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
【充满生活哲理的诗篇】
──评岩上诗集《岩上八行诗》
古继堂
笠诗刊204期 作品集
岩上在《岩上八行诗》集的序文中说:‘缺乏组织的语言,将无诗的存在;
没有形式的诗,也将无诗的内容。’这是非常辩证观点。它突出地强调了诗的结
构形式的重要性。的确,诗存在于诗人个性化了的艺术语言之中;内容存在于和
它相适应的结构形式之中。因而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既要有自己独创性的诗的
语言,也要有得心应手的装载诗的艺术形式。台湾乡土诗人向阳于八○年代创造
了独特的‘十行诗’的形式,并获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岩
上又推出了‘八行诗’诗集。这两位诗人都是非常富于开创和探索精神的诗人,
又是十分有才华的诗人。他们擅于在如森林般的诗人世界中。高高地举起自己的
旗帜;他们敢于在滔滔的世纪的诗洪流中,坚稳地竖起自己诗的中流砥柱,令人
敬佩。
诗界有‘放鸟’和‘捉鸟’之说。所谓‘放鸟’就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
跃。不拘形式地让诗自由飞翔。而‘捉鸟’是提著笼子捉鸟。就是用独特的形式
,走捉一样大小的鸟。‘八行诗’是岩上用来捉鸟的笼子,多一行不要,少一行
不取。这种结构的特点,不仅仅是诗的行数和语言的限制,而且是一种固定的形
式装载一种活的,可以膨胀可以收缩的内容。就诗的特点来说,它要求形式的有
限和内容的无限性。即以最凝炼、最精省的形式,容纳尽可能多的内涵。八行体
在新诗中,是一种比较小的形式。不过,诗毕竟不是瓦罐和陶盆,虽然只有八行
,但在诗人巧妙的运作下,有对它的容积可以超过二十行、三十行、四十行。反
之,有的诗虽然写了三十行五十行,但是读起来却空空洞洞,无甚东西,诗,是
诗人对生活素材、情感、哲理和语言等的采撷、融汇、消化、吸收,转化,再用
语言外壳表达出来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诗人如果用料精省、剪裁得当,
浓缩严紧,其成品就会小而大,即体体小,内涵大;反之可能大而小,即体积大
、内涵小。相同的题材在不同诗人笔下,其成品会差异极大;相同的诗体,在不
同诗人的运作下,其结果也大不一样。所以,归根到底不是题材、体裁决定诗,
而是诗人的素质、思想、技巧和创作功力决定诗。
‘八行体’虽然并非岩上的独创,但是有了《岩上八行诗》诗集的问世。‘
八行体’便打上了‘岩记’的印章。正像‘十行体’虽然别人也写过,但一经向
阳专门经营,便自然地有了‘向记’标帜。岩上的‘八行体’形式和内涵都有其
鲜明的特点。形式上的特点:1.所有作品均为咏物诗;2.所有诗的标题都是用一
个字;3.所有的诗都是分为两行一节两行一节,一首诗由四节组成;4.而每一首
诗都配有一幅单页画。诗画相映。
岩上的‘八行诗’虽然外在结构形式,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它的内在
结构式都是异常活跃,随时变化的。我们讲的诗的内在结构,是比外在结构,如
整首诗的结构方式,诗句排列,诗语言的运用等,更贴近内容的东西。即诗人对
事物的描写角度,对事物质的判断形式及深层内涵的挖掘使用的艺术技巧等。例
如诗人写《河》是这样的:
从那里来的
就往那里去
而我从高山来
却往海底去
日日夜夜
奔流不息
你们说我唱歌
还是哭泣?
第一节写的不是河,而是事物的一般规律。从第二节起才是写河。一般事物
是从那里来,就往那里去,而河却与一般事物不同,它是从高山来,往海底去。
这里不用海里,而用海底,增加悲哀和沉重感。突出了河的特色的个性。虽然去
往海底,但还要日日夜夜奔流不息,这是一种无奈的随波逐流,不能生宰命运的
悲剧:‘你们说我唱歌/还是哭泣?’充分地表达了无奈者内心里的一种苦涩感
。这种对河的概括和描写,角度非常新颖,内涵非常深刻。人格化的河,将所有
被时代洪流催迫,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者的内心苦闷,都表露无遗。这首诗
的内在结构是,从一般著笔,来显现个别,在叙述了河的独特经历后,再进行质
的判断,并以问句暗示出隐含的答案。而另一首诗《椅》与《河》不同。该诗如
下:
对著人类屁股和脊椎的妥协
不断扼杀自己的性格
从木质的强硬派
变成垫海棉的软弱者
而什么样的人
坐什么样的椅
椅子的活存
难道只有接纳的姿态
这首诗开门见山,第一节就进入椅子的视景。诗人以批判的目光将椅子刻画
成一个由强硬派变成软骨头,专门委屈求全的去承接人类的屁股和脊椎,还要把
自己变成海棉那样柔软去讨好人类。人类还要在椅子上显出身份和等级,什么样
的人坐什么样的椅子。该诗一样以问句作结,但问句中表达的不是无奈的自嘲,
而是一种不平和义愤。
从上述两首诗可以看出,诗人以诗的不同的内在结构,即对事物不同的描写
方式和切入角度,以及对事物的质的判断形式,来突现诗的主题思想。《河》一
诗,可以有多种写法,对河的质也可以有多种判断形式。最常见的判断形式是将
河口判断为光阴,即滔滔东流去,一去一复回;逝者如斯夫,不舍画夜。或将河
判断为赤子,克服千难万险,也要投向大海母亲的怀抱。岩上独出心裁,将河判
断为悲剧形式,表现出无奈般的沮丧和自嘲心境。《椅》子一诗最常见的判断形
式,是争夺的宝座,如头把、二把交椅,即权力的象徵。岩上该诗也推陈出新,
将椅子的质判断为逆来顺受的软弱。诗人利用判断形式的变化,展现出事物内在
的不同风采,突现出诗的深邃主题。这可谓岩上‘八行体’诗开掘主题的一种特
色。
咏物诗的表现方法,一般都不以纯抒情的方式处理。基本上都是从客体的特
徵中,去挖掘出它内含的哲理,因而深邃的哲理既是咏物诗呈现的一种主要形式
,也是咏物诗展现的主题内涵。诗的哲理开挖得愈深,诗就愈精粹,愈凝炼愈感
人。岩上‘八行体’诗的最大特色是,亦诗亦哲。即一首诗表现出一种令人深思
的哲理。哲理是对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它包含了使许多人产生共鸣的道
理。因而诗中不但少不了哲理,而且常常要靠哲理来作筋骨和灵魂。咏物诗尤其
如此。有许多诗,本来没有什么特色,甚至是失败之作,但是往往由于诗人巧妙
地,画龙点睛式地寓入了某种哲理,顿时令人眼睛一亮,整首诗光芒四射。
岩上的《岩上八行诗》诗集中的作品,其感人之处,就在于生活哲理的开掘
和运用。也可以这样说,哲理是这部诗集的筋骨和灵魂。岩上诗中的哲理的内涵
和表达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
1.哲理的现实性。岩上是一位关注现实的诗人,他的许多诗,都具有较强的
现实性。哲理诗和咏物诗在许多诗人笔下是远离现实的,但在岩上笔下,它却和
现实息息相关。请看《屋》:
你想进来
他想出去
进进出出
世间百样的人
屋内的人喊:囚犯
屋外的人叫,流浪者
台北的天空
让屋内屋外的都不是人
诗人明写‘屋’,实写社会。屋是一个小社会,社会是一个大屋。有的人想
进来,有的人想出去。进进出出,什么样的人都有。在里面的人没有自由,形同
囚犯,在外边的人没有定所,成为流浪者。诗的最后两句落实到台北的现实‘让
屋内屋外的都不是人’。读完这首诗,应该再从结尾回复到诗的开头。虽然屋内
屋外都不是人,但仍然要进进出出。其中包含著巨大的愤怒和无奈、无声地表示
了哲学的批判和批判的哲学。
2.哲理的辩证性。许多事物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去看,而不能用机械的观点去
看。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用机械的观点看问题,本来是
活扣也会变成死结。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活的哲理,自身就具有很强的辩证性。
读《门》一诗:
为了要通过,才造门
用来推开和关闭
为了要关闭,才造门
用锁把自己和别人锁起来
如果没有门就不用开关
如果不用开关,就不必锁起来
为了要通过,才造门
偏偏门禁森严不能通过
作者虽然表面写的是门,实际上写的却是各种社会和人际关系。为了要通过
才造门,门的功能是通过,但造了门却反而通不过,因为门还有另一面,即闭锁
。因而人们办理公事都必须考虑它的利、害;得、失两个方面。如果仅仅考虑到
门可以通过,那么就可能反被锁入自己造的门中。反之,如果仅仅考虑到门会关
闭,而不敢去造门,自己就走不出去。该诗不仅表现了门的辩证性,而且特别地
点出了‘门禁森严’的内涵。‘门禁’是人为的,强加的手段,是一种控制和剥
夺性的行为。它和‘权’字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对强权和专制的一种指控。
3.哲理的启育性。哲理是人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凝炼。因而凡是人生哲理,对
人生都有启迪和教育作用。人们千方百计要从生活中概括哲理,目的就是为了鉴
往开来。岩上‘八行体’诗中的许多哲理,对多数人都有启育意义。请看《弦》
:
把自拉紧
才能发出铿锵的律动
把自己放松
悠然自得不再有音乐
拉紧容易绷断
放松则懈弛慵懒
弦如绳索架在生死的两头
自己则是走索的人
诗人将人生比作一根弦,一头连著生,一头连著死。而每个人都是走在人生
的弦索之上。人的两只脚时时刻刻都在弦上弹奏著。由于人们的努力程度和天资
的差别,各人弹出的音乐是不一样的。这里诗人告诉人们一个弹奏的密诀。即:
将人生的弦索拉紧一些,弹奏出的音乐便铿锵入耳,美妙动人。而将人生的弦索
放松,那人生的弦索上便弹奏不出什么音乐,其人生将是一片空白。这里‘紧’
和‘松’象徵著两种人生观:代表著人生的两种态度。‘紧’代表著奋斗和进取
,‘松’代表著庸碌和懒惰。不过,能够在人生的弦索上弹奏出好音乐者,是要
付出代价的,因为弦绷紧了之后,就容易断裂。诗人将事物的两面性都摆了出来
,让人们自己去选择。不过,我想多数人还是珍惜那极为宝贵的人生的,还是愿
意付出一定代价,在自己人生的弦索上弹奏美妙动人,铿锵有力的音乐的。
岩上是一位十分勤奋,而又擅于思索的诗人。许多事物自身似乎并无太多诗
意,表象上又看不出什么哲理,但经过岩上艺术的思维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开掘之
后,便顿时诗意盎然,哲思动人。比如他写‘碗’,把碗口朝天预示一个期待,
而碗口下扣埋伏著可怕的赌注,将碗写得有声有色。请看这样的诗句:‘碗的摇
动牵引著生命的赌注/掀碗的筹码大家虎视耽耽’。再如他写‘砖’,突出了群
体性的凝聚力量‘高楼大厦是意象的凝聚/万里长城是联想的张力/但请不要各
个分开来读/那会碰壁,松散互解’。
哲理,是诗中的精髓和宝石,它能使诗变得厚重而深邃;它能使诗变得精巧
而凝聚;它能使诗变得辉煌而灿烂;它能使诗变得含蓄而有味。但是,越是好的
东西,便越来之不易。像金子埋在沙中,像玉藏在石中,哲理深藏于大量的生活
的碎片和杂质之中,需要勤奋的诗人去开掘,需要有才华的诗人去发现,谁付出
的脑汁和汗水最多,它便在谁的作品中闪耀。
一九九八年元月十日
于北京西郊万寿寺
犀鸟文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