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白作品集
积肥
真白zhenbai
现在的孩子真是可怜,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好象只有不停地读书,长大才能成为
有用之材。即便是那些诸如弹钢琴、练书法、学画画之类的本该是兴趣盎然的事
情,经家长和学校一规矩,也变得了乐趣全无,甚至成了孩子们的沉重包袱。回
想我们小的时候,那可就不同了,那时候特别强调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学生
们走出课堂,参加学工、学农、学军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简直成了家常便饭。其
中有一项活动,至今令我回味无穷,那就是积肥。
那时我还在读小学二年级。一天,我们的班主任毛老师在课堂上宣布全校要开展
为期三个月的积肥活动,教室里顿时象炸开了锅,同学们一个个都兴奋得骚猴似
的,恨不得立即蹦出教室,到大街上去搜刮垃圾。毛老师待同学们重新安定下来
后,郑重地宣布了几条积肥规定:一、同学们每天放学回家后收集各种可以当作
肥料的垃圾,于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带到学校来统一上交;二、每个月根据同学们
收集肥料的重量评选出若干名积肥积极分子,给予精神鼓励并记入学生档案;
三、尤其欢迎鸡鸭猫狗粪和草木灰,煤灰、泥土和石块不能当作肥料。
回到家里,我立即在院子的角角落落搜寻起来,在志强奶奶栽种的葡萄藤下,我
铲回了一大堆腐烂的落叶;在阿三伯的杂物间里,我扫出了一畚箕的蛋壳和烂蕨
菜;在阿芬姐家的鸡笼旁,我找到了一小堆几粪……这些内涵丰富的“肥料”装
了满满的一大竹篮,我还觉得不放心,生怕同学们积的肥比我多,于是又拖着一
把大扫帚把院子里里外外地扫了个遍。第二天一早,我吭吃吭吃地把一篮肥料拎
到了学校。嚯,学校里早已东一个西一个地辟出了不少临时的“肥料收集场”,
还竖起了一块块“××年级××班积肥角”的牌子。我们班的“积肥角”是在教
学楼一楼的楼梯拐角处,早早赶来的同学们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李小二,
5斤。”“张大三,8斤”“王中四,6斤半。”年轻体壮的体育老师正操着一把
硕大的杆秤,在给同学们带来的肥料一一过秤呢。他每喊一下,便有一个梳着小
红辫(两支弯弯的羊角辫子)的女同学在一个本子上记下一笔。我知道这个女同
学的名字叫杨红燕,是五年级的红小兵班长。瞧她那神气的样子,仿佛收进来记
在她本子上的不是一斤斤的肥料,而是一捧捧的宝贝。轮到我了,我的心激动得
怦怦地跳起来,把那篮肥料吃力地递给体育老师后,我就紧张地盯着他手中的那
把杆秤,生怕他给我称少了,其实对那杆秤上的星星点点我根本是一窍不通的。
“陈真柏,9斤4两!”体育老师的大嗓门终于动听地喊出了一个数字,我顿时心
花怒放。
渐渐地,我们家的院子越变越清爽,而我的危机感也越来越强烈了,能挖的潜力
基本上已经都被我挖得差不多了,就连墙角里那些过去无人问津的杂草,也已经
被我拔得一根不剩了。急坏了的我不顾一切地将家里所有的废旧报纸统统给翻了
出来,抱到院子中央的天井里一把火烧了,总算烧出了一大堆纸灰,但随即我沮
丧地发现,这堆肥料虽然体积够大的,但份量却实在是轻得可怜。正在一筹莫展
之际,忽然看到了妈妈从煤炉里铲出来的一畚箕煤灰,虽然老师明确说过这不能
当肥料收集,但我已顾不得许多了,我把煤灰与纸灰倒在一起,又到鸡窝里找了
一点少得可怜的鸡粪,再从厨房里偷出了一些发黄的青菜叶,就这样杂七杂八地
混在一起搅拌了一通,竟然看不太出煤灰的样子了,我用手拎了拎篮子,嘿,还
挺重的。
没过多久,学校里那一堆堆的垃圾就膨胀得小山似的一座座了,一股难闻的臭味
从那堆肥料里蒸发出来,顽固地弥漫在整座教学楼里,嘤嘤乱叫的苍蝇也仿佛在
这里开起了聚会,还肆无忌惮地飞进课堂,飞落在我们的课本上,搞得课堂上到
处都是噼噼啪啪的拍打声。于是学校开始组织我们送肥下乡。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和另外六名男生被毛老师从班里挑选出来,一人分
了一根小扁担,还有两只土箕,我们要把肥料搬到翻斗车里,然后再推着翻斗车
徒步送到四公里外的郊区农村去。那天,整个校园里热火朝天,各班之间展开了
热烈的竞争。平时骄气的孩子们一个个都变得不怕脏不怕累了,汗水渗透了我的
衣衫,可是我丝毫不敢松懈,咬紧牙关一刻不停地搬运着垃圾。小山似的垃圾堆
在我们玩命似的苦干下,很快消失了。我们顾不上休息,又推着小车往四季青去
了。四季青是近郊的一个农村,专门为杭州市民生产蔬菜的。当我们经过一个多
小时的跋涉,终于将肥料送到田头的时候,已经是烈日当头。可是在地里仍有好
多菜农在除草、施肥,毛老师不失时机地教育我们:“看,农民伯伯多么辛苦
啊,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积肥活动的开展,或多或少使我们这些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对农村和农业生
产有了真切的了解,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艰辛和一粒米、一棵菜的
来之不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上的成功。如今,在农业生产中已普遍使用了
化肥,而垃圾都被送进了填埋场,即使有的地方搞无公害生产,所需的有机肥也
是极为有限的,再不会需要象过去那样发动城里的孩子们去积肥,来支援农业生
产了,这当然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我的积肥情结却还是如此的根深蒂
固,如此的挥之不去,我甚至希望那一天也让自己的孩子与我们小的时候一样,
去体验一下积肥的乐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