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乡文学 大马时间 : 1999/10/24 1821MYT 马华作家眼中的马华文学馆 文/本报林金兰 ------------------------------------------------------------------ 南院马华文学馆小档案 成立于1998年4月26日,第一批藏书是在南院前中文系主任赖瑞和与新加坡南 洋理工大学几经周旋之下,向马大前副教授吴天才抢购所得。目前该馆总共 收集单行本、杂志约3千余册。(只计算原版书籍,不包括影印本3千余册) 根据马华文学馆助理主任许通元表示,馆藏数量占最多者为诗,共514本,其 次为散文470本,余者为短篇小说461本、儿童文学162本、中或长篇小说140 本。 马华文学自1919年发展至今,已有80年。去年,马华文学馆在南方学院成立, 为马华文坛带来喜讯,马华文学作品可以因而得到更有系统的整理,并长久保 留下来。 每一个机构或组织的设立,都有其宗旨和发展方向,南院马华文学馆也是如 此。马华文学馆的设立,是在资金和人力的权衡之下,所进行的长远规划。 其所作出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都给予相当的肯定。马华作家,对马华文 学馆的未来发展,又有何期许或建议呢?《新策划》特采访了几位马华作 家,且听听他们的看法: ★小曼 原名陈再藩,70年代末期开始画政治漫画。自1988年开始写诗,著有诗集 《茧》。 “增加藏书不是文学馆的挑战,文学馆的重要挑战应是:如何提高使用次数 和使用价值。” 小曼觉得,南院要创造与其他学院不同及独特的学术环境,文学馆可扮演重 要的角色,成为南院的特色,给南院增加学术气氛。它应该做到:国外想要 研究马华文学的人,第一个想到的地方就是南院马华文学馆。 目前马华文学馆开放时间与一般办公时间相同,对于忙于工作的现代人来 说,可能会有些“不便”,至于馆方是否需要延长开放时间呢?小曼觉得开 放时间只是小问题。研究人员可主动与文学馆作安排。 他建议,若校外人士使用情况踊跃,文学馆可以会员的方式,在星期六或星 期日,开放一时段给学术人员或学生作研究或使用。 除了马华文学作品,小曼认为论文的收藏也很重要。他建议,文学馆或可向 收藏家借收藏作品去复印。 此外,他说,文学馆不应只是收藏书籍,它可以运用网际网络,与外界建立 一双向沟通的管道,通过e-mail吸收更多的资料。 小曼觉得,南院中文系应配合文学馆,多办马华文学活动,多提供马华文学 的讯息。例如以马华文学之路为主题,每季办一次活动,维持外界与文学馆 的关系。 小曼表示,他与刘育龙曾联络南院中文系学生,拟设立诗社,并建议南院学 生定期与校外的作家,作双向的接触与交流。 ★马仑 小说家,早期笔名为梦平,原名邱名昆,曾出版《迟开的槟榔花》、《看见 风的人》、《长堤》、《旱风》、《不碎的海浪》、《笑傲山野》、《无根 的花木》、《马华写作人剪影》、《新马华文作家群像》、《新马文坛人物 扫描》、《马华文学之窗》等作品。 “文学馆可仿效新加坡国立图书馆,由作家提供书单与采购建议,并协助馆 方购买。” 马仑觉得,文学馆内的杂志、副刊收集仍不足,须加强。他认为,文学馆应 尽量收集作家手稿、书信、字画、照片及生平事迹等。现阶段,对于写博士 及硕士论文者来说,文学馆仍有不足之处。 马仑建议,文学馆可仿效新加坡国立图书馆,请作家提供书单及采购建议。 经馆方开会商议,若认为值得收藏,则可通过作家协助购买2本或以上册 数。书籍价格只为次要考量,倘若无法购得原书,可将之影印,寄往图书 馆,一切费用由馆方负责。 此外,也可采用“交换书籍”的方式,与马华文学作家、收藏家或马来西亚 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等图书机构互通有无,交换或影印彼此所拥有 的藏书。 马仑认为,文学馆除了书本的收藏,有必要对作家作全面性的调查。可向全 国约300至400名作家协会会员寄出“资料表”,以文学馆的名义,要求作家 列出曾经出版、编辑的书籍或藏书等清单,运用团体的力量,有效的收集与 整理出一份当今马华作家的完整书目。 因为文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文化事项都是息息相关的,若只集中在单方面的 文学领域发展,那是不够全面的,马华文学馆在未来,有必要向其他领域, 如史地、政经等方面作发展,……以后发展成为“马华文化馆”。 他说,现阶段不会对文学馆要求太多,因为它才刚成立不久,还有一段时间 需要再加强。 有些日本学者特地从日本到新加坡图书馆或研究机构搜集资料、作研究,可 见有关单位藏书、资料的完整与丰富。作为一个高等学府,南院马华文学馆 更不能落人之后。应让任何想要研究马华文学者,第一个念头就会想到马华 文学馆。 ★刘育龙 创作包括诗、散文、微型小说以及文学评论。诗作〈当死神和爱神并肩漫步 在萨拉热窝〉曾获花踪文学新诗佳作奖,曾出版诗合集《旧齿轮No.6》和诗 集《哪吒》。 “延长开放时间;召开研讨会,探讨如何共同建设马华文学馆。” 刘育龙建议马华文学馆延长开放时间,尝试在周末或周日开放。可先尝试1 个月开放1或2次,让上班族能有机会使用文学馆。馆方可根据延长后的使用 情况,再调整或考虑是否要继续延长开放时间。 在藏书方面,刘育龙认为,文学馆应加强早期马华文学作家的资料。 他觉得,文学馆位于大马最南端,地理位置不怎么理想,实际被使用的情况 并不高。若能善用网际网络,在网上提供马华文学作品及论文,或将文学馆 活动公布于网页,可让使用者不受时间、地理位置的局限,阅读到馆内藏 书,而国外研究马华文学者,也可利用此网页资料进行研究。 他说,文学馆应不间断的吁请作家赠书或进行藏书复印等。除了本土作品, 海外相关丛书、报导、杂志等也应一并收藏,因为在新、台、中国大陆作家 中,研究马华文学者大有人在(欧美或香港则较少)。 此外,文学馆应尝试安排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它。例如:办研讨会,与个 人、学术机构或院校进行访问交流,藉机了解其他图书馆或团体如何进行资 料保存和收集,吸取别人宝贵的经验。 由于文学馆附设在南院,人力、财力有一定局限,刘育龙觉得,文学馆应充 份利用馆外部的人力来协助其发展,而该协助应属义务性质。他相信会有人 愿意参与,届时,则需要看个人的能力与时间如何作一协调及分配了。 刘育龙觉得,应把资金集中运用于文学馆的运作和借阅系统的开发,将文学 馆发展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馆。发展计划应紧紧扣住网际网络,这或许得花 1至3年的时间。 谈到如何鼓励赠书,他建议,文学馆可设法将赠书者名字永远保存下来,表 扬其贡献,而这也算是对赠书者的一种回馈。 有不少马华文学书籍在市面上已绝版,刘育龙认为,文学馆可徵求有关作者 开放或有限度的开放版权,让有兴趣者不受版权法令限制,自由影印全部资 料。因有些学者远自中、北马赶来南马找资料,找到资料后,却被告知不能 将书全印,只能影印部份,这对学者来说是非常不方便且令人感到挫折的。 他强调,提供简便的借阅服务是很重要的,对象不只是国人,应包括外国 人。 另外,刘育龙建议,马华文学馆和新纪元图书馆合作,整合两馆的藏书名 单,整理出完整书目,或互通有无,互借并影印彼此的馆藏。 ★江南 70年代起,从事马华文学创作,原名蔡诗河,自1997年10月至今,为星洲日 报地方版《邮缘》专栏作家,著有《牙牙集》、《骆文秀外传》、《客乡赤 子情》。 “文学馆的设立,若可因而提高研究马华作品的风气则更好。” 江南觉得,创立文学馆的主要目的是收集马华文学作品,使马华作品不会散 失。目前文学馆所应做的,其实都已做到了。 江南认为,文学馆现阶段的藏书收集方式是“收集给明天的人”,除此之 外,也应“收集给今天的人”。 所谓“收集给今天的人”,就是提供设备给学生,特别是大专生、学者或热 爱马华文学的作家、公众人士,让他们作研究。有这样的设备,就可以开座 谈会,若可针对马华文学开座谈会,那会更好。 江南认为,文学馆的设立,若可因而提高研究马华作品的风气,让更多的人 注意及热爱马华文学则更好。 江南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关心马华文学吗?”,他认为,在每一次的文 学研讨会上,大家彷佛很关心马华文学,但是在一股热潮过后,大家却没有 后续跟进的动作。他认为,“热”要一直持续下去,须有实际的行动。 谈到马华文学馆应利用网际网络,将马华文学推广到世界各地,江南认为, 提高马华文学作品的深度,才是最重要的,应先著力于提高深度,而后才到 广度。 若文学馆要作得更进一步的话,那就是出版。不只是出版小说、散文而已, 若能定期出版刊物则更好。例如定期出版《马华文学研究》或比较理论性的 丛书,从中分析马华文学作品的优点和弱点,针对马华文学发展作一研究和 报导,该刊物内容,也可包含写作技巧等。 江南强调,马华作家本身也要自爱,在优良条件下,除了作品量上的提高, 在质上也应有所提升。 江南非常肯定文学馆的成立,只是文学馆成立至今,其使用率发挥到何程 度,外界不是很清楚。文学馆成立不过仅一年,对文学馆的期望不是很大, 他认为文学馆目前的重点仍在收集。 他认为,藏书能越丰富越好,即名为文学馆,要能做到“收齐”所有出版过 的书籍。应尽量叫人捐献,让馆藏齐全,若这一代无法收齐,则下一代将更 难收。他建议,马华文学馆应呼吁收藏家、作家或已逝世作家家属将作品捐 献出来。尽量想办法将书“挖”出来。 ★马汉 原名孙速蕃,曾出版《马汉文集》、《文学因缘》、《钟老师与魔鬼》、 《家是温暖的》、《阿方奋学记》等。 “招收马华文学研究员、邀请马华作家及学者成立文学馆咨询委员、不定期 举办研究或阅读的交流会及出版《马华文学研究》学报。” 马汉说,马华文学有80余年历史,可是许多作品印刷数量不多,发行地区不 广,出版后更少有机会再版,譬如说,韦晕可能一生出版过15本以上的书, 可是要找齐这些作品并不易,韦晕生前自己都无法收集齐全,更遑论别人。 现在有了马华文学馆,想要研究作品的人也好,要引用某本书也好,都可以 到文学馆查阅,十分便利。 他说,马华文学馆设在南院,地理位置较不理想,一般的市民要到那里,颇 为不便。因此马华文学馆虽然成立了1年多,“乏人问津”也是正常的现 象。 “除非是从事研究工作者,否则,不会有人想到‘马华文学馆’去。不要说 外地人,即使是新山县的华裔同胞,知道有个马华文学馆的并不多,清楚文 学馆中有甚么书籍,有何种用途的可能更少。” 马汉说,马华文学馆创立之初曾宣布要编印一本书目,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 构想,不过遗憾的是似乎迟迟未见实现。 马汉认为,在可能的情况下,马华文学馆可以提供下列的服务: (一)招收马华文学研究员,让有兴趣研究马华文学者成为研究员,一边选 修南院的马华文学课程,一边利用马华文学馆作为进修、参考之用途。 (二)邀请马华作家及学者成立文学馆咨询委员,此举一则可以协助文学馆 的发展与活动,二则当研究者有问题时,可以立即提供资料,给予指导。 (三)不时或定期举办有关马华文学作品研究或阅读的交流会及活动。譬如 像新纪元学院举办的“吴岸作品研究会”,或是“战后至独立前短篇小说研 究”、“云里风作品阅读月”等,让研究者或大专生、中学生有机会接触马 华文学作品。 (四)出版《马华文学研究》学报、年刊或半年刊,与中、台、港、新各地 区马华文学研究者、协会交流。 ★陈雪风 马华评论家兼诗人,原名陈思庆,50年代起开始创作。曾出版《陈雪风文艺 评论集》、诗集《多重的变奏》、散文集《无叶的果实》、合集《十五年来 的马华诗歌》、主编《是诗?非诗论争辑》、评论集《墨笔丹心》、《无非 关心》。 “希望南方学院中文系的老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马华文学馆,去认识马 华文学,研究马华文学。” 陈雪风并没有到过马华文学馆,但他很想去看看。其实,他并不知道马华文 学馆是否欢迎校外人士使用。 对于现阶段,他相信文学馆的藏书应该相当齐全。不过,他认为,马华文学 仍在不断的发展,文学作品也仍继续出现,文学馆应不间断的进行收存工 作。 陈雪风认为,设立“马华文学馆”是非常有意义的。因它直接标志著对马华 文学的重视与肯定;它以具体的事实佐记了马华文学的存在──它的诞生、 发展与成绩。 陈雪风期盼,南方学院中文系的老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马华文学馆,去 认识马华文学,研究马华文学。 ★梁志庆 现任南马文艺研究会秘书。曾出版《童诗的摇篮》、《听石》、《夹起一片 故乡情》、《黄花乡镇》、童诗集《彩虹桥》、《海的儿女》以及儿童文艺 系列12本等等。 “可对马华文学史上每一时期文学作品、作家作深入分析与研究,并编辑及 发行马华文学馆文讯,定期发布研究成果。” 梁志庆表示,早期的马华文学作品很多已流失,学者在作研究时面对许多困 难。在馆方努力与有系统管理之下,藏书收集已有很大的进步,若不用高尺 寸衡量,马华文学馆已做得不错,可提供学者很好的史料研究。 马华文学史是一个历史的标杆,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文学现象产生。对于 馆藏方面,他认为,文学馆要再加强战前马华文学作品的收藏。他呼吁马华 年轻一代的作家把新出版的书赠给文学馆。 梁志庆觉得,文学馆除了著重在如何整理藏书之外,还可对马华文学史上每 一时期文学作品及作家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他认为,文学馆未来应朝专业化发展,去从事整理和研究工作。例如:编辑 及发行马华文学馆文讯、定期发布研究成果,召开马华文学研讨会,针对马 华文坛现象提出讨论或主办马华文学史展等等。 ★云里风 现任大马华文作家协会主席,原名陈春德。著有短篇小说《黑色的牢门》、 《出路》、《冲出云围的月亮》、《相逢怨》、《望子成龙》,散文集《梦 呓集》、《文艺琐谈》,《云里风文集》。 “文学馆可以时常办推介马华文学的活动,如作品展览和研究会等,以引起 各界人士的注意。” 文学馆自去年开幕以来,云里风就没再去参观,所以并不知道它的发展情 况,不过他相信,在南院负责人的努力征求和搜集下,文学馆藏书必然会不 断增加。 云里风觉得,凡是马华作家一定都会给予大力的支持,踊跃捐献出他们的著 作。要使马华文学馆成为马华文学的家和总汇处,是绝对可以做到的,因为 马华作家们都会明白,把自己的著作捐给文学馆,不但可得到最好的保管, 而且也能长久流传,供人研究,比放在家里要好过万倍。 所以只要文学馆负责人肯花点时间,直接发函给所有马华作家,征求他们报 效著作,必能获得良好的成绩。 除了征求著作和资料外,云里风认为,文学馆也可以时常举办推介马华文学 的活动,如作品展览和研究会等,以引起各界人士的注意。若需要协助,国 内的文学团体必会乐意支援。   新策划 马华作家眼中的马华文学馆 本报林金兰 朝日报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Copyright□1998PemandanganSinarSdnBhd.Allrights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