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为大地抚伤─浅介田思的环保诗

      ..何乃健 前言 中、西文化存在许多明显的差异,其中最重大的差别之一,是西方哲学认 为天人相分与物我相争。工业革命与现代科技文明一再强调:人类与大自 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必须应用智慧去控制、改革、驾驭自然。西方学者 中甚至有人认为:自然除了受人类奴役之外,别无其他存在的理由。中华 文化恰恰相反。中国传统思想非常重视大自然,因此中国哲学宣扬尊天敬 地与天人合一。自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逐渐由狩猎转向农耕,中华民族在 日常生活中尽力持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国人相信顺应天时,适 应地利,与大自然相互配合、协调,遵循大自然的节奏过日子,才可以历 经逆变,仍能克服万难,生生不息。老子道德经25章里,明确地阐释这个 哲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强调人类应该舍弃 与大自然抗衡的想法,剔除妄自尊大的心态,忘却形骸,回归大自然的本 源世界,将精神放乎大自然之中,融通物我为一。邵毅平认为中西文化对 于自然意识存有一个很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人眼里,大自然只是科学与体育的对象,本身没有生命与灵魂;然 而,在中国人眼中,大自然是文学与绘画的对象,大自然本身处处展现生 命的脉搏与律动。(1) “道法自然”的哲学,孕育了中国文人对大自然山水的审美能力,形成了 以山水为咏赞对象的文章与诗词。“道法自然”也启发了中国文人对于理 想社会的追寻,对于顺乎自然,归真反璞的生活无限向往。(2) 砂劳越诗人田思,深受中华文化的薰陶,视人生为自然的一部分,横亘于 心灵深处的大自然,也形成了诗歌创作的灵感泉源。朱立立在评析田思的 诗作时,曾经形象地指出:田思对故乡、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犹如 永恒波动的海潮。(3 ) 田思的诗作强调将个人的小我与群体的大我相融合,主张诗人是在俗世中 寻找自我的真实,在大我中寻找小我的价值,在大自然中寻找人与环境的 和谐。(4)田思在描绘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艺术创作过程中, 不仅是大自 然的观察者,而且还是大自然真的朋友,他恬淡怡然地深入其中,以敏 锐的视觉,探索庄子深蕴于胸怀中那一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境 界,并且将他窥探自然之后获取的心得,亦即艺术中的大巧之拙,以朴素 流畅的诗篇呈现出来,情意辉映,唤起共鸣。 剪贴虹彩来画梦 香港已故名诗人何达曾经说过: 大自然的怀抱里, 绝大部分是粗心的爱 人。他们只知道大自然美丽、动人,然而他们却从来不肯用心去凝视大自 然的一举一动和一颦一笑,他们也从来不曾察觉,她的耳边还有一个可爱 的小痣; 他们也完全没有发现她午睡的当儿, 睫毛常常轻微地颤动。因 此,很多歌颂大自然的诗,往往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不过,大自然也有 一些细心的恋人,长期以满腔热情向大自然奉献自己的灵魂,田思就是一 位勇于以赤子之诚,向大自然坦率裸露心灵的诗人。《给我一片天空》这 本诗集里,田思灵巧地应用自己独创的诗歌语言,自己匠心独运所塑造的 意象,从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将内心对大自然的深情与思慕,生动活泼 地烘托出来。 例如:闪现于〈诗痴〉这首短诗里的女儿们, 在田思的笔 下,欢愉地在沙滩“撷浪花 ”;舒展于〈墙上的声音〉 这首诗里的万年 青与长春藤,懂得“侧耳凝听”,以及“攀住阳光翘望”,因为这些优雅 的植物“都爱这面墙上古典的声音”。(墙上贴着田思以毛笔书写用来给 女儿吟唱的唐诗)。迈入〈你坐在田塍上读诗〉的氛围里,读者可以伴随 着诗人一块儿“走入一片银色的蛙鸣”,共同观赏“月光掀开诗卷”。( 这片月光不知是不是来自盛唐的月亮?)在田思眼中,那曾给桃李以春风 化雨, 而今不幸病危的挚友,进入诗里就幻化为 “坐轮椅的云”。(那 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雨,为大地带来的无限绿意与生机, 皆来自这朵云的恩赐)。挚友无私奉献,为了作育下一代而耗尽青春,到 了中年因病倒而“抛锚”于轮椅上,像泰戈尔《飞鸟集》中的秋云一样, 虽然“空空的不负载雨水然而在稻穗成熟的水田里处处可以见到秋云 的充 实。”(5) 田思在〈给我一片天空〉这首诗里,以乳白、蔚蓝、金黄和紫色来形容天 空,以及象征生命中四个风采各异的成长过程。诗中最传神与含义深远的 是第四节: 给我一片天空 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 别让酸雨淋湿了我的梦 别让烟雾 遮蔽了我的真诚 别叫我内心天然的热 带雨林 让位给一栋栋冷漠的洋灰钢骨 我把睿智沏成一壶龙井 我把哲 思梳成一株银柳 我平和的心曲通过一 管牧笛 悠悠地回荡在晚风夕照里(6) 田思这首诗,使我不期然想起1970年一 群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年轻人,为了 推展“拯救我们的地球”这个环保活动而高举的一则标语 :“上帝虽然还 未死亡,然而在地球上已被严重污染”。在地球上, 任何生物都必须依靠 生态领域(Ecosphere)来存活与繁衍。如果生态环境的结构受到破坏而瓦 解,那么生存其间的生物, 都会在瓦解的过程中崩溃与灭亡。田思目睹人 类的文明迈入科技高度发展的阶段(成熟的紫色天空)之后 ,内心反而被 贪、嗔、痴、慢完全弥漫,竟然对本身所依存的生态领域漫不经心。 人类 疯狂地袭击与掠夺富饶的大地之后,还认为这一切劣行皆理所当然。 田思 对大自然中的资源受到毫无节制的挥霍与浪费感到痛心疾首, 因此以激昂 的诗行向全人类呼唤: 勿让利润挂帅的发展计划, 破坏生态领域中的空 气、 水源和土壤。 台湾的商禽也写过一篇以天空为主题的诗 〈逃亡的天 空〉,其中前五行含蓄地勾勒出死亡的阴影 :“死者的脸是无人一见的沼 泽荒原中的 沼泽是部分天空的逃亡遁走的天空是满溢的玫瑰溢出的玫瑰是 不曾降落的雪未降的雪是脉管中的眼泪。 ”当人类生存的环境受到彻底的 破坏,当酸雨和烟雾令森林里的树木消失, 并且造成大都会里的建筑设施 破烂不堪, 经过硫酸与硝酸溶入而变质的雨和雪, 都凝聚成脉管中的泪 滴。到了那个时候,人类将噬脐莫及,唯有静候逐渐趋近的死亡。 检视血迹斑斑的创痕 有一位生态学家说过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如果没有发生核子战争, 那 么,能够造成人类灭亡的灾祸,将不是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 地球,而是环 境污染引发的生态失衡。 ”面对着伤痕累累的的大地,以及惨不忍睹的杀 戮, 田思决定以热血奔腾的诗,为许许多多无辜地被贪婪的人类残暴杀害 的生命提出强烈的控诉 。〈地球是一只大海豹〉,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田思观看了猎杀海豹的录影带,胸中澎湃 着对大地众生的悲悯。他由海豹 的毛皮联想到覆盖大地的植被, 于是 以形象的诗行来刻画沾满血迹的罪 行: 谁说不是呢 地球就是一只大海豹 它被剥去一层绿色 外衣 只为了满足野心家们膨胀的欲望 还要榨取皮层下的石油 去亢奋 那些肆意蹂躏处女林的机器(7) …… 海豹因为毛皮可以缝制高贵的裘衣而惨 遭杀害,森林因为昂贵的木材而受 到滥伐。失去了外皮,海豹无法生存;同样的,失去了绿 林,大地将因为 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山崖塌陷、 洪水泛滥等等人为灾害而面临绝境,最 终万劫不复。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狂妄自大, 以为天地皆为他而设,造 物允许他凭藉自己的喜恶, 对自然予取予求,对其他生物任意暴虐摧残。 强烈的我执令人类忘却了古训: 暴殄天物,将受天谴;自我膨胀,无异自 取灭亡。田思于字里行间含蓄地昭示: 当大自然中的珍贵资源被人类挥霍 耗尽之后, 贪得无厌的人将蓦然惊觉,他们的世界,宛若“转动着的地球 仪 ”, 被高贵的淑女以“纯白幼海豹毛皮缝制的裘衣” 顺手披盖其上之 后,开始天旋地转,而 “整个地球仿佛在海豹皮下簌簌颤抖”! 马六甲海峡中的一只小海豚,由于海洋环 境受到干扰与污染,结果迷失了 方向, 被海浪冲上柔佛州的沙滩, 经过曝晒,饥渴而死。 田思写了〈豚 殇〉,来哀悼这只“跃不过命运中最后的高栏”的海豚: …… 默默地 默默地阁下瞳孔中残馀的蔚蓝 世纪末的风吹着葬歌 葬你于坦露 的海滩 如一座小小的坟(8) 世界上许多沿海地区的港湾与河口,现在已受 到高度的环境污染,海洋生 物正面临严重的威 胁。最明显的例子,是日本的濑户内海,北欧 的波罗得海,美国纽约州的 丰德里湾。生物学家发现:地中海正慢慢死亡,那里的贝类,只 有百分之 三可以食用。(9)“瞳孔中残馀的蔚蓝”象征地球上未受污染的净水已日 渐萎缩 ,当净水完全消失之后,人类的未来肯定会荒凉如豚尸在沙滩上拱 起的“一座小小的坟”。 海洋污染的主要根源,是大规模工业 化的生产方式,制造了大量废料、污 水、洗涤剂与其他化学品,加上现代农耕所应用的杀虫 剂、杀草剂以及化 学肥料等,都以海洋作为汇聚点, 结果这些污染物将四周被陆续地包围的 内海变成垃圾桶。海水的含氧量在高污染区内, 已降低到海洋生物无法生 存的水平。英国和 西班牙的海洋科学家报告:1990年地中海有近万头海豚 因污染而死亡。解剖发现,海豚尸体 内含有极高剂量的多氯联苯和碳氢化 合物。海豚吸收了多种污染物之后,降低了抗病能力, 最终受到病原微生 物感染而大量死亡。(10) 很多生态学家深信,海洋如果继续被污染,地 球上大部分的生物将窒息死亡。 余光中在〈许愿〉中曾经激越的呼唤:“ 让所有的鱼都恢复 自由回到纯净的河川不再怕肮脏的下游和发酵的河 岸”。田思的〈豚殇〉与余光中的 〈许愿〉这两首诗里,隐隐约约,不绝 如缕地回荡着江河的哽咽,大海的呻吟。 砂劳越的海龟局披露:由于海洋环境的污染, 砂州的海龟生殖率已明显下 降。田思阅读了有关的报导之后,有感而发,将内心对海龟深沉的 同情, 溶融于〈海龟的泪〉里。 这首诗共有七节,描述小海龟从蛋孵化出来,沿 着沙滩,投 奔大海的整个生命历程,其中第七节感人至深 : 大海将迎我 以万顷抚慰的柔波 还是窒息的油污与垃圾 我知道海水是咸的 因为渗 着龟族母亲的泪(11) 在地球上,水是生命的摇篮。数亿年前,陆 生动植物出现时,这些生物在 体内带去了故乡 的一部分海水。这些海水逐渐演变成登岸的动 物体内循环的血液。皮阿提 (D.C.Peattie) 写的《自然手札》这本书里,有一段优美如诗 的句子: “一个人的血就像海水,他的眼泪是咸的, 他大腿间的种子几乎就等于海 草中的细 胞,而他的骨头就像是珊瑚”。海龟生蛋的时候,眼睛不停地流 泪,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 是海龟将通过海水进入体内过多的盐分,由眼 窝后面的腺体(盐腺)分泌出来的泪液排出体 外。然而,在诗人眼里,海 龟的泪饱含着悲伤:因为每一千只小龟中,只有一只能成功存活 ;而海洋 的污染,将促使生存率低的龟族快速灭亡。 田思想像咸涩的海水,皆由母 龟痛苦地淌流的泪滴汇聚而成,因此,如果真的有一天 ,太阳竟然猛烈得 能够烘干了大海,每颗盐粒 的晶体里,相信都可以窥望到海龟浓缩了的悲 哀与无奈。 聆听土地的呛咳与呻吟 1997年发生于印尼的猛烈林火,焚毁了八 十馀万公顷的热带雨林。这场旷 世大火扬起了铺天盖地的烟霾。在砂劳越州内,霾害造成史 无前例的空气 污染,可见度减低至 50公尺。田思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了两首以烟霾为主 题的诗。在〈霾灾〉这首短诗里,田思以鲜明的笔触来素描烟霾的轮廓: 烟霾 像一大片蝗虫 把纯净的蓝天 一下子啃光(12) 蝗虫也叫飞蝗, 产卵于芦滩与荒原中。 初生无翅, 成虫生翅,常合群而 飞,是禾本科作物的重要害虫。 中国历史中多次大饥荒,皆因蝗灾与旱灾 造成赤地千里,寸草无存。田思以蝗虫来形容 烟霾,意象极富动感。蝗灾 出现时,大地仿佛 刮起狂风砂。 蝗群乍起,成群出袭, 多得可以遮天蔽 日。田思以“啃光”蓝天来形容烟霾的恐怖, 奇想喷涌。霾灾造成很多悲 剧出现:田思家里的狗儿,因严重的气管炎,喘息至死。 苏门答腊首府棉 兰附近的飞机失事, 罹难者家属心中的哀伤, 也因为霾灾 “啃”伤了心 灵,而留下永远无法磨灭的创痕。 另一首〈霾害〉,写于呼吸困难的午夜。田思以较长 的篇幅,来铺陈空气 污染的威胁。诗的第一、 第二节如下: 在雨季来临前 地球 决定摊开所有伤口 作一次最彻底的控诉 所有发炎的伤口 以浓烟和灰烬的味道 让雨季的脚步 像出国度假的尊贵部长 逍遥在千里外云端(13) 林木蓊翳、植被茂密的印尼,因为林业公司残 暴的砍伐,以及种植者毫无 节制放火烧地,引起了频频发生的森林大火。经过这种野蛮方式 来开垦的 土地,由于水土严重流失,以及丧失 了物种多样性的永续能力,而沦为生 产力贫乏的瘠土。 这些大地 “发炎的伤口”, 就是生态悲剧最明显的物 证。霾灾发生后,最令田思感 到悲愤的,是那些平时大言不惭的决策者, 于紧急关头化作失去踪影的雨云,让苦盼甘霖的 人民于徨无助中面对危 厄的困境。 地球由太阳系中的宇宙尘聚合而成,经过数10 亿年的演化变迁,才逐渐由 最初一团没有生命的峥嵘巨岩,变成一个生机蓬勃的行星。然而 ,紧随着 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人为灾害,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不断令人反思:地球 的末日是否已于无声无息中悄悄地到来? 田思写的〈地球日〉,将地球比 喻为一个被子女遗弃的老病人。这个老态龙锺的病人面对的厄运是: 因吸烟过多绿肺生癌 仅靠破洞的臭 氧层苟延残喘 老者严重脱发皮肤龟裂 血管阻塞体温不断上升 排泄失禁脾气乖戾 已患上柏金逊症(14) 田思这首诗令人读后内心沉重。 日本的石弘之在〈地球环境报告〉中有一 段发人深省的话: “非洲是‘宇宙船地球号’船底裂开的窟窿, 虽然在船底的三等舱旅客拼 命地往外舀水, 一等舱的旅客却漠不关心, 尽管船沉时大家都要同归于 尽!”(15) 石弘之认为这艘“地球号”的宇宙船最大的窟窿,是森林的 急剧破坏,田思以“严重脱发”、“皮肤龟裂” 来形容森林破坏而导致土 壤流失,土地沙漠化,以及雨量减少等生态危机, 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 表意深刻, 感性强烈。 田思在〈地球日〉中最后的几行诗, 通过形象思 维,将文字表层下隐伏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呈现出来: 如有子女顾恤养育之恩 请至宇宙老人院探视 并于4月22日当天 栽种绿色植物一株 以表报答的心意 田思这一系列的环保诗内蕴着深沉的哲思:如果人类忽视地球的生态体系, 让现在已开始从赤道至南北两极, 以及从深层的海洋到包围着地球的大气 层,继续受到严重的污染而遍体鳞伤,那么,人类的未来将令人沮丧。如果 人类把地球日植树,只当作一种节日的庆祝活动,而不是来日内心真诚的反 省,那么,地球这个百病丛生的老病人,肯定要面对被各种毒癌痛苦折磨至 死的宿命。 结论 田思 的环保诗,从不同的角度,艺术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里,最困扰人心 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地球的生态体系,已受到不断破坏而正加速 崩溃的环 境危机。田思以雄健浑厚的感情为基调,运用精心提炼, 力求达到高度表现 力的诗 歌语言,来抒发潜沉的睿思,予人意味深长的启迪。田思的作品中偶 尔出现一些概念化的句 子,冲淡了诗味,如〈霾害〉中的:“空气污染指数 从400窜升到840,可见度由300公尺减低到50公尺,以及〈火与泪〉诗中的句 子:“ 大火,让90万公顷的森林化为灰烬”等抽象的说明文字,破坏了诗的 和谐。周粲曾把写诗比喻作插花,必须剪除累赘的枝叶和花朵,才能 够将最 高境界的美呈现出来。田思若能删除诗 中一些冗句,那么,这一系列的环保 诗的意境 将更高远凝练,而诗的内蕴也将更耐人寻味。 ------------------------------------------------------------------- 原刊於:星洲日报 文艺春秋 1999年2月28日(星期日)己卯年正月十三 ------------------------------------------------------------------- 注释 (1)邵毅平〈中国诗歌 :智慧的水珠〉,(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 页206-209。 (2)禹克坤〈中国诗歌的审美境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页209-217。 (3)朱立立〈写在读者心版上的人格芬芳〉,见田思著《给我一片天空》, (千秋事业社:1995年), 页111-123。 (4)田思〈田思诗观〉 ,见《给我一片天空》。 (5)泰戈尔 《飞鸟集》见郑振铎译作,(建文书局:1959 年),页29。 (6)田思《给 我一片天空》,(千秋事业社:1995年),页 60-61。 (7)田思(环保诗七首),载《文艺春秋》,(《星洲日报》1998年5月 31日)。 (8)同上注。 (9)刘水源〈生存危机: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商务印书馆,1992 年),页101-112 。 (10)同上注。 (11)田思〈海龟的泪〉,载《文艺春秋》,(《星洲日报》1997年)。 (12)田思〈霾灾〉,载《文艺春秋》,(古晋《国际时报》1998年)。 (13)田思〈霾害〉,载《文艺春秋》,(《 星洲日报》1997年9月28 日)。 (14)同注(7)。 (15)石弘之《地球环境报告:80 国走访实录 》,(商务印书馆, 1992年),页223。 ========================================================== 【犀鸟文艺电子文库】Hornbill Literary Electronic Library http://ftp.sarawak.com.my/org/hornbill Keywords: Hornbill Lite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arawak, Sibu, Malays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