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中的价值学说

价值论(Axiology)作为一门学问是20世纪初西方开始建立的,但是关于价值(value)的思想,无论古代东方或古代西方,都早已存在了。价值(value)这个名词也是近代才流行的,在中国古代与价值意义相当的名词是“贵”。贵本来指掌握特权的社会等级。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中都有所谓贵族,指身份高贵的家族,那是社会等级之贵。在哲学上,“贵”具有另一意义,指高尚可以尊重的品质或事项。例如,孔子弟子有子说:“和为贵”(1),孔子又一弟子曾子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2),这所谓贵都是指有价值。称某事为贵,即肯定某事的价值。价值与价格是有区别的。在中国古代,表示价格的名词是“贾”(即价字),贾指物品的价格。《论语》说:“求善贾而沽诸?”(3)《孟子》说:“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4)所谓贾都是指价格而言。在一般语言中, 价格高的货物亦称为贵,如《史记》说:“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5)这所谓贵贱指货物价格的高低而言。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关于价值,有种种不同的学说,提出了一些意义明确的概念,如 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功用价值(instrumental value)等。在中国先秦时代的 哲学中,关于何谓贵,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提出自己的价值观。儒家认为道德是至高无上的,道德不是达到别的目的的手段。儒家的价值观可称为内在价值论。墨家的价值观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符合人民的利益,可称为功用价值论。道家认为儒墨所讲的道德都是相对的,并非真正的价值,只有绝对的“道”才是最高的价值,“道”是超越一切相对的事物的,道的价值可称为超越的价值,道家的价值论可称为超越价值论(theory transcendental value)。法家认为儒家所讲的道德是 无用而有害的,最有价值的是力,可称为唯力价值论(theory of force as the primar y value)。

一、先秦儒家的内在价值论

儒家的价值论内容比较复杂,分几个问题来讲。

1.道德至上

孔子以“仁”为道德的第一原则,认为“仁”具有最高的价值。他说:“好仁者,无以尚之。”(6)仁是最高的,没有比仁更高的了。孔子区别了“安仁”与“利仁”,他说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7)“安仁”即安于仁而实行仁,即为行仁而行仁;“利 仁”即认为行仁有利而实行仁。“安仁”即认为仁不是追求某种利益的手段,仁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孔子将道德的要求与物质生活的要求区别开来,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8)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9)饱食安居都是一般人所追求的,孔子则认为道德的价值远在这些一般人所追求的物质生活的价值之上。他认为,为了实现仁的理想,在一定条件下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0)但是孔子也不是完全否认物质利益的价值,他讲治国之道,主张先“富之”而后“教之”,先让人民富起来然后再加以教育,又主张施惠于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11),注意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不过他强调道德的价值高于物质生活的价值。

孟子论述了“生”与“义”的关系,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12)在这里,孟子首先肯定生命的价值,然后肯定道德的价值,并对二者作了比较。生是人们所企求的,义亦是人们所企求的,在通常的情况下二者并无矛盾。有时二者发生了矛盾,不可得兼,就应舍弃生命,坚持道德的原则。孟子所谓义主要指尊敬别人并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保持人格的尊严。所谓“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人格的屈辱。孟子并不否认物质生活的价值,他讲治国之道,首先要求做到“黎民不饥不寒”,使人民“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13)。人民的物质生活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但从个人来说,人格尊严比生命更为重要。这是孟子“舍生取义”的主要含义。

2.道德价值的中心原则——“和”

儒家以“和”为道德的中心原则,以“和”为价值的准衡。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14)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15)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西周末年史伯说:“以他平他谓之和。”(16)不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会聚而得其科衡,叫作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7)人和即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孔子以仁为道德的第一原则,仁的含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我俱 立,人我俱达,亦即人我和谐的境界。孟子所谓义指尊敬别人并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亦即人我关系的和谐。

3.道德价值的根据

儒家肯定道德具有最高价值,如此肯定的根据何在?依据什么理由说道德具有最高价值 呢?孔子主要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来肯定道德的价值。他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 斯道也?”(18)道德原则是任何人都必须遵行的,所以具有最高价值。

孟子从人的“心”(mind)“性”(human nature)来论证道德价值的根据,孟子认为道德原 则是人心之“所同然”,即人心所共同肯定的。他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19)理(reason)义(right)即是道德的根本原则。这以理义为然的心即是恻 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是人心的内在要求,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人性之所在,所以具有内在的价值。

与孟子不同,荀子认为人性中本来没有道德意识,道德原则乃是圣人为了人类生活的长久利益而制定的。他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生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20)礼义乃是为了人民的长久利益而设立的,“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21。荀子从去“争”止 “乱”来论证道德的必要,来肯定道德的价值。

4.人的价值

儒家价值论的一个特点是强调人的价值。儒家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人具有别的动物所未有的优秀品质,所以人是可贵的。

《孝经》记述孔子之言云:“天地之性人为贵。”这虽然不一定是孔子言论的确实记载,但表现了儒家的基本观点,认为天地之间所有的生命中人是最宝贵的。孟子提出“人人皆有贵于己者”,谓之“良贵”,所谓“良贵”即人人固有的价值。他区别了“良贵 ”与“人之所贵”,“人之所贵”是别人给予的爵位,那是别人也可以加以剥夺的;“ 良贵”不是别人所给予的,也不是别人所能剥夺的。孟子以为人人都有天赋的道德意识,这就是人的“良贵”之所在。

荀子不承认天赋的道德意识,但也肯定人的价值在于有道德。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22)“有义”即有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这道德意识不是天赋的,却还是人类的特点。因为人“有义”,所以就能胜过别的动物:“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 ,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23)人具有其它动物所未有的优越品质,因而具有胜过万物的卓越作用,所以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

儒家论人的价值,主要是从人的特异的本质属性来讲的。儒家认为,人具有优越的本质属性,故具有优越的价值,这价值是由本身的内在属性决定的,可以称内在价值。儒家是认为人具有内在的价值。这里人指人类,指人群,亦指个人。儒家肯定人类的价值,其中包括个人的价值。

5.德与福的关系

关于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儒家论述不多。《论语》所记述的孔子言论,没有谈到祸福问题。儒家的基本态度是,人努力实行道德原则,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福利,所以很少谈到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儒家所传授的经典《尚书》的《洪范》篇中有“五福”、“六极”(六种灾祸)之说。《洪范》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丑),六曰弱。 ”五福是人所追求的,六极是人所厌憎的。这里把“富”作为五福之一,把“贫”作为六极之一,肯定了富的价值。

孔子承认富贵是一般人所追求的,但是应该区分“以其道得之”的富贵与“不以其道得之”的富贵(24),不以其道得之的富贵即是“不义而富而贵”(25),是不能接受的。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26)这似乎是认为人应求福远祸,行仁则光荣,就可以得福了。孟子有时以富与仁对立起来,他论治国之道说:“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27)这时所谓“为富”指国君无限制地榨取于民,所谓“为仁”指行仁政。这是说国君不应求富,而应实行仁政。

儒家所追求的是道德理想的实现,强调“求仁则仁”,对于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不甚注意。

二、儒墨关于“义”“利”的争论

儒家区别了义与利,义是道德原则,利是物质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8)小人只懂得物质利益,君子则通晓道德原则。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9)儒家所轻视的利,指个人的私利。

与儒家不同,墨家强调义与利的统一。《墨子·经上》云:“义,利也。”又云:“功,利民也。”墨家所谓利是于民有利,指“国家百姓人民之利”(30),不是个人的私利。墨家对于利也加以解释说:“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31)从人心的喜恶来诠释利害。墨家以“利”来诠释“义”,又以“所得而喜”来诠释利,也就是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人民的喜好的满足,亦即人民生活需要的满足。这种价值论可以说是功用价值论。墨家强调功用,于是提出“非乐”,否定了音乐以及其它艺术的价值。荀子批评墨子说:“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32)墨家排斥了一切娱乐。

墨家强调功利,又提倡苦行,为了谋求国家人民之大利,努力工作,“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33),表现了非常突出的自我牺牲精神。

儒家重义轻利,但并不反对人民的公利,孟子以“黎民不饥不寒”为政治的基本要求。儒墨的根本区别是:儒家认为道德具有内在价值,墨家则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人民的需要。

三、儒道关于“齐物”的争论

儒家以仁义为理想原则,道家则认为仁义的价值是相对的,有时甚至是虚伪的,往往为有权有势者所利用。《庄子》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智邪?”(34)这样的仁义对于人民是无益而有害的。道家更进而指出 ,世俗所谓贵贱只是相对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35)从普遍性的道来看,是无所谓贵贱 的;一般人所谓贵贱,不过是自以为贵而已。儒家宣扬人的价值,以人为贵,以物为贱,不过是人类的主观偏见而已。这就是道家的“齐物”观点,“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36)。万物之间,没有价值上的区别。

道家否认了物的价值区别,但仍肯定“道”的崇高伟大。《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37)又说:“通者万物之奥,(深邃的根源),…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38)道是万物的本原,具有最高的价值。道是 超越一切的,道的价值可谓超越的价值。道家宣扬道的价值,可以称为超越价值论。

与道家“齐物”观点相反,儒家明确肯定物与物的区别。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39)事物的实际情况是不齐的,应该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儒家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前提之下,肯定了人贵于物的价值。儒家认为,承认人的价值是伦理道德的根本前提。

道家之中还有一派宣扬自我的价值,杨朱提倡“为我”,“为我”亦称为“贵己”(40) ,认为自我才是最有价值的。还有一种与此相近的观点,即“贵生”,把个人的生命看做最重要的。庄子一方面讲“齐物”,另一方面亦以“全生”、“保身”为宗旨,与杨朱“为我”有相通之处。儒家反对“为我”,宣扬“爱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己并重,并顾人我。儒家在肯定“生亦我所欲”的同时更肯定“义亦我所欲”,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要求“舍生而取义”,以为道德的价值高于生命的价值。道家比较强调个人的自由,儒家比较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义务。可以说儒道各有所见。

四、儒法关于“德力”的争论

孟子区别了“以德服人”与“以力服人”,他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用力量假借仁的名义的是霸道,必须是大国才能实行霸道; 以道德实行仁的是王道,王道不一定是大国才能实行。)又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 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41)以德服人是以道德赢得民心,以力服人是以武力取得胜利。孟子以为,只在施行仁政,使人民心悦诚服,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了。

韩非认为,尊崇道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当今之时,必须肯定力的重要。他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42)他认为,欲求富国强兵,必须强调力的作用。仁义道德是无济于事的。他说:“故明君务力。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43)韩非完全否认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孟子尚德不重力,韩非重力不贵德,正相反对。关于德与力的问题,王充提出全面的正确观点,主张“德力具足”,兼重德力。他说:“事或可以德怀,或可以力摧。……夫德不可独任以治国,力不可重任以御敌也。”(44)王充是从“治国之道”来谈论德力关系的。事实上,德力并重应该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必须肯定力的价值,也必须肯定德的价值。

五、儒家价值论的演变

汉代以后的儒家学者,关于价值,主要是继承并发挥孔孟的观点,他们进一步阐释了道德的内在价值与人的内在价值,对于义利问题展开了一定的争论。

关于道德的内在价值,南北朝时,刘峻著《辩命论》(对于命运的分析),认为善恶与祸福无关,人实行道德,不是为了求福避祸,而只是为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他说:“善人为善,焉有息哉?……修道德、习仁义、敦孝悌、立忠贞,……此君子之所急,非有 求而为也。”道德不是为了追求别的目的的手段-实行道德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要求。佛教宣扬“三世轮回”,行善是为了来世的幸福。道教追求长生,行善是为了延长寿命。儒家不承认来世,也不追求长生,行善是为了延长寿命。儒家不承认来世,也不追求长生,行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格,并无别的目的。儒家充分肯定了道德的崇高与尊严。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论道德的价值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又说:“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4 5)这里,道是原则,德是原则的体现。道与德是最尊贵的,人能实行道德,也就具有崇高的价值了。

关于人的价值,邵雍有比较明确的论述,他说:“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然则人亦物也,圣亦人也。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亿物之物,有兆物之物。生一一之物,当兆物之物者,岂非人乎?”(46)又说:“唯人兼乎万 物,而为万物之灵。……人之生,真可谓之贵矣。”(47)人能具备万物所有的能力和作用,一个人与一兆物相当,所以具有最高的价值。人的价值在于兼备万物的能量。

关于义利问题,儒家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见解。《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的言论说:“夫仁者,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即认为,做任何事情,只问符合不符合原则,不必考虑实际的功效。董仲舒此说受到宋代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的高度赞扬。但是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叶适说:“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完全不切实际)。……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48)这就是说,道义如果脱离了功利,就变成空话了。清初思想家颜元强调义与利的统一,他建议将董仲舒的两句话改正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49)。应该承认这是比较全面的观点。道义是不能脱离功利的,也不能专求功利不顾道义。

六、中国哲学中“善”、“美”、“诚”、“真”、“利”等价值观念

中国哲学中表示价值的观念有“善”、“美”、“诚”、“真”与“利”。善是道德价值的名称。美是艺术价值的名称。认识的价值,儒家称之为“诚”,道家称之为“真” 。后来“真”字比较通用。“利”表示功用价值。

孔子以善与美相提并论,他论音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又说:“《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50)美是艺术的标准,善是道德的标准。孔子认为道德标准高 于艺术标准。

老子亦以美与善相提并论,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丑)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51)美与恶(丑)是相对的,善与不善是相对的。老子指出了价值的相对性。

《易传》中的《文言传》引述孔子之说说:“修辞立其诚。”诚即言辞符合事实。

庄子说:“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52)真知即符合实际的认识。

“利”即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墨家最重视利,以为利是“所得而喜”,即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

儒家肯定善的价值,认为善的价值高于利,但亦非完全轻视利,人民的“饱食暖衣”还是要努力追求的,不过认为善的价值较利更为重要。但是,儒家对于如何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的问题研究得不够,这是一个重要缺陷。

善、美、真(诚)都可以说是“目的性的价值”,利是“工具性的价值”。目的性的价 值即是内在价值。儒家强调追求“至善”,(《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儒家的价值论可以说是内在价值论。

儒家强调“人的价值”(“天地之性人为贵”),所谓人指人类,包括每一个人。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53)所谓“斯人”即指“这些人们” 。孔子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4)匹夫即平民,指个人而言。肯定“人的价值”,含有不以人为达到其它目的的工具之意。与儒家不同,法家商鞅、韩非把人民看作为君主服役的工具,不承认人民固有的价值。汉代儒家鼓吹所谓“三纲” ,使人们屈服于君权、父权、夫权之下,事实上“人的价值”逐渐被忽视了。在君主专制的时代,人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直至现在,何谓价值?价值有多少类型?价值的标准何在?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关系如 何?都还是在争论中的问题。众说纷纭,难以取得一致的结论。观古可以鉴今,中国古 典哲学中的价值学说还是值得研究的。

1989年1月26日

(选自《张岱年全集》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注 释

(1) 《论语·学而》。

(2) 《论语·泰伯》。

(3) 《论语·子罕》。

(4) 《孟子·滕文公上》。

(5) 《史记·货殖列传》。

(6) 《论语·里仁》。

(7) 同上。

(8) 同(1)。

(9) 同(6)。

(10)《论语·卫灵公》。

(11)《论语·尧曰》。

(12)《孟子·告子上》。

(13) 同上书《梁惠王上》。

(14)《论语·子路》。

(15) 同(1)。

(16)《国语·郑语》。

(17)《孟子·公孙丑下》。

(18)《论语·雍也》。

(19) 同(12)。

(20)《荀子·礼论》。

(21)《荀子·荣辱》。

(22)《荀子·王制》。

(23) 同上。

(24) 同(6)。

(25)《论语·述而》。

(26)《孟子·公孙丑上》。

(27) 同(4)。

(28) 同(6)。

(29) 同(13)。

(30)《墨子·非命上》。

(31)《墨子·经上》。

(32)《荀子·解蔽》。

(33)《庄子·天下》。

(34)《庄子·月+去箧》。

(35)《庄子·秋水》。

(36)《庄子·德充符》。

(37)《老子》五十一章。

(38)《老子》六十二章。

(39) 同(4)。

(40)《吕氏春秋·不二》。

(41) 同(26)。

(42)《韩非子·五?》。

(43)《韩非子·显学》。

(44)《论衡·非韩》。

(45)《通书》。

(46)《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47)《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48)《习学记言》。

(49)《四书正误》。

(50)《论语·八佾》。

(51)《老子》二章。

(52)《庄子·大宗师》。

(53)《论语·微子》。

(54) 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