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乡文学
从傅吾康教授告老回国——浅谈华族华文及华语 民之所欲常在我心
2-7-2000
【在文化上,傅吾康教授“比华人更像华人”,但为什么他对祖国——德国的
效忠始终如一,最终仍然告老回去德国,而不“回”去中国?本文作者就此问
题引伸文化思考,作一番深入浅出的民族与语文之相系性。】
我认识傅吾康教授,但是他不认识我。事缘在1995年,我在八打灵再也17区任
某商业杂志主编时,经常在路边一家小餐店吃午饭。有一天中午餐店外的搭棚
下只有一名身体魁梧的“老外”单独地在吃饭。桌上摆着3、4个小碟子,他用
筷子夹菜,用汤匙喝汤,没用白钢匙和叉子。他就是傅吾康教授。
比华人更像华人
光顾久了,店主也和我混熟了。在我选菜肴时,店主对我说,“你认识外面那
位老外吗?他是我的贵客!他说吃中餐不可用匙和叉,一定要用筷子。也不可
把各样菜肴混在白饭上吃,喝汤一定要用中国的瓷汤匙。他吃一顿午饭,我要
为他多洗几个碟子和小碗,如果每个顾客都像他那样吃,我就要多请一位洗碗
碟工人了。不过,我非常尊敬他,他比咱们华人更像华人。”
店主续说,“这位外国人对每一位店内的工作人员,不管印度人或印尼人都说
华语,他的华语说得跟中国古装电视剧里的人物一模一样。他曾对我说,‘在
中餐店,对华人不说华语,那要说什么话?’我听了非常钦佩!他看到我也能
用华语和他交谈,他也感到非常高兴,并且答应经常来吃午餐。”
他补充说,“你可以去搭他的台。但是,他吃饭时不喜欢讲话的!他自我介绍
是傅吾康!”
认识良机已错失
傅吾康教授独自一人在一张长桌的一端吃午餐,我特地去搭台,因为是第一
次,我选坐在长桌的另一端,并且事先给他打个招呼。他给我礼貌上的回应,
只忙着吃饭,没有跟我闲聊。一回生,两回熟,我想下一次才同他闲聊,想不
到就此失之交臂。
相隔一段时期后,我每次再到该餐店都没缘再见到傅吾康教授;问店主,他
答:“他好久没有来吃午餐了!不知去了哪里,大概搬家了吧?”
后来请教一位老报人有关傅吾康教授“比华人更华人”的问题。他证实无
误。
不久前在《快活一周》看了傅吾康教授告老回乡(德国)的报导。我又再深入
思考这个文化问题,同时触及效忠问题。
人人是文化象征
我个人理解和完全认同:每个人都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和象征。西方人更是如
此,他们的民族比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更早完全统一。在西方人的观念
中,民族=该民族的文字=该民族的口头语言。
例如English 是英国人,也是英文(英国人的文字)和英国人的口头语言。
French 既是法国人,且是法国人的文字和口头语言。当然,Chinese 也应是
华族人(中国人和华族人)的文字和口头语言。因此,西方人的民族概念是
族人、文字及口头语言的三结合,同时展现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
以此种概念为标准,如果一个华人不认识和不会用本身所属的文字,同时对同
族的华人不能使用共同的语言来沟通或交谈,那么对于西方人来说,那是不可
思议的 。
我相信,世界上可能只有华人是把族人和他的文字及其口头语言分开独立的。
华人不等于华文,也不等于华人口头语言。不认识本身的文字和讲本身的口头
语言的华人是什么东西?据小儿在英国留学的经验,他的英国籍同学在校园内
遇到华族同学说不懂华文时就会感到“不可思议”,将对方看作另一种“外星
人”。
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学生及讲师在私底下都把这种华族学生看作为边际人。即使
他们对于英国语文的掌握或造诣有多么的高超,和在生活完全遵行英国人的风
俗习惯,英国人还是不能接受他们为英国族人的一份子,还是把他们看作是华
族人。可是,这种华族学生又看不起同族的同学,又自视高于他们一等。懂得
母语的华族同学们又说他们是“二毛子”。
华族未完全统一
基于此,西方历史学家有这样的说法:中国人从来没有全方位统一过。自秦始
皇统一中国以来,只有中国人的文字(书写语言)被统一,中国人的口头语言
2 千多年来一直都没有统一。今天,中国政府还在继续统一工作,即推广普通
话。不知道逾12亿中国人当中有多少百分比已会讲普通话?相信假以时日,逾
12亿人口的口头语言会完全达致统一。不过,无论如何,欧洲的英国人,法国
人及德国人是要比中国人更早获得全方位统一的。
21世纪的大趋势之一是中国人走向全方位的统一,特别是口头语言的全国统
一,以便符合西方人的民族概念:中国人(华人)=华文(中文)=普通话(华
语)的三结合。同时,中国人口的市场正在对外全方位的开放,并且在信息工
艺上使用华文和华语作为沟通的媒介语言。在这样的进展中,正产生着无限的
工商业机会。
面对着这样的大趋势和机遇,中国以外的华人定居国的政府和华人本身为什么
不鼓励华人参与这项21世纪华族全方位统一计划?有的国家甚至继续阻止华族
全方位的统一,继续将华人转变为“边际人”,以对所居国的效忠为藉口,执
迷不悟地对华族居民施行民族“异化”或加深分裂的政策。
语言与效忠无关
在这方面,海外华人和他们所居国的政府都应当把傅吾康教授当作经典型的活
教材。在文化上,他已经比华人更加华人,为什么他对祖国——德国的效忠始
终如一,最终仍然告老回去德国,而不回去中国?因为文化认同不等于效忠,
对“此心安处”的故乡和国度的效忠。德国政府为什么能够致使认同中华文化
的傅吾康教授自愿地告老回国?是因为“民之所欲,常在我心”?
NOTICE OF LEGAL TERMS OF ACCESS, DISCLAIMERS AND RESERV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opyright Reserved By Nanyang Press Holdings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