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华文学
砂拉越中华文学:导航
原始不是落後,而是更接近本质啊!
来吧
再递一壶浓浓酸酸涩涩的故乡酒,晃入那座长长长长的屋
导航
史家考证婆罗洲比如新当与婆尼是东西方海上丝绸航线落脚地,两地早有接触。
“勃尼”于汉朝年间曾有上贡的记录。但砂拉越之有国名与历史的撰写、记载,应
于一八三九年英国探险家詹姆士布洛克建立了“白色拉者王朝”开始。布洛克王朝
统治一百年期间,中国人陆续南渡。这方面的迁移史料相当丰富,可惜有关文学资
料却非常欠缺。因此,砂拉越中华文学可追查的部分,迟于二次战后1950年代开
始。
砂拉越中华文学承接中国文学,之写“侨民文学”,进而发展成为今日“独特”的
“砂拉越中华文学”。
从纸面留下资料来说,砂拉越中华文学主要于二次大战后收获比较丰富,而以六十
年代文艺创作最为活跃。七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时兴,同时影响部分文艺青
年。砂拉越文坛始有“现实”与“现代”之争,文学源流开枝散叶。八十年代几个
主流文学团体成立,文学写作最为活跃。九十年代,纸面出版发达,文学作品真如
春笋,尤其在网络通行之后。
1963年以大英殖民地自治邦地位,砂拉越与马来亚联合邦、沙巴组成马来西亚。砂
拉越中华文学“砂华文学”写作,可当成马来西亚中华文学的一部分。砂拉越写作
人,在整体上,也认为砂华文学是马来西亚中华文学“马华文学”的支流。砂华文
学如何融合又如何成为马华文学的支流,并没有具体主张或导线;以笔者愚见,想
是砂拉越写作人在与马来亚半岛写作人,文学交流上的看法,既然合为一家,砂华
文学即马华文学一部分,看法顺理,是可以接受的。笔者以为两地政治的结合又与
文学发展何以合成一流?这是我们要认真看待的问题。
从整个来看,两边写作人有一定的文学源流及相似之处,比如,战后,两地文人之
笔端在反侵略、反封建;写作精神倾左,文学创作基本主题与时代的社会运动配
合。大家都归于大英殖民管辖;这时期的作家与作品,直接或间接体现的主题,即
反对恢复殖民统治、要求独立、支持亚洲各地民族民主运动。六十年代以后,两地
文艺青年是横是纵都接受中国、台湾、香港文学思潮,及同时期的欧美文学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砂拉越与马来亚联合邦组成马来西亚之前,(1957-1963)前后十几
年的文学活动,非常独特。这时期的文学主题,写作人与作品一样倾左。到了成立
马来西亚前后十多年,显现砂拉越独有的文学主题,即砂拉越在马来西亚的“斗争
主题”:反对成立马来西亚,要求独立。这股洪流演变成政治斗争,文学写作当成
政治工具。马来西亚政府应时扫荡。“斗争文学”转入地下,有者成为革命组织、
有者转入森林、有的投身邻国革命军。七十年代政治开始稳定,文学主题于是有
了新的发展。“现代主义”带起了劲风。
八十年代,数个文学团体成立更带动了“砂华文学”及文学源流开枝散叶。71年,
砂劳越星座诗社是成立马来西亚“大马”之后,砂拉越第一个合法注册文学团体。
砂劳越华文作家协会、诗巫中华文艺社相继成立于86年、88年;美里笔会于93年。
这些文学团体及不记名的文学结社、写作人带动下砂劳越文学百花齐放。
战前的“侨民文学”到战后五十年代,砂劳越写作逐渐移风易俗。砂劳越写作人开
始本乡色彩文学创作。他们从本乡地理、历史、多元社会多元民族结构、社会背景
发掘文学题材。这些创作的特徵成就了砂拉越中华文学的独特。
>>>
石问亭
000920
犀鸟文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