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乡文学
天地已大
——评陈大为《亚洲中文现代诗的都市书写》
陈鹏翔
自古以来,都市一直都是骚人墨客所迷恋或谴责的地方,它是人类文明的表徵,一个理
性思维的地方;它跟非理性、狂野的代表符具“乡村”自然构成对衬。都市与乡村是不
折不扣的一对二元对立符具,恐怕是自有历史文明以来即被载上过多的联想。尤其在希
伯来人的想像中,都市可真是个文明过分发展并且窝藏秽垢之场所,也是人类最容易堕
落的地方。 
坦白讲,不管是在远古抑或是在三几十年前,城市一直都未受到该有的重视或者深入的
研究。然后骤然之间(亦即在二战之后),西方的大都会纷纷升起了摩天大厦来。摩天
大厦是力量的象徵,明乎此,我们对美国自50、60年代以来就一直以拥有世界第一高楼
而自豪,就不应感到意外。第一高楼固然是都市景观的一部分,可它所据有的地理位
置,它的耸立在地平线上诉说着更多景观的、言谈的,甚至视觉的政治,以及潜藏在这
些层次底下的次文本,诸如欲望、自卑、自傲、压抑和征服等等。第一高楼的政治性和
复杂性,一般人可未必看得透彻。摩天大楼大都是一个都市的地标,第一高楼更是地标
的地标。从这一点来看,自1973年以来即矗立在芝加哥的第一高楼(喜尔士大楼)自有
其丰富的象徵意义;而其终究于90年代末,拱手让位给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峰塔,亦有
其历史发展的意义--第三世界争出头抢第一的必然结果。 
亮丽的成绩 
陈大为《亚洲中文现代诗的都市书写(1980-1999)》这一本长篇论文当然不是在书写
世界第一高楼的嬗递史,可其书写却似乎是据高处而在诗中对都市景观、人文荟萃以及
其经纬做了仔细的,类似后现代/后结构的观照与分析。他并非想(而实际上也不可
能)在建筑界这种造街造景运动中,争取到亚洲/世界第一,可他在世界华文新诗的天
地中漫步/漫游,却为他争取到亮丽的成绩:他这本《亚洲中文现代诗的都市书写
(1980-1999)》是第一本把现代诗摆在世界华文文学这样一个宽广的架构底下来撰述
的著作,主题是10个亚洲地区的都市书写,既是地域的,亦是空间的书写研究。从街
道、商圈、电梯、办公室到住宅,不同的地方(place)和空间(space),造就了不同
的都市生活。陈大为这本论着亟富有企图心,“都市书写”就像自然/环保书写一样,
是极为新颖的主题/文类,很能契合学术界所推行的对空间与地方/地域做研究的风
潮。更重要的是,陈对他所论述的几个大都市都相当了解,而且更由于他本身既是诗人
兼为散文作家,对近年的都市书写既是观察者又是推动者,由他这样身分的人来研究剖
析都市诗,比起一般人更是鞭擘入里。由于这些特质/特色,使得他这本论着极富开拓
性,也颇多突破。 
应用理论之娴熟 
陈大为不仅是极有才华的诗人━散文作家,其在学术论述上亦已崭露才具。他这本论文
沿袭其在硕士论文《存在的断层扫瞄--罗门都市诗论》(文史哲,1998)所奠立的基
石发展而来。在前本论文里,他仅只采取了主题学和存在主义美学(尤其是尼采的悲剧
观),来探讨罗门的都市诗;但到了现今这本论著,他不仅应用到目前正流行的人文地
理学、地志书写和空间理论,更涉及消费文化理论和社会学等,其分析论述都相当深入
而细腻,绝不会为了套用理论而生硬乱套。其分析策略大体上是一种诗文本修辞分析和
诠释,既有宏观的观照、概括的恢宏,亦有微观分析的深刻和细腻。 
读者阅读这本论述,不但会被其流畅的文字所吸引,当亦会发觉他应用理论之娴熟。大
为与其妻钟怡雯的《亚洲华文散文的中国图象(1949-1999)》都是2000年完成的论
著,他们都可视为(在台湾)世华文学的真正实践者。开拓实践者的论著容或有欠缺之
处,那可是天经地义之事,重要的是他们从事开拓的冲刺之勇气。他们只是在这一个场
域里开拓了一个小角落,天地已大,正可让他们携手继续驰骋。 
世界华文文学这个概念(或者这一个学门),系从“台港文学”到“台港澳暨海外华文
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这样的路径发展而来,时间绝未超过20年的历史。先是在中
国广州召开“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研讨会”(1982年6月),其间,1986年6月底马汉
茂和刘绍铭在德国Schloss uenzburg古堡召开的第一届“现代中国文学的大同世界”会
议,对世华文学的原始观念,尤其起着催化剂的作用;1988年8月,马汉茂和王润华等
在新加坡筹办了第2届“大同世界”会议;又根据吴奕瞭先生的说法,1991年7月中国在
广东中山大学召开的“第5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际研讨会”,会上出现了3篇
以“世界华文文学”为题的论文,并对这个术语范围作了界定性的厘清【注1】。而我
2000年8月26日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参加杜国清筹办的“第2届世华文学专题研讨
会”会场上,还听到杜教授提出以“文学世界”而非以“语文(汉语)”为主的主张,
可见这个概念还在衍发之中。台北的世新大学去年已成立了“世华文学研究中心”,以
后两岸及海外研究华文文学的学者专家,都将有更多的文化交流,我相信大为和怡雯夫
妇会是这方面的一个中坚分子。利用中文/华文书写者,若不环顾/参照其他地区作家
的努力跟成就,那会是多么荒谬的一件事。 
2001/02/10
【注1】吴奕瞭〈近二十年来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述评〉,《期望超越》,广
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页46-47。
犀鸟文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