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nbill Literary

      「动地吟」与马华诗朗唱运动

      ------------------------------------------------------------------ 「动地吟」与马华诗朗唱运动  田思 ------------------------------------------------------------------ 「动地吟」是由马华诗人游川与傅承得等所发起的现代诗巡回朗唱运动,在 八十年代未曾轰轰烈烈的搞过许多场演出,十年后卷土重来,在本世纪的最 后一年,再创下在全国各地连演二十多场的记录。由于这一系列活动有着明 确的宗旨,发动面广,主辨与协辨者多是各地的主要华团或文教□组织,参 与朗诵的诗人颇众,观众的反应也非常热烈,给文化界带来不少的冲激,我 认为可以把它当作马华华文坛的一大盛事。从推广诗歌艺术的意义上来说, 也可视之为一种诗歌运动。 其实,游川与傅承得只是这项运动的主朗诗人,在他们身边,结集了一批具 有文化创意又有企业策划观念的年轻文化与社会工作者所组成的班底,使到 这项运动能心策划下,由点到面扩展至各地。这是「动地吟」取得成功的主 要因素。而「动地吟」的基本戈班底,家「细胞分裂」式的成为文化各领域 的推动者与者,更使「动地吟」不囿限于一种诗歌朗唱的活动形式,而有了 更扩泛的文化建设意义。这点将在后文加以阐述。 声音的演出 作为「动地吟」的前奏,游川与傅承得早在1988年12月8日就在吉隆 坡的陈氏书院搞了一个「声音的演」。出当时,三十岁的传承得是吉隆坡中 华独中的暑理校长,而三十 岁的游川则是个广告人,他们曾分别出版过 《赶在风雨之前》与《蓬莱米饭中国茶》等令人瞩目的诗集,成为马文坛上 的年轻著名诗人。「声音的演出」由紫藤有限公司表演艺术工作室主办,策 划人是傅兴汉,参与演出还有姚新光、陈徽崇等人。我想紫藤茶坊作为大马 华社雅致文化理念先行者与创业者,在这项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 的组织性与企业观念,为以后的「动地吟」与「肝胆行」奠下了巩固的基 础。而参与者也可说是一时俊彦,有表演艺术工作者、资深音乐人与文艺青 年等。这个配搭成为以后许多场演出的模式,可说是精心考量组合方式。   「声音的演出」首创以刊印册代替入场券的做法,诗册中约收游川与傅 承得各二十首诗,主要的有游川的<海>、<年糕>、<大劫案>、五百万 张口>、<一开口>、<一觉醒来>、<粽子>、<中国茶>、<马来风 光>、<金马仑橙>、<鼓>等,以及傅承得的<名字>、<写给将来的儿 子>、<惊魂>、<因为我们如此深爱>、<东西大道>、<青竹>、<说 茶>、<因为这个国家>、<告诉我,马来西亚>、<夜读老舍之死>、 <雷的后裔>等。这些诗大部分由诗人自朗,也有些由姚新光、宋美兰及紫 藤诗组朗出。   紫藤茶坊负责人林福南在为上述诗册所写的『绿起』说:「八十年代是 个吊诡而又富挑战性的年代,我们准备在这年的十二月作一场声音的演出, 用现代诗精炼的语言,融以诗人的真实情感、喉音与肺活量,并经由朗诵的 型态呈现一种情怀,一种精神面貌。诗人游川、傅承得等,亦狂亦侠亦温 文,社会意与人文悲怀皆具。这一回的尝识,正是文学工作的又一次超 越。」   而诗人本身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呈现这场歌朗诵发表会呢?陈仰庄在一篇 谈记录中作出交代:「诗人同声认为,目前在大马看到的诗歌朗诵,表现方 式很多都是很样板的。希望经过他们的表演方式,能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 改变了一般人对诗歌朗诵的看法。...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的诗很多都 触及现实的课题,对华社面临种种问题的感受希望通过诗歌朗诵的形式,将 这些内容经由声表达出来,让更多人接受,去了解。游川强调诗歌朗诵是一 门再创作的艺术,如果人本具备声等各方面的条件,由于了解自己的创作过 程,他本身来朗诵一定比他人好。可配合诗本身的需要,先朗后唱,朗到情 绪高昂就唱,唱到淋离尽致可能转为低吟。朗诵手法一定要新鲜一定要变, 绝不能僵化。(注1)      由于宣传得当,「声音的演出」一推出就受到传媒的重视。《亚洲周 刊》评述说:「当众朗诵自己作品,对马来西亚写诗人来说少有的事。若要 观众购票入场观赏写作人「声音的演出」、大马青年诗人游川和傅承得可创 下先例。(注2)   一位观众李白道在《南洋商报》发表观后感,除了为演出节目赞赏有加 之外,他还说:「我认为,傅承得热情洋溢,游川爱藏心底;二者都是有信 念、抱负、有实质的诗人。我很欣赏他们的诗「喊出来」我的心志、情怀、 优悒、激发我感性和理性灵思的华。「声音的演出」表现之佳,是我未曾逆 料的。它不但是马华诗坛的一场艺术「冲击」,甚至,可是生活的挑战。」 (注3)      许多年后,傅承得向古晋的记者回忆这场在陈氏书院的「啼声初试」 时:「1986到87这段时间,是华社的苦闷年代,华小罢课、茅草行 动、马华党争等相续发生,整个华社处于一种逆境,处于一种大压抑状态。 1988年,我认识了游川和傅兴汉,大家就决定由傅兴汉策划,举行声的 演出。我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反映一些大众积压在心中的社 会问题,希望文学可以在平面以外,有个立体的呈现,希望诗凭歌传,歌凭 诗贵。当时声音的演出是在陈氏书院的天井旁举行。朗唱时外头车水马龙, 正好等合我们要让诗冲向街头的意图。我们原本预算场地只能容纳百多人, 可是现场却来了两百多人,虽然拥齐,大家还是可以心观看演出。那一次以 后,接着就有了动地吟和胆行。」(注4)    敢有歌吟动地吟   从「声音的演出」到「动地吟」,这种把诗歌带入社会的文化理念得到 更具体的落实。「动地吟」的主办单位是吉隆坡的紫藤茶坊,槟城的紫竹茶 坊与新山随园茶坊;比上次多了两间同业组织。这批揭橥「提高文化生活品 质,倡导正当休闲生活」的有心人,本着「以茶香培植书香」的雄心,再加 上吉兰丹中华校友会与十五华团文化节工委会,实际上这项活动已直接和文 化团体挂钩。而其经过企划训练的组织与推动方式,更从其内作业的一些文 字纪录表露无遗。   在「动地吟」计划书简要的主旨这一项,开宗名义地写道:「持续、社 会性的表演艺术运动,结合文学与社会二元,藉诗作朗诵,诱发本地创作表 演艺术,反映现代创作内涵,启发对现代实体生活课题的关注,投入与省 思,期许为全民同胞走出一个方向的终极目标。」   在选时标准这一项,他们的标准是:「选诗考虑角度为重要热血、爱 国、民族情性的现代诗作。以本地诗人诗作为主,国外诗作为辅、相互辉映 激励,期能透过现代诗的朗诵再创作,沸腾起炽热的家国情怀。」   显然「声音的演出」那种随兴而搞的活动、到了「动地吟」时,已被注 入了一种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感。这种严肃的使命感,如何通过平易近人的演 出形式,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是对人一项不小的考验。   「动地吟」的名称,取自鲁迅的<无题>诗:「万家墨面没篙来,敢有 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字,于无声处听惊雷」。演出时以活页的诗帖代 入场券,方面观众随时抽阅。诗帖的序文有如一篇诗歌宣言:「我们从不认 为:文学是象牙塔里堆砌文字的游戏;我们也从不认为:离开美学因素、文 学可以感动人心。我们的企图是:用艺术罪敏感的指尖,来弹拨现实这根最 敏感的弦。现实是多风多雨的。从族群到国家,从文教到政经,我们再也无 法闭起双眼,掩紧双耳,置身事外,高蹈踏空。我们要文学在读者眼里跳动 关怀的脉搏,我们也要声音在听众耳中激汤热血的回响。」    「动地吟」从1989年6月30日开始,在新山柔佛古庙、槟城广州 府会馆、吉隆坡陈氏书院、吉兰丹中华大会堂、马六甲培风独中礼堂各演出 一场。游川与傅承得仍扮演主朗诗人的角色,每站再加进一两位特邀的诗 人,在新山的是小曼和张泛,在槟城的是何乃健与继程法师,在吉隆坡的陈 雪风,在吉兰丹的是辛吟,在马六甲的是小曼。主持人仍是姚新,击鼓是陈 徽崇或锺紫山,配乐是专艺艺术中心,歌手是周金亮与黄益忠。 这几场演出都很轰动,诗人们北上南下,或朗诵、或吟唱、或以鼓、吉他、 华乐伴奏,或以八角碗、竹筷击节,演出形式多样化,观众深受感染。   由于马六甲的演出是巡回演出的最后一站,主办者又是全国华团文化节 工委会,把「动地吟」当作该届文化节的重点节目,所以在声势上特别盛 大,吸引了五百余名知音人,大部分是中学生。有几位东马文艺团体的成, 员甚至组前往观赏马六甲的「动地吟」,所得到的印象是:「当晚的演出非 常成功,因为它有效地引起听众诸多感触、激动。许多启示性的、讽刺的 诗,在激起了听众们的情绪之后,的确使听众留下清楚鲜明的概念。」 (注5)    为华研筹款义演   但「动地吟」真正掀起的高潮,却是在1989年8月13日为华社资 料研究中心筹募基金的那场演出。这项「动地吟现代诗曲朗唱会」,是在宽 敞的马华大厦三春礼堂举行,由雪兰莪华人大会堂青年团与紫藤茶坊联合主 办。诗人对于家国社会的关怀,对推动文化事业的使命感,终于落实成一个 具体行动。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这场演出的阵容特别强盛。 除了在前几场动地吟亮过相的游川、傅承得、姚新光、周金亮、陈徽崇、小 曼、陈雪风、黄益忠、张凤、与专艺艺术中心的乐手们之外,还有永乐多 斯、继程法师、张永修、柯嘉逊博士、庄迪君博士、陈友信硕士、张碧芳律 师等,人才济济,简直称得上是一场文教界大汇演。   演出过后,媒体的佳纷至沓来。《通报》评述说「动地吟现代诗曲朗唱 会是一别开生面的演出,表演者通过各不同的艺术手法去演绎每一首诗的内 容。这个演出有几个特色:(一)绝大部份的诗都是本地创作,由原作者朗 诵,或经由本地作曲家谱成曲演唱。(二)整个演出的内容基本上贯穿民主 人权的思想和精神,表达对国家问题感受和关怀,具有强烈的爱国主意色 彩。(三)一些社会工作者,例如庄迪博士、柯嘉逊博士、陈友信硕士、张 碧芳律师等也参与演出,除了展现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才华之外,也同时 通过歌曲和歌传播民主人权的思想。迪迪君的十六年了>,柯嘉逊的<大地 的女儿们>、<再也没有时间相爱>、陈友信唱的<我们应该做得更好>、 以及张碧芳律师唱<老鼓手>,内容都是涉及民主人权,在会上引起观众强 烈的共鸣。」(注6)该报也透露约有一千三百人出席观赏「动地吟」的演 出,此项义演也为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筹到大约一万五千元。   一位置名墨非的评论者在<星洲日报>写道:「最叫人感到惊喜的是, 这些诗歌的内容,是那么具有社会性会性与现实性,也由此证明,我们的诗 人早已摆脱了现代诗在所内容或形式之间孰重的困扰,而以自己的方式,赤 裸裸地把他们对民族与国家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项为华社资料研 究中心筹募基金而演出的朗唱会,是年轻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将民主与人权 精神,民族与国家感情融入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只因为,他们以领悟到, 在这个风风雨雨的国土里,我们的族群,已经不能再装聋扮哑地过日子。」 (注7) 有笔有剑有肝胆      继89年动地吟取得成功之后,千秋事业社(后易名大将事业社)傅兴 汉又策划了一项名为「肝胆行」「90年现代诗曲朗唱会」。「肝胆行」, 这个名称的灵感来自两句诗:   “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   “有笔有剑有肝胆,亦狂亦侠亦温文。”   擅长书法的傅兴汉这回也粉墨登场,从幕后走到台前,以领队的身份, 带着「动地吟」的那班哥儿们,巡回四个州五个城市演出,而且每场都亲自 上阵,以大笔挥写谭嗣同的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动地吟」班底组成的肝胆行诗人们,从1990年5月6日开始, 在吉兰丹、巴生、丁加奴、诗巫、古晋各举行了一场演出。其中由丹州哥打 □鲁的中正校友主办的「肝胆行」演出,地点租用该州巫统大厦礼堂,最特 别。这趟的巡回演出还有两个特点:(一)生动活泼现代诗朗唱苜次被介绍 到东马地区。(二)在表演过中不但运用了华巫双语朗唱,而且加进来一些 方言。令人耳目一新。「肝胆行」的成功,不仅给北马边城的人士一睹「动 地吟」的名不虚传,而且渡海而来的歌声琴韵鼓魂也让古晋与诗巫的观众觉 得扣人心弦,造成不小的震撼。许多参与其盛者若干年后仍津津乐道。这里 引用「肝胆行」演出过后的两篇回馈文章,以见一班。  吉兰丹中正校友会主席李纯源说:「诗人朗诗,歌声赋予音乐的生命,一 种艺术的再造。而「肝胆行」中所朗的诗,是集中于对社会的关怀和鼓励, 对不平的鸣□,有热血的关爱,有生命的温情。我希望能从中促进各族的和 谐,为不同源流的文化,寻求一个共同的目标。....「肝胆行」90年 现代诗曲朗唱会,是歌和诗的结合。诗人以最沉最重的诗音,述说这个时 代,有笑声,有泪痕、有梦想、有希望、也有失望和无奈。在这个时空,诗 人和歌者以他那最真挚的声,行脚于现实风雨的边沿,让舞台化成一面鼓, 擂击着他们的心声,对时政的弊端,更更痛更重更痛...。(注8)   诗巫的柳新提到砂拉越州两场「肝胆行」演出,有概括性的结论:「如 今晋巫两地华团文教组主办「肝胆行」,现代诗曲朗唱会,让一群年轻的艺 术工作者以诗歌朗诵,音乐演奏,歌曲演唱,配上书法表演许多声效果,成 功地呈献一系列对民族国家有浓厚感情,发人深省,令人感动而产生共鸣的 节目,包括钟紫山击出的惊天动地的鼓声,游川热情奔放,声如洪钟,针对 见血的朗唱,傅承得尔雅温文,句句家国,百感交集的朗唱,周金亮悦耳动 听的吉他和歌声,黄盆忠的雄浑高扬的歌喉,还有傅兴汉大写「我自横刀向 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飞舞够劲的书法,等等的表演,都再再证明了 「肝胆行」的举行,有了这群充满理想的文化艺术的传薪者的落力演出,同 时,也有了这犀鸟之乡的热爱华族文化艺术社群的积极支持,已经引起了极 大的回响。我相信,看这场表演后,大家对于现代诗的疑虑,已烟消云散 了。」     仍将余情付歌吟   八十年代未几场轰轰烈烈的「动地吟」与九十年代几场乘胜追击的「肝 胆行」之后,接下来的好几年里,较大规模的诗歌朗唱运动似乎沉寂下来, 诗人们投入不同的生活圈子与工作岗位,或沉潜、或劳碌,似乎不复掌年的 豪气。但「动地吟」的余波仍在时空中荡漾当年观赏演出盛况人仍对现代诗 的朗唱有所期待,游川与傅承得等偶尔也在「情商」下客串演出,或举行雅 集式的朗诵观摩会。其中较受传媒注目的有1993年的《蕉风》38周年 纪念晚会,1995年的「七夕,情诗的星空」诗歌朗诵会,1996年与 诗魔洛夫的诗酒对话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傅承得在担任吉隆坡中华独中 署理校长期间,曾于1994年端午节,与千秋事业社联办「全国独中学生 歌营」,并进行一系列与诗有关的活动,包括《马华七家诗选》的推介礼, 并安排了十场的诗歌讲座会,由多位资深诗人主讲。其中一场是由乐工者陈 徽崇、周金亮与张盛德述他们为诗歌谱曲的心得。「歌凭诗贵,诗以歌传」 的理念就是那提出的。主讲者也即席演译了几首马华诗人作品所谱成的歌 曲,如<流放是一种伤>(温任平诗)、<两岸>(小曼诗)、<海>(游 川诗)、<莲>梅淑贞诗)等。   从1989年到1999年,刚好是十年。十年人事倥偬,国家社会也 发生许多变化,而「动地吟」的几位主将,也已齐步迈入他们的中年。十年 来最大的变化是,游川与傅承得已成家立业,各有子女。游川成了自家广告 公司的创总监。傅承得离开了教育界,与傅兴汉、林福南等创立大将书行, 并担任大将事业社社长。在这期间,游川仍源源不断地写他的「现代绝 句」,一连出版了《血是一切真相》、《美国可乐中国佛》、《千年莲子》 等诗集,傅承得也出版弓他最有代表性的诗集《有梦如刀》。而周金亮成了 「另类音乐人」,蝉联了几届本地歌星的「十大」,集创立了海螺民歌餐 厅,在全马掀起一股民歌餐厅的演唱风气。   他们当年飞扬踔厉、歌吟动地的那股豪气,否在岁月中变得消沉了呢? 还是蓄势待发,准备为诗歌朗唱运动谱上更动人的乐章呢?1999年的 「四十年家国--吻印与刀痕」全国诗曲巡回朗唱会,将给予明确的答案。 `99动地吟再创新猷'   如果1989 年「声音的演出」「动地吟」,只是几位马华诗人对诗 歌是否能走入社会的表演性做出尝,其组织业方式尚属实验的阶段,而其演 出后热烈反应与对文化界的冲激作用几乎是出人意表;那,么到了1999 年以「四十年国--吻印刀痕」为主题的第二度「动地吟」,其活动而之扩 大。参与的社团和人数之众,演出场次之多,若视之为一种波澜壮的运动, 我想也不为过□场演出的日期、地点主办单位的名称请参考下一页图表。   「99动地吟」共演出22场,观众人数超过两万人。整个作业的流畅 进行与观众的普遍受落,得归功于大将事业社的精心策划与安排。   大将事业社隶属于大将书行,该书行是以售卖前瞻性书籍并开拓文化视 野为宗旨,进而出版本土性的学术与文艺著作。从1997年至今,大将事 业社已主办了一百二十多项文化活动,其中十多项与诗歌有关。可见198 9年第一度「动地吟」之后,主其事者并没有息火等停工,而是一直在默默 耕耘,探讨诗歌与其他文化载体配合的可能性,寻求「诗歌上台」的各种机 会,拓展诗歌行销的策略。因此,十年之后「动地吟」卷土重来,就不会是 偶然的事。   以下为各场演出的日期、地点与主办单位的名称: 场次   日期    地点         主办单位 1  4月2日   亚罗士打陈氏颖川堂    吉隆坡陈氏颖川堂青年团    2  4月3日   实兆远南华独中礼堂 实兆远南华独中  曼绒华教教师公会暨文友会协办 3  4月3日  槟城光华日报礼堂 光华日报、南洋民间文化 4  4月4日   怡保 Syuen Hotel 怡保育才独中 5  4月9日  哥打□鲁福建会馆礼堂 青兰丹中华校友会           暨福建会馆青年团 6  4月10日 瓜丁PARK ROYAL HOTEL 马华文协丁加奴分会 7  4月11日 关丹华团礼堂 彭亨关丹清凉读书会 8  4月17日 芙容第一购物中心 大众书句(芙蓉门市) 9  4月24日 马六甲培风中学礼堂    马六甲培风文化基金 暨培风校友会 10 4月25日 吉隆坡陈氏书院      紫藤茶艺总部 11 4月30日 沙巴亚庇崇正中学礼堂 沙巴中华会堂文化组主办 沙巴亚庇崇正中学协办 12 5月1日 古晋南市市政厅      古晋南大校友会  13 5月2日 诗巫砂拉越龙峰黄氏礼堂  诗巫华团总会文教组 14 5月3日 美里DYNASTY HOTEL 美里留台同学会/美里笔会 15 5月8日 加影董总教育中心礼堂   新纪元学院同学会 16 5月9日 新山PACIFIC NALL 大众书局(新山门市) 17 5月14日 巴生兴华中学礼券  巴生兴华中学 18 5月15日 吉隆坡中华独中礼堂 吉隆坡中华独中 19 5月28日 巴生滨华中学讲堂 巴生滨华中学 19 9月12日 士古来南方学院礼堂 南方学院中文系 20 9月24日 新山宽柔中学礼堂     新山中华公会 21 9月25日 拉美士华文小学大礼堂   拉美士中华公会/拉美士佛学会  拉美士华小董事会及家教协会   大将事业社社长傅承得曾被《亚洲周刊》标签为文化新点子的「黑 手」,他在接受祝家华的访问时说:“「动地吟”」再次出发有二个目和意 义:一是希望改变大众对马华文学坛的看法,即文学不风花雪月,无病呻 吟,而是和时代命脉及生活息息相关,尤其这次「动地吟」的主题「吻印与 刀痕...四十年家国」,就是要反映华人社会在这四十年来对国家重大事 件的反应与思考;第二是提供文学和群众接独和交流的互动关系,诗集出版 只能是静态阅读,但朗诵谱曲则可深入民间和群众作双向交流;第三是希望 推广马华文学著作,将文学诗歌带到社团、购物中心等,这是一种新体验。 这次《吻印与刀痕》诗集收录及涵盖大马重大事件如独立,共产党活动、 「五一三」种族暴动、八十年代『茅草行动』大逮捕事件,以及九十年代安 华事件,但有些写得比含蓄。'(注10)   《吻印与刀痕》这本选从历史的贯串与选诗的多元化来说,甚具有史料 价值。傅承得在序文中说明「动地吟」再出发的原委与期许:`10年过 去,仍然有人提起『动地吟』,仍然有人期待让血沸腾和让心感动的精彩演 出,但始终不见动静。我们沉默,但不曾放弃。扣紧时代脉搏的新年,必须 涌现:年轻一辈优秀诗人,必须登场,才能丰富主题、带出活力。20世纪 末,家国40年,总结历史经验和家国感受的时机,终于到来。'   参与「99动地吟」的基本员除了游川、傅承得和周金亮三位主将之 外,还有林金城、吕育陶、张光前、周若鹏等年轻人,以及歌手戴丽金。各 站的演出,有时也请当地的诗人上台助阵。在出发之前,大将事业社预先出 版了几位诗人的新诗集,即游川的《千年莲子》、林金城的《假寝特续 着》、吕育陶的《在我万能的想象王国》、张光前的《眼睛与星光的暧味关 系》与周若鹏的《相思扑满》;并举行发布礼,从收「先声夺人」之效。这 些诗集也在巡回各地演出时,现场展卖。年轻人参于确给「动地吟」带来更 多的朝气,也是诗歌朗唱运动后有人的一种好现象。几位年轻诗人不但诗写 得好,而且在朗诵上也风格,台风稳健。吕育陶朗诵的<本主义国民宣言与 <我们爱猪肉,猪肉爱我们>,林金城朗诵<九月事件>与唱<水族>,周 若鹏演绎<回家的原因>和<鼠鹿>,张光前朗诵<北方、南方,都有颇佳 的效果,引起观众的共鸣。古晋的一位文艺界前辈司徒一(即资深诗人白 羚)针对他们的表现评:`倘若不去阅读些年轻诗人的诗,不了解这现现代 诗人对这国家的爱与恨,那么肯定的如此主观的认为是脱离现实是错误的。 其实这些年轻诗人对这家国中的异象存有疑惑,对口不择言与擅长表演的政 客敢于厌恶与嘲讽,却对家国土地,与这土地上善良的人民,有着深沉的感 情。爱憎是矛盾,也是统一的。年轻诗人的在演绎过中流露的这种强烈情 感,也正反映他们热爱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国,殷切期待乌云风雨之后,能有 个晴朗的天空。'(注11)   在「99动地吟」尚未尘埃定之,《亚洲周刊》就适时做出扼要报道: `听众对『动地吟』反应颇热烈,从第一站在西马部北吉打州首府亚罗士 打,到霹雳怡保,南到首都吉隆坡、每场的「动地吟」吸引数百人到千人。 诗人歌手以激亢、柔和、悲切、讽刺、幽默等方式吟朗演唱各年代的诗作, 现场歌声荡气回肠,观众热烈回应,场面令人难忘。除了感性、幽默、讽刺 的朗颂演唱之外,动地吟的现场也不乏批判声音,或语带双关的说词,让观 众细细品味。不久,前大马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病猪病毒灾难,夺走一百 条人命,数十万人生受影响,家破人亡,惨景令心酸悲痛。二十五日在吉隆 坡的『动地吟诗由朗唱晚会』更为猪猪农伸冤义助,反映社稷之痛及诗人与 共的精神。'(注12)   如可动地,怎样歌吟     回马华文学史,朗诗并不是一种新奇的文学品种。早在抗日时期就「有 诗歌大众化运动」的提出。1947年,马华诗坛出版了一部千行的长策朗 诵诗《怒吼吧,新加坡!》(作者漠青、若耶、丁家瑞与彦群)。1953 年,古辛、白丁与炎羊也集体创作朗诵诗《南大颂》,其演出轰动一时。早 期马华诗人如铁戈与未军等的诗适合朗诵,如铁戈的<在旗下>、<生活是 美丽的>与未军的<哑玲珑>、<不叫多隆>等,都是朗诵诗的名篇。(注 13)过去华团与独中也不时举办过诗歌朗诵比赛,或在文娱晚会中呈献朗 诵节目,只不过朗诵者的演绎方式能比较一般化,一够生动,不像「动地 吟」那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至于诗曲结,过去一些音乐界人士也曾作过尝试(如陈洛汉、黄任芳 等),而专门以现代诗谱曲的,当推1981年天狼星诗社出版,陈徵崇谱 曲的唱片、卡带《惊喜的星光》,内收该社成员的13首作品,称得上是一 项创举。   本地诗曲朗唱共非自游川、傅承得等开始,为何「动地吟」会在近年的 华社造成一种轰动效应,会成为一项别开生面的表演艺术呢?我想这与他们 对诗曲朗唱的理念,所选择的内容与呈现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傅承得在『动地吟』为华研筹款演出之前,发表了一篇题为<在历史长 河的转折处>的文章,为前几场的「动地吟」许多朗诵者所表现的现实精神 一样,整个策划与演出都是奠基在务实态度和方法论上的。文学已到了历史 长河的转折处,诗歌再也不满足于自我悲悯或肤浅写实的层面上了,要谈社 会批判和社会真相,让我们去碰最尖锐的课题罢!而本着这样的共,「动地 吟」的参与者,皆能以相互体和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去促使这个系列演出 成功推出。历史已到了转折处,大家必群策群力,才能开创局面。而当我们 分散的时间,也要保持清醒的在各个领域上更上层楼。对我们年轻一辈来 说,对国家与社会的关怀和奉献,永远只有关始与坚持,永无结束。'(注 14)   他在接受陈仰庄的访谈时:`我们的国家,尤其华社有太多低沉的语 气,或有麻木的现象。因此我希望通过文学起一种气势,这种气势本来我们 的民族都有的,不过只是渐渐衰退。因此,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有股豪情,读 者也有这种感受。我们希望沉思没错,不过我们沉思之后要扬起。'(注1 5)   他在接受辛金顺的访谈时:`活在这个时代,则我们必须关心这个时 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或许,我们 成长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验让我们有不同的观念;也曾因不同的立场对 立过,冲突过。但在薪传脉动中,我们,将只唱出一个共同的声音。而时, 让我们心更温馨和接近...我们需要更多诗人出来朗诵。通过朗诵来引发 更多诗人写出一些更明郎与节奏感的诗,间接上也是在进行一种推动诗风的 工作。'(注16)   傅承得所强调的,不外是通过朗诵去表达人对社会的批判与对家国的关 怀,强调朗诵者的豪情气气质,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凝聚力。而作 为「动地吟」朗诵台柱的游川,则主张好诗须让人听得懂且欣然接然,但须 保持本身的格调,在朗诵时加上创意,可以自由发挥,变诗的平面为立体, 做到曲高和众。这些理念可从以下言论窥见之:   `从五四运动到今天,整个诗潮一直在变。到了六十年代,现代和写实 的争论也花了不少的时间。是故,到了这个时期,本身有一种自觉和反省。 他觉得诗歌必须在艺术的范畴中去表达对社会的关爱,因此诗必须人看得 懂,并且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感情世界和意念,则诗才能够有力拯救诗人于绝 望之渊,诗才是诗!颠扑不破的,绵绵亘亘在文学史中生长而繁荣。'(注 17)   `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讯息的鼓声,除了文学方面的讯传达,诗歌在刊物 上发表,读者有限。但如果把文字化成声音的话,则诗歌能够更有效地让大 家接受欣赏。再者,诗歌朗诵是一门再创造的学问和艺术,今天,现代诗的 生命必须有赖不朗诵提升,让诗插上翅膀,使诗能够在蔚或风雨的天空下任 意飞翔。只是诗歌必须脱离样板式的朗诵法,寻求另一种创。'(注18)   `以吟唱的方式将呈献于大众,并不代表是迁就他们;相反的,而是要 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诗,让他们对「诗是平面和沉默」的概念改观,更 要让他们觉得诗是有趣和活泼的。朗唱诗将的内容给活演,让平面和沉默的 诗走上街头,让诗变成更立体感,和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它们,都是诗人的责 任。'(注19)   在马华坛上,游川以擅小精悍的诗著名,他的诗本来就充满生活化与口 语化加上雄浑刚健的嗓子与恰如其份的演绎,的确使「动地吟」给人虎虎有 生气的感觉。在他与其他演出者的配合下,好多首诗的朗唱都散发着引人的 魅力。例如在朗诵<青云亭>时那苍老的咳嗽与声声`老态龙钟,香火寥' 的叹息;在朗诵<神啊!你们要自己保重>时,那笃笃的木鱼声配合著满天 神佛的念念有词,还插上`做官的做官,做牢的坐牢'的嘲讽;在朗诵 <鼓>时,以沉沉激荡的鼓声带出`更重要痛更重更痛'的压抑感;在朗诵 <中国茶>时,那句`嘿一声'的悠扬山歌;在朗诵<五百万张口>结果时 那喋喋不休而难闻其声的嘴唇动作;在朗诵<一开口>时,那几句`我们就 万里长城春秋战国悠悠五千年'竟用各种方言吟出,增加反讽的意味;在朗 诵<海>诗时又当场引吭高歌,观众都有拍掌唱和的冲动。这种`游川式' 的朗诵演绎,可谓`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真正做到形式多样化,变平面 为立体的要求。   傅承得的朗诵自然而不造作,时而带著书券气,时而带着激越的豪气; 而他在各个节目间穿针引线,侃侃而谈,也让听众与诗人的内心更贴近。此 外,马华诗坛新锐林金城、吕育陶瓜`不平则鸣'的精神,调侃现实,也让 人感受到`痛定思痛'、不愿随俗沉沦的清醒。   黄益忠歌声嘹亮,中气十足,让人听出耳油,为诗作锦上添花。周金亮 挟吉他冠军的技巧,在台上鬼马风趣,亦庄亦谐。他谱曲的功力不俗,为游 川谱的诗曲<口占>、<寂寞>、<莫笑我>、<老乡>等,以及为傅承得 谱的<因为这个国家>,都有独特的风格;一首<问候马来西亚>,使许多 所谓`爱国歌曲'黯然失色。在`99动地吟'的第二度长征中,他更独力 挑起所谱曲的重责,也带出他的徒弟...音质甜美的歌手戴丽金。他俩分 担了各场演出的独唱、齐唱角色回,周金亮谱了好几首难度很高的诗曲,如 何乃建的<海棠>、陈大为的<旧粤曲>、周若鹏的<茨厂街不是CHINA TOWN >,田思<青春>和<给我一片天空>,以及傅承得的<惊魂>等。   作为一位马华现代诗安上音符翅膀的音乐人,他对这项朗唱运动有甚么 看法呢?周金亮说;`我以前写流行歌曲,是从自己出发,用我的爱恨、忧 愁和快乐去自行抒发。但是「动地吟」的诗都是关于国家、时事、民族、政 治之类,那种抒情、言志的文字已在那,这使我必须成为诗的知,在这境界 内为它寻求一些旋律。正因为和诗的情怀搭上,变成往往是文字在引导旋 律,这种旋律是有别于写流行歌曲的手法,使我受到很大的激发,因为发现 到要发挥的空间竟然这么宽广。;(注20)   周金亮主张诗与曲可以在`双赢政策'下激发互补的化学作用,他认为 把诗歌当作文人雅士的专利品是错误的观念。他:`好的诗一定要设法推 广,用旋律把诗的生命延长,甚至让人们进入诗境去探索里头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一般上流行歌曲所不敢碰的国家、政治、教育、民族等课题 都在现代诗里,你还能说诗歌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拥 有的吗?'(注21)   周金亮说,参加「动地吟」之后,给他一个很大的思索和发挥的空间, 即是自己有了一大方向,希望做出一些非主流,而且可能让人接受的东西。 周金亮为马华诗歌谱曲的努力已受到音乐界的肯定,本地一家制作公司正准 备为他灌录「动地吟」诗曲的卡带,可算是这项诗歌朗唱运动的意外收获。   「动地吟」的筹办方式,是通过策划者与当地文教团体或个别「有心 人」事先联络,由后者组成筹委会,安排演出场所、音响、膳宿、票务等问 题,演出者则轻装上阵。舞台只求明亮,不求过分装饰与灯光变化。布置或 以布条书法或以字板形成简单背景。舞台上除了鼓、吉他等乐器,便是方 桌、长凳加上八角碗或茶具。在仪式上则力求简单而有意义,尽量避免繁文 褥节。凡有致词,概必简短。在场所的选择上,开头的几场比较讲究,以后 也就随遇而安。例如「声音的演出」那场,地点是在古色古香、雕栏昼栋的 陈氏书院,墙外的车声、市声构成自然的背景音乐,象征诗歌走入人群的意 义。在新山的演出场地选在柔佛古,不仅是对「拆庙事件」的抗议,也含有 历史缅怀的意义。在仪式安排方面,新山那场由德高望重的华教领袖郭鹤尧 进行香仪式,带有敬老尊贤、傅承薪火的意义;在吉隆坡马华大厦礼堂的演 出,由华团领袖张景良鸣锣开幕,书法家黄金炳当众挥毫,费时不多,但寓 意深刻。在其他各州的演出,多由当地文教界人士致简要的开幕,阐述「动 地吟」的举办意义,介绍演出者给观众认识,我想这些都是有必要的。余秋 雨曾:「仪式使所被动的接受者成了主动的参与者。」(注22)动地吟在 仪式安排上力求简单,既尊重主办当局,避免喧宾夺主,也不致有突兀的感 觉,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书香诗韵蔚成磁场   「十年动地吟,世事几番新」,这是「99动地吟」在古晋演出时报章 的标标题。总结这场历时十载的马华诗歌朗唱运动,开始时可说是出于一种 文化悲情与社会忧患意识。傅承得于1998年12月21日应古晋南大校 友会的邀请担任`读书会讲座'的主讲人时,曾被记者蔡羽问起有关功利主 义泛滥与声光、网络文化猖獗下文学是否会再现辉煌的问题,他的回答是: `文学的时代不会再回头,除非有一天人再回头。'(注23)「动地吟」 尝试把诗歌带入社会,让更多人了解诗人的心声,也以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 试图在观众与诗曲之间建立一道桥梁,我想那是在做着「有一天人再回头」 的「力挽狂澜」的努力。而「动地吟」特有的社会批判意识与家国关怀之 思,甚至敢于触及某些被认为「敏感」的课题,可说为以后马华文坛上的 「政治诗」(如郑云城的《那一场政治演说》)开了先河。 作为受过企业精神洗礼与方法论训练的一批「动地吟」策划者,比「知其 不可而为之」的执著多了一份探索与实验的精神,在为诗歌的生存与发展寻 求各种可能的空间。所以「99动地吟」打进了购物中心,并在各个演出场 合摆卖诗集,反应令人鼓舞。 香港以提倡朗诵诗而著名的诗人何达曾谈到他对朗诵诗的心得:「我认为 朗诵最重要的就是自然。....要使听众容易听进去,朗诵艺术的最终目 的是打动听众的心,不只是打动他们的耳朵。这首先要求诗作者本身写得动 人,有血,有肉,有真感情。..听众的类型,人数多少,以及朗诵现场的 气氛,都要加以考虑。」(注24)揆诸「动地吟」的成功,在许多方面都 符合何达所提的标准。 而何达的老朱自清曾说:“有些批评家认为文艺是态度的表示,表示行动 的态度而归于平衡或平静,诗出于个人的沉思而归于个人的沉思,所以跟现 实生活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创作和欣赏都得在这相当的距离以外。所谓「怒 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谓「温柔敦厚」以及「无关 心」的态度,都从这个相当的距离生出来。有了这个相当的距离,就不去计 较利害,所以有「诗失之愚」的话。朗诵诗正要揭破这个愚,它不” 悲情郁结演声音, 慷慨书院动地吟。 民生多艰世味苦, 亦狂亦侠亦温□。 有笔有剑有肝胆, 茶香书香涤性灵。 老街吐芽展新蕊, 千秋紫藤社稷心。 (完稿于1999年8月15日) ------------------------------------------------------------------ 注释 (注1)陈仰庄:《诗歌上台---游川、傅承得访问记》,1998年 11月29日《南洋商报》。 (注2)1989年1月1《亚洲周刊》。 (注3)李白道:《动人的“声音的演出”》,1989年1月28日《南 洋商报》。 (注4)蔡羽:<十年动地吟,世事几番新>,1999年5月27日《国 际时报》(古晋)。 (注5)由衷:<肝胆行---会引起怎样的回想>,1990年7月10 日《马来西亚日报》(诗巫)。 (注6)1989年8月16日《通报》。 (注7)墨非:<记“动地吟”诗曲朗唱会>,1989年8月22日《星 洲日报。文艺春秋》。 (注8)南乡子:<今邀你共赴诗约会---“肝胆行”诗朗诵会演绎者访 谈>,1989年5月6日《南洋商报》。 (注9)柳新:<走上舞台的现代诗>,1990年8月2日《马来西亚 报》(诗巫)。 (注10)祝家华:<文化新点子的“黑手”---专访大马诗人传承 得>,1999年5月10-16日《亚洲周刊》。 (注11)司徒一:<99动地吟>,1999年5月9日《国际时报》 (古晋)。 (注12)祝家华:<吻印与刀痕/诗歌动地吟>,1999年5月10日 《亚洲周刊》。 (注13)参着《马华新文学史稿》(下卷)及原旬着《马华新诗史初 稿》。 (注14)传承得:<在历史长河的转折处>,1989年8月12日《南 洋商报》。 (注15)祝家华:<文学是苦闷与痛苦的发泄--与游川和传承得两位诗 人对话>, 1989年5月6日《星洲日报》。 (注16)辛金顺:<敢有歌吟动地哀---访游川和传承得>,1989 年6月2日《星洲日报》。 (注17)同上。 (注18)同上。 (注19)宠子妮:<游川诗中埋地雷>,1999年3月21日《南洋商 报。新感觉》。 (注20)夏理斯:<诗歌现声说法>,1999年5月28日《国际周 刊》(古晋)。 (注21)同上。 (注22)《佘秋雨台湾演讲。写作感受》,页55。 (注23)蔡羽<与大马著名诗人传承得一席谈>,1999年1月10日 《国际时报》(古晋)。 (注24)何达:<新诗朗诵的表演与交流>,1982年11月5日《南 洋商报。读者文艺》。 (注25)《朱自清全集。论雅俗共赏》,页40。 (注26)温任平:<谈文化磁场>,1997年1月10日《星洲日报。 星洲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