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康进士 当西太后从万寿寺,坐着轿子,又“回避”又“肃静”的西去 颐和园的时候,康有为从法源寺走出来,孤零零的,南下广东 了。 他这次北京之行是失败的、他来北京的目的是上书皇 帝,请求改革政治。在做这上书之前,他在广东南海西樵山, 做了五年的准备,在西樵山里,他埋头研究中国古书,也研究 所有西方新书的译本,他不会外国文,但他搜罗了所有翻成中 文的书,从读书得间里,去了解外国。结论是:中国必须走现 代化的路才能有救,要这样走路,首先得先说服一个人,就是 皇帝——说服西太后是没有希望的,西太后是老顽固一一皇 帝点了头,一切才好办。于是,他千方百计,决定上书皇帝。 这次北京之行,是他上书皇上梦想的实验,但是,他失败了,因 为书虽写好,可是上不上去。在中国帝王政治里,老百姓下情 上达——直接的上达,是非常困难的事,皇上极少给老百姓这 种观会,想上书可以,必须得跟权贵搭线,由权贵代上,但权贵 代上就得对上书的内容负责任,谁又愿意没事惹麻烦呢?何 况,权贵的线也不是那么好搭的,一个人微望轻的老百姓,又 哪来这种线路呢? 就这样的,康有为沮丧地决定南归,他决定先加强自己的 身分、自己的发言权,再卷土重来。那时候,人微望轻的老百 姓,使自己有身分、有发言权的起点是应考,考秀才、考举人、 考进士。考进士是最重要的,他那时只是举人,他决心考进 士,并且著书立说、开堂讲学,培养自己的班底。 这次北京之行虽然失败了,但在康有为心里,有件事情使 他聊以自慰,就是他总算跟权贵——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搭上 一点线。他先上书给翁同龢 ,翁同龢 拒绝见他;他又托国子监 祭酒盛昱介绍,但是翁同龢 认为他的上皇帝书语气太直了、意 见也没什么用,还是拒绝代为上达。虽然这样,康有为毕竟给 这上了权贵排名榜的大官,留下深刻的印象。碰巧的是,翁同 A 是书法家,对古碑颇有研究,康有为对书法和古碑,也有相 当的水准。他在北京研究书法和古碑,把这种心得,在南归以 后,花了十六天的时间,写成了《广艺舟双楫》,寄给翁同龢 。 翁同龢 惊讶这年轻人有如此功力,留下的印象,从深刻中转有 同好之感了。 当然,写这种《广艺舟双揖》,对康有为说来,绝不是他著 书立说的主题,他的主题是经世济民的大著作,用这种大著 作,给中国导航、给知识分子走向。这种大著作,可分三部:第 一部是打破传统学说的《新学伪经考》,告诉知识分子,要敢于 摆脱传统的枷锁;第二部点破孔子真义的《孔子改制考》,告诉 知识分子,即使是孔子,也是主张改革现状的,不要怕改革现 状;第三部是提出未来远景的《大同书》,告诉知识分子,应先 走改革路线以至小康,最后再到大同的境界。 在著书立说以外,他开了一班私塾,收了十几个学生,其 中有一个十七岁就中了举人的小神童梁启超,那时十八岁,愿 意拜他为师。举人拜非举人为师,看来有点奇怪,但是梁举人 是真正佩服这位三十三岁的康非举人的。梁启超本来是把旧 中国的东西,念得头头是道的,但是有一天,和一个朋友见了 康存为,却发现康有为的学问是海潮音、是狮子吼,他和那朋 友又惊又喜、又怨又哀,惊喜的是原来山外有山、海外有海,学 问的世界是那么大,并且能碰到康有为这种高人,多么令人庆 幸!哀怨的是,他和那朋友一直信仰的那些头头是道,竟是如 此的此路不通,过去所花的那么多的气力,其实都走错了方 向,虽然这种方向是一般中国知识分子人人都走的,但听了康 有为的高谈阔论以后,他们决定跟着康有为走。于是,在康有 为南归以后第二年,’他的私塾在广州开班了。私塾叫万木草 堂,教授的科目,从古典到现代、从宗教到演说、从数学到体 育,一应俱全。虽然师徒加在一起,也不过十几个人,可是大 家都分工合作,做助教的叫博文科学长、敦品行的叫约礼科学 长、带运动的叫干城科学长、管图书仪器的叫书器科监督,师 生上下,亲爱精诚,一起生活着、学习着,为那渺茫而伟大的前 程,共同投下新的信念、新的憧憬。 就这样的,三年过去了。这三年,跟康有为前五年的准备 是大不同了。前五年的准备是孤独的,这三年的准备却是团 体的。这三年中,他不但更充实了自己,并且印行了《新学伪 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主题著作,人微望轻的他,已变得比以 前有名,并且有了梁启超做他最得力的学生、做他最光芒四射 的鼓手。他愈发“吾道不孤”了。 一八九四年到了、这是中国的甲午年,这一年,中国的外 患更复杂了。过去来欺负中国的洋鬼子,还都是金发碧眼的, 都是白种人,以英国人法国人为主。在中国古代国威远播的 时候,这些洋鬼子跟中国根本没碰头,中国的国威,也施展不 到他们头上,中国国威施展的对象多是黄种入,包括日本越南 等。日本在汉朝,就被中国封为倭奴国王;在元朝,还被中国 攻打过,日本在中国眼中,一直是看不上眼的。但在十九世纪 到来的时候,日本因为肯变法,而变得强大,大到要打中国的 主意了。日本人眼睁睁的看到,中国在衰弱,中国在一八四二 年,被英国城下之盟,订了南京条约;一八五八年,被英国法国 城下之盟,订了天津条约;一八六0年,又被英国法国城下之 盟,订了北京条约……城下之盟以外,杂七杂八的屈辱性条 约,也一订再订。日本认为中国这块肥肉,它也要参加吃一口 了。于是,在一八九四年,以朝鲜问题,同中国打起甲午战争 了。 甲午战争是在一八九四年七月一日正式宣战的,中国打 败了。打败以后,大家都骂行政上负责人李鸿章,可是李鸿章 却说:“此次之辱,我不任咎也!”他说他久历患难,知道世界与 国家大势、知道这仗不能打,他早已警告大家不能打,可是人 人喊打,说不打不行,不打是汉好;结果打了,打败了,大家又 骂他没打赢,还是汉奸。所以他说,这次打败仗,他是概不负 责的。 这次战争,在陆上,中国在朝鲜布防,不过一万五千人,而 日本是四万人猛攻;在海上,中国在黄海军舰,已经六年没添 新船,英国人建议必须先买两条快船,可是海军经费给西太后 挪用修理颐和园了,快船乃被日本买去,其中一艘变成了“吉 野”号,就凭这条船,日本打沉了中国海军的主力。 另一方面,战争时的同仇敌汽心态,在中国方面,也是一 绝的。在战争开始时候,日本方面,自天皇以下,大家忙着听 军情;可是中国方面,却自西太后以下,大家忙着听戏。好像 仗是别人打的。这种心态,等而下之起来,也就笑话百出。以 海军而论,中国海军分派系,分出北洋系、南洋系、闽南系、粤 洋系,各搞各的。甲午战争前,中国举行海军大检阅,粤洋系 派来“广甲”、“广乙”、“广丙”三条船。不料检阅没完,战争突 然爆发,这三条船就被留下,以壮声势。战争下来,“广甲”搁 浅、“广乙”打沉、“广丙”投降。战争过后,粤洋系的头子竟写 信给日本受降将军,说这三条船都有“广”字头,是属于广东的 船,本就和这次战争不相干,请你看在我们广东是局外人的面 上,把“广”字头的船还给我们! 甲午战后,有外国人评论,说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不是中 国跟日本的战争,这是李鸿章跟日本的战争。以李鸿章一个 人跟日本三千万人作战,自然胜负分明! 日本在中国人眼中,两千年来都是最尔之邦、是小邻居、 是小藩属,如今堂堂中国被日本鬼子给打败了,中国人感到的 耻辱,远甚于被英国鬼子给打败。在这种耻辱下,中国知识分 子们,开始有激烈的反应,其中最特殊的,就是“公车上书”。 照中国传统的说法,秀才考上举人后,举人进京去考进士,称 为在“公车”,“公车上书”就是举人向皇帝上请愿书,也就是联 考前的考生们向统治者上书。这种上书,在中国早有传统可 循,那就是后汉大学生向皇帝上书的事,所以,上书虽然有点 越位,却并非不合传统。甲午战争后第二年,正好是各省举人 到京师考进士的日子,康有为、梁启超也都从广东来了。在中 国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十三天,梁启超首先联合 了广东举人一百九十人上书陈时局;两天以后,康有为联合各 省举人一千两百人,聚会在松筠庵,上书请变法。在上书的过 程里,台湾来的举入更是痛心疾首,因为在马关条约中,台湾 要割给日本人了。这次上书是由康有为起草,他花了一天两 夜的时间,写成一万多字的请愿书,可是,对一个江河日下的 政权说来,请愿是无效的。上书须经过都察院这衙门转奏,而 都察院却不肯转奏,理由是清朝政府已经批准了马关条约,没 什么好谈的了。 虽然表面上是没什么好谈的了,但是,清朝政府对这种上 千人——尤其是举人——的民意表现与联名活动,却不能无 动于衷。举人中最突出的是康有为,因为康有为已不是康举 人了,他在上书后第二天,就考中了,他真的成为康进士了。 康有为成为进士前,早已是名动公卿的人物。他在六年 前就以上书出名,六年来,他的声名更大了。尤其他的著作 《新学伪经考》在头一年被查禁,他在举人中的声名,更是如日 中天,朝廷中守旧派对他头痛,更是不在话下。他这次中了进 士,并且几乎考了个第一,他的声名,自然更上层楼。在层楼 顶上,他第三次上书皇帝,总算给皇帝看到了。虽然看到了, 可是要想发生作用,却还有一段距离。 康有为成为康进士后,为了鼓吹,他发起办了一个报- 《中外公报》,那时中国人并没有订报这回事,要人看报,得白 送才看。于是,他们每天印三千份,拜托并买通报童,每天朝 深宅大院去送。可是,当时大家弄不清这份报是怎么一回事。 老是疑心有什么阴谋送上门来。所以,即使白送,有人也不敢 收。弄得报童也害怕了,觉得这个报,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为了怕连累,最后也拒绝代送了。 在这次办报开始后不久,康有为又发起组织一个救国团 体——强学会,出版书刊,鼓吹新潮。这个会很引起开明人士 的赞助,甚至英国美国的公使都捐送了图书和印刷机。但是, 很快的,顽固的阴影笼罩过来了,康有为感到他在北京已难以 立足了,他决定到南方去,想在南方计划一些开展。于是,在 强学会被查禁的前夜,他离开了北京。 虽然这一年在北京的活动失败了,但是康有为在得君行 道的长路上,也有了不少进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六年 前,拒绝见他的皇帝的老师翁同龢 ,对他有了更好的印象,翁 同A 不但不再拒绝他,并且还和他见了面。翁同龢 记得很清 楚:六年前的康有为,就预言过中国会败于日本之手,如今不 幸而言中,他深深感到:他未免小看了这个名叫“康有为”的书 法专家了。如今康有为是进士了,早期进士翁同龢 ,倒也颇想 见见这位后期的进士,于是,两人的会面,便实现了。 这次会面有一段最影响翁同龢 的对话。康有为面对这位 相貌忠厚如老农的权贵,做了这样的谈话: “相国当然深知道光二十年,也就是五十五年前的鸦片战 争。鸦片战争起因,出在洋人损人利己,把他们自己不抽不吃 的鸦片烟,运到中国来,结果打出了鸦片战争。这个仗中国打 败了,打败的真正原因是中国根本落伍,中国的政府、官吏、士 大夫、军队、武器、百姓都统统落伍。中国那时候没跟世界全 面接触,不了解自己落伍,是情有可原;但仗打败了,都还不觉 悟,又睡了二十年大觉,闹到了十年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 园,这就不可原谅了。英法联军以后,一部分人开始觉悟了, 像恭亲王等开始的自强运动,但是由于皇太后以下大家守旧, 恭亲王他们自己也不够新,所以,三十五年来不彻底的觉悟成 绩,跟日本人最后一仗打出了真相。前后一算,二十年加三十 五年,一共五十五年,由于我们没有彻底觉醒,由于洋人东洋 人走得比我们快,五十五年下来,我们比起来是更退步更落伍 了。现在我们回想,如果早在五十五年前,鸦片战争一打败, 我们就得到教训,不先浪费第一个二十年,再接下来彻底个三 十五年,我们哪会像今天!” “据康先生看,”翁同龢慢慢他说,“五十五年前鸦片战争 后,我们不能觉悟的原因在哪里?” “依我看,重要原因固然是中国上下都守旧,看不出来中 国在世界上的处境,但能看出这种处境的士大夫,自己洁身自 好、爱惜羽毛、怕清议指摘、不愿多事、不肯大声疾呼,更是重 要的原因。比如说,春秋责备贤者吧,以林文忠公林则徐为 例。林文忠公在五十五年前,是官声最好最有作为的士大夫, 也是大丈夫,他被派到广东禁烟,道光皇帝朱批‘即朕特派,非 伊而谁’,对他信任有加;林文忠公也充满了自信,他自信可以 打败洋人。但他为人毕竟高人一等,他一到广东,实地一看, 就先知道中国武器不如洋人,光靠自信是不够的。因为中国 枪炮都是十七世纪的旧货,什么鸟枪、抬炮、百子炮、子母炮、 霸王鞭炮等等,都不是洋人的对手。所以他张罗买外国炮、外 国船,还叫人翻译洋人出的书刊,以做知彼的功夫。这些材 料,后来他交给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主张以夷器制夷。日本 人把这书翻译成日文,促进了他们的维新。但以林文忠公当 时的地位,以他对中国在世界上处境的了解,他做得显然太不 够了。为什么?他也犯了中国士大夫守旧的老毛病——洁身 自好、爱惜羽毛、怕清议指摘、不愿多事。林文忠公在道光二 十二年九月写给朋友一封信,信里明白指出洋人大炮可以打 得比我们远、打得比我们快,这个问题不面对,‘即远调百万貔 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中国陆军尽管有作战经验,但是那 种经验都是面对面打仗的经验,现在洋人从十里八里以外,一 炮就打过来,面都见不到,就打败了。所以今天‘第一要大炮 以用’,没有大炮,就是岳飞韩世忠在,也毫无办法。‘今此一 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林文忠公写了这封 信,他嘱咐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这一嘱咐,就完全说明了 一切。林文忠公自己明明知道中国不行的地方在哪里,可是 以他的地位,他却不肯大声疾呼。若说他写信当时正走霉运, 不便多说话,但是后来他又做了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他东山 再起,竟也不肯大声疾呼。自己洁身自好、爱惜羽毛、怕清议 指摘、不愿多事。连林文忠公那么贤达有为的人,都对国家大 事采取这样消极的态度,中国的事,又怎么得了呢?” 翁同龢 一言不发,静静地听着,显然的,他深深受了这个 林则徐例子的感动。林则徐死的那一年(一八五0),他才二 十岁,那时候他人微望轻。如今他六十五了,已经垂垂老去, 过去几十年,为国家效力,自感成绩可疑;今后再为国家效力, 也不过只有几年了,他感到年华老去,自己已来日无多,人也 有代谢,国家需要新的一代来抢救。在他退休以前,如果运用 他的眼力和影响力,为朝廷荐进一些有为的新人,岂不更好? 眼前这位康有为,倒不失是一位有为的新人。 过了一会儿,翁同龢 慢慢点着头,向这三十八岁的康有为 亲切的说:“康先生青年有为,我可以看出来,我想你也知道我 这老人家可以看出来,不然你也不会一再想见我了。向朝廷 推荐有为的人才,是我的责任、是我分内的事,何况知道有人 才而不荐举,是不对的。对于康先生,我自然留意。但康先生 知道中国政治局面的复杂,就便以我的地位,要想办成一些 事,有许多时候,也不能正面处理,而必须以迂回委婉的手法 处理不可。我想,我会尽量在短时间内想想法子,使康先生能 够得君行道。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可向康先生保 证的,就是我绝不再爱惜羽毛。康先生知道我在两宫皇太后 垂帘听政的帘前讲过书,是两朝皇上的师傅,有点地位,可是 我绝不持盈保泰,一定找机会大力推荐康先生,即使羽毛被拔 掉也无所谓了。” 翁同龢 是江苏常熟人,近四十年前,他不但考中了进士, 还是进士的第一名——状元,那时康有为还没有出生。四十 年来,他个人的地位日渐上升,可是中国的地位却日趋下降, 他内心的自责与惭愧,随着年纪的老去,与日俱增。五年前他 六十大寿,西太后赐他匾一方、联一副、福寿字各一、三镶玉如 意一柄、铜寿佛一尊、绣蟒袍料一件、小卷八个,并即日召见。 有“汝忠实”之谕,对他的笼络,备极殊荣。可是,他内心里却 自责、惭愧,认为他自己的“忠实”是可疑的。这么多年来,他 “忠实”的对象,似乎只是对西太后的私恩而已,而不是对整个 国家的公益。其中海军经费给西太后挪用修理颐和园那件 事,更使他痛心疾首。那时海军的经费是几千万,可是实际拨 给海军的,却不过百分之一。那时管国家财政的,不正是他自 己吗?那时不能据理力争也不能以进退力争的,不正是他自 己吗?那时确定十五年之内海军不得添置一枪一炮决策的, 也不正是他自己吗?……如今仗打败了,他自己的误国之罪, 怎么说也有份吧?现在,他老了,他感到在有生之年,必须要 做一点赎罪的事了,为了这样做,即使得罪了西太后,他也顾 不得了。 以上由文岭扫描及校对 http://opq98.yeah.net http://opq98.163.net 请转载时勿删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