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春秋社会的世族
二、春秋世族的一般情形
春秋时代的世家究竟有多少?一般的情形怎样?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原始史料来回答,这些史料主要是《左传》和《国语》,以及其他一些可靠性稍差、数量也并不太多的先秦文献,我们还可以借助后人的一些整理和研究成果,尤其是新近的一些成果。但是,由于这些整理研究也只能根据上述有限的原始史料进行,所以其细致和准确总是有一个限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进行下去了,强求全面、细致和准确反而有可能导致歪曲史料或去引用不可靠的史料,得出的结论也仍然是一些推测,或者只能排列前人的片言只语而根本无法下断语,因为完全没有可据以判断之资。xv所以,我们不能不清醒地对此有所反省,不能不认识到所有可能的统计,当然也包括我们下面的描述和统计只能提供一幅并不完全、有时还无法达致准确的画面,但是,即便这幅画面并不完全准确,对于我们的研究也还是有必要的,它能使我们对春秋时代世族的状况大致做到胸中有数。 有关整理、编排和研究春秋人物、世族谱系的资料,主要有晋杜预《春秋释例》、宋程公说《春秋分记》,以及清人陈厚耀《春秋世族谱》、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以及近人程发轫《春秋人谱》等,xvi下面我们先大略统计出春秋经传中所见各国的世族数如下∶xvii
这一数量从史料本身来说,是采取了一个较宽泛的标准,即凡是有两代以上或同族者两人以上均算作世族;但若推想当时历史实际情况,春秋各国世族显然大大超过此数,因为秦、蔡等国世族不会如此之少,而吴、越等国也不会全无世族,《大戴礼记·保傅》中说∶“越王不颓旧家,而吴人服”,说明吴、越、可能都有世家,只是它们在国中地位可能不甚高,吴、越亦非处在春秋纪事中心,因而不见经传而已。在已有的史料中,晋国的世族数高居第一,这也是与其作为春秋首要大国的地位相称的。但非公族的数量超过公族并不一定反映其势力总是超过公族,因为公族中强宗大族较多,而非公族中则强宗大族较少。大致说来,晋国异姓诸氏的力量很早就超过公族;齐国则开始公族力量较强,后来慢慢被异姓之族凌驾,而鲁、郑、卫、宋、楚、陈等国则一直是公族势力占优势。 春秋各国世族之始立或首见,因为缺乏足够的史料和限于篇幅,我们无法列出全部已知世族的情况,而只列出以下36家强宗大族的情况,它们是:xviii 我们可以把左传纪年的春秋时代254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并大致将这些强宗大族之始立或首见系于各个时期如下∶xix
从上面的图、表可见∶春秋时的强宗大族大都建立于春秋早期,有些家族如周之召、单,齐之国、高,据说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建立,但却囿于史料,无法提供确凿的实证。xx春秋纪年的前90年大概是大夫立家的一个黄金时期,尤其是这90年的后半截,到春秋中期,各国始立的强宗大族就寥寥无几了,只有郑国的七穆是一个例外,至于春秋后期则不再见有一个强宗大族之立,相反,我们看到的情景是少数几个强宗大族如晋之三家,齐之陈氏将上升为诸侯之国,而大部分则是被废或变得衰弱,说一部春秋史同时也是一部世族的兴衰史殆不为过。 谈到世族在春秋社会中的实力,我们可以先将春秋经传中所见属于世族的人物与春秋经传所见人物的总数进行一个比较∶xxi
属于世族的人物约占总人数的一半,或者说属于世族的人物与非世族人物各占一半,但假如我们把总人数中的国君、后妃及公子除去,仅将属于世族的人数与未见有世族的“杂臣”比较(这应是一个较为对等、因而更为恰当的比较),则得出的数字如下∶xxii
现在的比例正好颠倒过来了,“杂臣”不足世族人物的一半,如果考虑到“杂臣”并非一定就不是世族人物,而可能只是史料有限的缘故,那么,世族人物当会更多。但是,最能显示世族实力的还是世族人物在我们所知的各国执政中所占的比重,下面我们根据姚彦渠《春秋会要》中所列的各国执政,来统计其中属于世族的人数,并在这些属于世族的执政人中,再列出属于前面36个强宗大族中的人数∶xxiii
我们现在把有过2人以上执政的家族称为“世卿之族”,这样,在春秋时期周王朝的执政中,世卿之族有5个,占了24人;单个人物只有4人∶郑伯寤生、王孙苏、伯舆、苌宏,排除作为诸侯的郑伯寤生,未见有世族的实际仅3人。xxiv 在鲁国,四个世卿之族在25位执政中占了22席,其他如东门氏虽仅有一人执政,但也是长达38年的终身执政,仅公子(羽父)未见后有家族,他是隐公时候的人物,曾有意求为太宰而未果。春秋最初可能尚不具备大夫大举立族的形势。 晋国执政72人,12个世卿之族占了62人,这62人中属于前述八大强宗大族者又有47人。其中赵、二氏各出了9位执政。单个人物仅见6人∶罕夷、里克、吕甥、阳处父、朔、臾。里克曾经权势炙手可热,却因权大逼主而终被杀。 在齐国,7个世卿之族在32位执政中占了26席,单个人物仅见王子成父、仲孙湫两人。 在宋国,8个世卿之族在60位执政中占了50席,其中华氏家族中有14位执政,位居春秋时一个世族出居执政的榜首,单个人物仅见公子3人,公孙2人,以及曾为司马伐荡泽的老佐和论楚纳鱼石不足患的西吾。 卫国执政32人,6个世卿之族占有26席,3位单个人物均为公子。 郑国执政19人,七穆在其中占了12席,单个人物有四∶两位公子,两位春秋初年的人物祭仲和叔詹。 楚国执政50人,4个世卿之族在其中占了24席,在22个单个人物中,有公子、公孙16人,其他6人是∶彭仲爽、然丹、申鲜虞、曼成然、宛、子。楚国政权基本上掌握在公子和公族手中,初期执政多出自世家,后期几全是个人。 陈国执政18人,3个世卿之族在其中占有8席,单个人中有4个公子,其他4人是仪行父、治、司马桓子、公孙佗人。 秦国执政的资料很不完全,在已知的14位执政中,仅见有百里奚家族的2人。 以上所说的“执政”范围较广,个别人是否确为“执政”很可能有争议,也有的实际上的“执政”(如鲁阳虎)未曾列入,各国执政名称不一,情况不同,有些人苦于资料缺乏而不易验证,但他们基本上是各国政治的重要人物是可以肯定的,另外,我们以一书为据也便于查核。不过,为了对春秋时的“世代卿族”的情况有更确切的了解,我们还可以缩小范围,察看在相当于后世宰相的主政正卿中世族所占的比重。下面是我们根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的“鲁政下逮表”、“晋中军表”、“楚令尹表”“宋执政表”和“郑执政表”所作的统计∶xxv 鲁自僖公元年起主政者有11人,其中三桓占9人; 晋自僖公27年起主政者(中军)有19人,所有这19人均分属于、先、赵、中行、范、栾、韩、知这八大世卿之族; 楚自庄公4年起主政者(令尹)有25人,其中斗、、屈、囊四个世卿之族占了14人; 宋自隐公元年起主政者有15人,其中华、乐、向、皇、鱼、仲、荡7个世卿之族占了12人; 郑国自隐公6年起主政者有15人,其中七穆占有11人。 以上所列五国主政者共85人,其中属于“世卿之族”的有65人,百分比为76%;如果不算楚国而仅统计中心地区的四国,则“世卿之族”在60位主政者中占到了51席,百分比为85%,可见“世卿”在春秋时代确已成为普遍现象。如果把出自世族、但非世卿家族的主政者也计算在内,则世族在上述四国主政者中占有55人,百分比可达到92%,世族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而这一百分比还不宜仅视为是一个政治指标,在一个政治权力、经济财富与社会声望趋于一体的社会里,它实际上集中地反映了世族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综合势力。 三、公族的世袭∶以鲁国季孙氏为例 在展示了春秋世族的一般情形之后,我们想再选择两个家族进行具体分析,这就是鲁国的季孙氏和晋国的赵氏。鲁国历史是春秋纪年的主线,记载甚详,晋国则可以说是春秋政治军事的中心,长期称霸,国力最强,人才斯盛。季氏作为公族,在鲁之三桓中居首,主导了鲁国社会政治在春秋中后期的发展;而在其“卑弱公室”的过程中,内部的家臣又开始造反,典型地表现了春秋社会自下而上一层层“翻出”的特点。赵氏作为异姓之族,一步步发展壮大,直到主宰国政,后来却又在濒于覆亡的情况下,奇迹般地起死回生,直到最后与韩魏一起进入“三家分晋”的战国时代。 ⒈季孙氏之立 季孙氏的世系是∶xxvi 公氏∶ 公弥—公顷伯—公隐—公极 鲁国在桓公、庄公之前,诸公子似尚未形成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的强大家族,到僖公、文公年间,桓公的三个儿子却不管父辈功罪与否而都相继立家,这看来与当时兴起的各国卿大夫纷纷立族的社会潮流有关。 季孙氏的创始人是季友。庄公、庆父、叔牙都是他的兄长,庄公无嫡长子继位,其病重时,庆父有意于“兄终弟及”,并得到叔牙的支持。季友则奉庄公之命,使人强迫叔牙喝下了毒酒,鲁人乃立叔牙之子为“叔孙氏”。后来庆父作乱、杀死两个王位继承人子斑和闵公。季友逃亡到陈国,后得到国人的拥护,拥庄公幼子子申回国,立以为君,是为僖公。季友并迫使庆父自杀,使鲁国的政局终于稳定下来,庆父的后人则被立为“仲孙氏”,又称“孟孙氏”。 僖公元年(前659年),季友得到了封赐的汶阳之田费地,并为上卿而执鲁国政,季友的后人就被称为“季孙氏”。汶阳之田离齐国很近,成公8年终被齐国取走。童书业认为,季氏的主要根据地还是在费,费地僻在东南,故长为季氏所有。xxvii ⒉季孙氏之嗣世 从僖公元年(前659)到哀公27年(前468年)的191年间,xxviii 季氏的主系共有8代,现简列如下∶xxix 第一代∶季友(成季,公子友)僖公元年(前659)受赐,并为鲁执政,僖公16年卒,从受赐至卒共15年。 第二代∶齐仲无佚∶季友之子,早卒。不知其生年与行迹,从其父卒至其子执政这期间是43年。 第三代∶季文子(季孙行父),齐仲无佚之子,文公6年聘于陈,并在那里娶了妻子,受室为卿,宣公8年继仲遂主持国政,襄公5年卒,从主政至卒共33年。 第四代∶季武子(季孙宿)∶昭公7年卒,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33年。 第五代∶季悼子(季孙纥)∶昭公12年未立为卿而卒,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5年。 第六代∶季平子(季孙意如)∶定公5年卒,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25年。 第七代∶季恒子(季孙斯)∶哀公3年卒,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13年。 第八代∶季康子(季孙肥)∶哀公27年卒,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24年。 以上继立都是父死子继,无兄终弟及之事,而且看来一般都是由嫡子继承,无嫡则立庶子中之长者。这是沿用了周代天子诸侯继承的一般原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王子朝言∶“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嫡,则择立长。年均以德,德均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一原则看来也相当广泛地为卿大夫家族所遵循。所以,当季孙宿没有嫡子,庶子中公弥年长,但季孙宿却喜爱悼子,想立悼子为继承人而跟其家臣申丰说时,申丰会不欲遵命而想全家出走,后虽由臧纥定计而立了悼子,但在这一过程中季武子仍有紧张“失色”之态。xxx 另一次继承危机发生在季桓子死的时候,季桓子病重时告诉其宠臣正常说∶如果他的妻子南孺子即将生下的孩子是男的,就报告国君立他为继承人,如果是女的,就立季孙肥。桓子死,季孙肥即做了他的继承人,到安葬桓子完毕时,南孺子才生下一个男孩,正常用车载这男孩去报告国君,季孙肥请求退位,但当哀公派人去察看时,有人已经把这男孩杀了。xxxi 除了上述的两次事件之外,季氏的世代继承看来还都比较平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