、士鲂、赵武、魏绛、韩起、范、魏颉、栾盈、荀吴、荀盈、程郑、范鞅、魏舒、赵成,荀跞、赵鞅、荀寅、韩不信、魏曼多 齐∶王子成父、国懿仲、高、管夷吾、仲孙湫、隰朋、国归父、崔夭、国佐、高固、高无咎、鲍国、崔杼、国弱、庆封,高厚、隰、陈须无、公孙、公孙、晏婴、高、陈无宇、栾施、高张、国夏、陈乞、鲍牧、国书、高无丕、陈恒、国观 秦∶小子、百里奚、由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右大夫说,右大夫詹、庶长鲍、庶长武、庶长无地、公子、子蒲、子虎 楚∶斗伯比、斗祈、屈瑕、屈重、彭仲爽、公子元、斗於、成得臣、吕臣、斗勃、斗宜申、成大心、成嘉、潘崇、斗班、斗椒、艾猎、贾、公子婴齐、公子壬夫、公子贞、公子侧、公子何忌、公子午、公子道舒、子冯、屈建、公子、掩、屈到、屈荡、公子罢戎、然丹、申鲜虞、公子围、罢、屈生、公子比、曼成然、阳、囊瓦、公子鲂、王子胜、公子申、公子结、宛、沈诸梁、公孙宁、公孙宽、子 宋∶孔父嘉、华督、公子目夷、公孙固、公子成、公子荡、乐豫、公子、华耦、公孙友、鳞、华御事、荡意诸、华元、荡虺、公子朝、乐举、公子须、公孙师、乐吕、向为人、鳞朱、鱼石、荡泽、老佐、乐裔、向带、鱼府、乐喜、向戎、华亥、华弱、华阅、皇郧、乐遄、西吾、华臣、华定、皇国父、华费遂、华合比、华喜、乐大心、仲几、向宁、华、华、公子忌、边、乐祁、乐、皇瑗、乐筏、皇非我、向巢、皇缓、皇野、皇怀、乐朱、灵不缓 卫∶石蜡、右公子职、左公子、石祈子、宁速、元、宁俞、孙炎、孔达、孙良夫、石稷、宁相、孙林父、孔、宁殖、北宫括、子叔剽、太叔仪、石买、石恶、宁喜、石圃、北宫佗、北宫喜、公子朝、孔圉、公叔发、石曼姑、宁跪、太叔遗、石、孔悝 郑∶祭仲、高渠弥、叔詹、皇武子、公子归生、公子宋、公子去疾、公子发、公孙喜、公子、公子喜、公孙舍之、良霄、罕虎、公孙侨、游吉、驷、罕达、驷弘 陈∶五父、子、辕涛涂、辕选、孔宁、仪行父、治、辕侨、公子招、公子黄、公子过、庆虎、庆寅、孔、司马桓子、夏、公孙佗人、辕颇 xxiv 这里所说的“世卿之族”占24人,单个人物占4人,在总数31人中还余下的3人是来自仅有一人执政的世族,下同。 xxv 下面是各国主政者的人名∶ 鲁∶公子友、公子遂、季孙行父、仲孙蔑、叔孙豹、季孙宿、叔孙、季孙意如、季孙斯、阳虎、季孙肥晋∶、先轸、先且居、赵盾、缺、荀林父、士会、栾书、韩厥、知、荀偃、赵武、韩起、范、范鞅、魏舒、赵鞅 楚∶斗祈、彭仲爽、公子元、斗於菟、成得臣、吕臣、斗勃、成大心、成嘉、斗椒、艾猎、公子婴齐、公子任夫、公子贞、公子午、公子道舒、子冯、屈建、公子围、罢、曼成然、阳、囊瓦、公子申、沈诸梁、公孙宁 宋∶孔父嘉、华督、公子目夷、公孙固、公子成、公子、华耦、华元、乐喜、向戎、华亥、乐大心、皇瑗、乐筏、皇缓 郑∶祭仲、叔詹、皇武子、公子归生、公子去疾、公子喜、公子、公子嘉、公孙舍之、罕虎、公孙侨、游吉、驷、罕达、驷弘 xxvi 取自程发韧《春秋人谱》。 xxvii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1页。 xxviii 为统一起见,年数均算头则不算尾,下同。 xxix 其卒年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由季康子之立可知,一般父卒即子立,是为同年。 xxx 《左传·襄公23年》。 xxxi 《左传·哀公3年》。 xxxii 此是取童书业的解释。童书业∶《春秋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2页。 xxxiii 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一册,第114页。 xxxiv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载∶《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一册,第556页。 xxxv 参孙曜∶《春秋时代之世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9章。 xxxvi 《左传·昭公32年》。 xxxvii 《左传·昭公元年》。 xxxviii 季寤为季桓子之弟,叔孙辄为叔孙氏族人,阳虎大概也是孟孙氏旁宗侧室。 xxxix 《左传·定公8年》,林楚言∶“阳虎为政,鲁国服焉。” xl 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一册,第125页。 xli 《左传·昭公27年》。 xlii 《论语·季氏》 xliii 同上。 xliv 同上。 xlv 《礼记·檀弓》载有孟敬子讥讽季昭子之语。 xlvi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60页。 xlvii 取自程发韧《春秋人谱》。 xlviii 《史记·赵世家》说赵夙生共孟、共孟生赵衰,但从赵夙被封至此仅6年。所以,此从杜预注。 xlix 《左传·僖公24年》。《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衰流亡前已先在晋娶妻并生三子。此亦从左传。 l 高士奇认此为“千古奇案”。此事难以确证,似具文学色彩。 li 《国语》,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95页。 lii 同上书,第102页。 liii 同上书,第106页。 liv 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234-235页。 lv 《左传·文公7年》。见∶《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下册,第1846页。 lvi 《左传·成公17年》。见∶《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下册,第1922页,杜预注∶“韩厥少为赵盾所待养,及孟姬之乱,晋将讨赵氏而厥去其兵,示不与党。” lvii Vilfredo Pareto∶ The Mind and Society: A Treatise on General Sociology, New York: DoverPublications, Vol.3,p.1430. 但这首先是指一些世家大族被另一些世家大族所代替,帕雷托同时又认为,即使直接的世袭消失,即贵族社会消亡,间接的世袭倾向也还是会很有力。见上引书,第1425页。所以,如果我们从另一个方面说:“时代总是贵族(或少数人)的舞台。”又依然具有相当的正确性。 lviii 参见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 Chpt.10-16, esp.Chpt.16,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Press,1984. lix 例见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左传引据诗书易三书表”,钱穆《国史大纲》1940年初版,夏承焘“采诗和赋诗”,最近在台湾又出版了两本研究春秋赋诗的专著:一本是张素卿的《左传称诗研究》,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1年版;另一本是曾勤良的《左传引诗赋诗之诗教》,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其中张书列有详细的研究书目。 lx 《左传·昭公元年》。 lxi 《左传·襄公31年》。 lxii 《国语·晋语六》。 lxiii 参见童书业:“春秋时之学问”,见《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79、3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