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电子报 常青网站     1999/10/23 《静中听雷》 千禧欢庆的反思 作者/温任平 -------------------------------------------------------------------------------- 1999下半年,“□□□□迎千禧”的节目与戏码渐渐多起来了,来到目前这个倒数不足70天 的阶段,各种迎千禧的活动更见频仍。世纪末的颓废、世纪末的悲情至少在大马华社是不怎 能感觉出来,有点异样的反而是大选将至渐渐出现的众声喧哗的现象。 文化建设不能仅凭赶墟集那样闹哄哄的文化活动,除了追逐锣声的动态文化,我们更需要扎 根的静态文化底沉淀与累积。文化做秀也没甚么不对,不过如果仅满足于做秀的层次,那不 太可能提升一个社会的文化教养。 参与文化做秀的人物包括来自国外的著名作家、学者,这群人当中以小说家白先勇声势最为 浩荡,媒体在白氏莅临前的造势与在马期间的演讲、接受访问的种种报道,可谓空前热烈, 比余光中、刘墉、詹宏志来马犹有过之,但白先勇的言论只能算中规中矩,他分别接受陈再 藩、冯久玲的访谈所作的文化批评,谈不上甚么睿识与洞见,不见精采,反而是诗人焦桐的 文学意见令人有“惊艳”之感。 天下杂志创办人、著名经济学家高希均教授,他讲的“中华经济圈”也不是甚么新调,王赓 武教授早些时候已经提出劝告这概念可能招来美日的围堵,可能未见其利先见其弊。这些 “文化明星”莅马讲演,固然能造成三五天的哄动,但人走了也就烟消云散,我颇怀疑这些 文化人离马之后能在此时此地留下多少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建设不能依靠外来的和尚,即 使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他们的节奏也不一定契合本土文化的频率。 我们不妨检视一下当前华社的文化景观:《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于1991开始颁发,并建构 化成为两年一度的文学盛会,于发掘文坛新锐、肯定作家成就方面作出重要的贡献;马华文 学馆于一年前在南方学院成立,藏书虽不算完全,却仍然有助于马华文学的研究工作;大将 文化书业社宣布筹资100万元,计划于两年内出版新书,目下已出书近50种,成绩不俗,如 果两年内能顺利出齐100种书,在大马华社这肯定是一个不易打破的记录。近年相继由不同 单位主办的三场国际性马华文学研讨会,得学术论文及报告75篇。已出版成册的计为大马作 协与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联办的《扎根本土·面向世界》,和留台联总的《马华文学的新 解读》。南方学院的21篇论文已油印成讲义册子,相信不久会印刷成书。华总编辑出版的 《愿景》已看到创刊号,华研中心的《人文》杂志,据执行编辑许德发相告,创刊号会在11 月1日面世。 正在编纂仍未面世的还包括大马作协编了三年多的《马华当代文学大系》,大马华人文化协 会最近宣布出版一套《马华当代文存》,收录80-90年代20年间有关华社政治、社会、经济、 文化、教育诸部门的重要论评文字。文化的定义/范畴远比文学、文艺广泛,政治、经济、 社会、教育的动态都可以说是广义的文化活动。 最近与舞蹈家马金泉会面,他感慨地告诉我,他身上那几袭舞衣,10年前穿到现在,不曾换 过行头,言下不胜唏嘘。看来文化没有经济的支援、物力的挹注,前路仍多坎坷。与名画家 黄乃群交谈,他希望华社能有自己的文化中心,内设美术馆,可以展览本地画家、书法家、 雕塑家的作品。争取文化的硬体建设,改善文化发展的条件,才是更重要的。 岁近千禧,全世界迎接千禧的热潮将构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各国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其节庆仪典必然多姿多彩,各擅胜场。说得难听一些,黑白两道都有各自的形式迎千禧,夜 总会可能会用“千娇百媚迎千禧”作号召,按摩院也可能挂个“软玉温香迎千禧”以广招 徕。在一个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度里,出奇制胜的商业卖点,只要不干法纪实无可厚非。 文化人投入迎千禧的欢腾中,也是很自然的事;如果眩目于眼前的绚烂,而忘了长远的文化 建树,那就本末倒置了。 朝日报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Copyright□1998PemandanganSinarSdnBhd.Allrights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