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

中国知识分子古代称为“士”。士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始于春秋时期。 在殷商和西周时代,有一定知识的人是巫、史。巫、史都属于贵族。到春秋时期,出现 了具有一定知识而失去贵族身分的“士”。孟子曾说:“无恒产而有恒心理,惟士为能 。”(1)“就是没有恒产而有一定理想的知识分子,依靠知识以谋生。孟子对齐宣王说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 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其若是,孰能御之?”(2)这区别了仕者、耕者、商 贾。“士”有别于耕者、商贾,也不一定是仕者,乃是一个独立的阶层。

春秋末期,著名的知识分子有老子、孔子、邓析、孙武等。《史记》说“老子者周守藏 室之史也。”又说:“老子,隐君子也。”老子本为周史,后来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而成 为一个隐君子。孔子曾仕于鲁,因意见不合而离鲁,周游于卫、楚、陈、蔡之间,晚年 回鲁,以教学为事,当时亦被尊为“国老”。邓析是法律专家。《左传》定公九年:“ 郑驷?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孙武是军事学家,受到吴王阖庐的尊重。到战国时期, 士成为各国诸侯争取的对象。当时学者的待遇是相当优厚的。以孟子为例,《孟子》书 记载:“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 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子 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3)孟子虽然不遇于时,然而游事梁齐之时,随从的 弟子是很多的。《史记》记述邹衍的事迹说:“驺子重于齐,适梁,梁惠王郊迎,执宾 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爱业,……其 游诸侯见尊礼如此。”(按:这段记述有误,邹衍与平原君同时,而非与梁惠王同时, 但备受尊礼,当系事实。与平原君同时的魏王是魏安?王,可能梁惠王系安?王之误。) 齐国建立稷下学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 于?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稷 下当时成为学术中心之一。从战国时期开始,士、农、工、商称为“四民”。其中士是 知识分子,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位的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学派有三:儒家、道家、墨家。其中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以人为 本位的哲学,道家则以“道”为本位,墨家“尊天事鬼”,保留了关于天鬼的宗教信仰 。后期墨家所著的《墨经》中已放弃了天鬼观念,而注重研究名辨与物理,但仍不能说 是以人为本位。明显地以人为本位的学说是儒家之学。

所谓以人为本位即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终极关怀。《论语》记载:“樊迟问知,子 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4)“务民之义”即重视道德教化;“敬 鬼神而远之”即对鬼神持存疑态度,虽没有否定鬼神但不求助于鬼神。这是儒家学说的 根本宗旨。后来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孟子倡言“无鬼神”,就否认鬼神的存在了。

儒家以人为本位,肯定人的价值,又承认文化的价值。《孝经》记述孔子之言说:“天 地之性人为贵。”孟子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荀子宣扬“人之所以为人者” 。这所谓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于有道德。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5)所谓有义,即 有道德观念。这与孔子所谓“务民之义”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以宣扬文化为己任,《论语》记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 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所谓 “文”,即今日所谓文化。《周易·彖传》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 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7)这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文明”、“人文”名词的 初次出现。天文指自然现象,人文指人类的精神生活的各种形式。儒家高度肯定了文化 的价值。

儒家以人为本位,这是与宗教家以神为本位的思想相对立的。宗教宣扬以神为本、鼓吹 上帝创造世界,要求皈依上帝。佛教更将佛置于天帝之上,宣传三世轮回。这些宗教信 仰都鄙视人,不承认人本身的价值。儒家承认人类是天地所生的,而肯定人本身具有优 异的价值。这是儒家学说的一个特点。儒家这种以人为本位的思想观点可以称之为具有 人文精神。

二、坚持人格尊严

儒家宣扬人的价值,其理论基础是承认人具有独立意志,因而具有独立人格。孔子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8)人人都有较三军之帅更为坚强的意志,是不 能轻易改变的。因为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具有独立的人格。孔子说:“贤者辟世,其 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9)其所以要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即为了保持 独立的人格。孔子不忍辟世,而采取了辟地、辟色、辟言的态度。

孟子提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他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 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 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0)从所举 的例证来看,这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指人格尊严;所谓“所恶有甚于死者”即指 人格的屈辱。孟子称“所欲有甚于生者”为“义”,其所谓义即指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同时亦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

孟子更提出“以德抗位”的主张,他说:“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 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10)孟子引曾 子之言,强调道德人格的崇高价值,认为人应提高道德的自觉而不屈服于权势。这是对 于人格尊严的高度肯定。

《礼记·儒行》提出了士“可杀不可辱”的论断。《儒行》云:“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 ,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可杀而不可辱,宁死不 屈,这是对于独立人格的强烈坚持。

高扬人格尊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之一。

三、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

中国古代哲学家不但宣扬人格尊严,而且强调社会责任心。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而叹息 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2)这就是肯定,个人对于社会是 有一定责任的。孟子以“平治天下”自负,他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13)这固然表现了傲慢自大的态度,也表现了强烈的社 会责任心。孟子虽然不得志于当时,但对于后世却发生了深沉广远的影响。与孟子同时 的宋钅+开、尹文以救世济民为志,《庄子·天下》篇述宋钅+开、尹文之学云:“愿天 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 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不教,虽天下不敢,强聒而不舍者也。”《天 下》篇赞之曰:“图傲乎救世之士哉!”《庄子·逍遥游》亦述宋子的为人说:“而宋 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 辱之境,斯已矣。”宋子“上说下教”、“强聒不舍”,表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现了坚强的独立人格。宋子的学风是值得 钦敬的。

汉初陆贾追随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劝诫刘邦说:居马上得天下,不能以马上治之。“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确实表述了关于社会政治的一条客观规律,对于 稳定汉初的社会起了积极作用。其后贾谊向汉文帝上《治安策》,董仲舒向汉武帝上《 天人三策》,都表现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政治的关怀。

《世说新语》记述后汉陈蕃、李膺的言行说:“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 ,有澄清天下之志。”“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陈 、李都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唐代韩愈谏迎佛骨,被贬之后,作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 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对社会国家负责的刚直气概。

北宋范仲淹有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诵。张载 自述学术宗旨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表 现了哲学家的广阔胸怀。

明末顾宪成主讲东林书院,尝说:“官辇毂,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卦疆,念头不在百姓 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 ,君子不齿也。”(14)这也充分表现了对于社会治乱、国家安危的深切关心。

以上举例说明汉、唐、宋、明时代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具有深沉诚挚的社会责任心和历 史事实。历代具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很多,《二十四史》及有关史籍中有详细的记 载。以上不过略举数例而已。到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 观点,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著《黄书》、《噩梦》,都是强烈的社会责任 心的明确表述。

真诚的社会责任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的重要内容。

坚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这都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

四、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儒家的以人为本位的哲学,一方面宣扬独立人格与人格尊严,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于 社会的责任心,这是儒家学说的积极内容。但是,儒家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即承认上下 贵贱的等级区分是合理的。《左传》记述孔子的言论说:“贵贱不愆,所谓度也。……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昭公二十九年)这一条,孔门弟子没有收入《论语》中,可能 是《论语》的编纂者有不同意见。但《左传》所记应非虚构。《论语》中所谓君子小人 ,有的是按道德品质来划分的,有时是按地位高下来划分的。儒家肯定贵贱有别,还是 明显的。这是儒学受到历代专制帝王尊崇的原因之一。这是儒家的消极的保守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等级制度持批评态度的是道家。道家认为社会上区分君子小人是不 合理的,断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15)道家反对等级区分,宣扬个性自由,这 是道家的高明之处,但是道家完全忽视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心,就不如儒家了。最强调 社会责任心的是墨家,墨家“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1 6)但墨子“尊天事鬼”,又缺乏“人本”精神。后期墨家舍弃了天鬼观念,对于名辩、 物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仍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人本哲学。汉代以后,墨学中绝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于是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和 人民群众的主要问题。经过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前几年,一部分先进的 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于是中国文化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部分学者将西方 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介绍进来,并加以大力宣扬。这在当时是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的。 有些论者积极鼓吹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思维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 ,却忽略了(或不了解)西方近代的一些人文主义思维家曾经受过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这就陷于偏失了。中国古典哲学确有其历史的时代的局限性,其中许多观点已经过时了 ,但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确实含有一个以人为本位的优秀传统,这还是应该充分理解、继 承发扬的。

应该承认,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有一个人文精神的悠久传统,在古代,这个人 文传统虽然受到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束缚,却也发生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时至今日, 时代进步了,等级制度已经废除了。我们应该在固有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吸收西方 近代文明的先进成就,更发挥创造性的思维,使人文精神更高度昂扬起来。

1992年10月28日

(选自《张岱年全集》第7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注 释

(1) 《孟子·梁惠王上》。

(2) 同上。

(3) 《孟子·滕文公下》。

(4) 《论语·雍也》。

(5) 《荀子·王制》。

(6) 《论语·子罕》。

(7) 《贲》。

(8) 同(6)。

(9) 《论语·宪问》。

(10)《孟子·告子上》。

(11)《孟子·公孙丑下》。

(12)《论语·微子》。

(13) 同(11)。

(14)《明儒学案·东林学案》。

(15)《庄子·秋水》。

(16)《庄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