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系及其改造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个体系,其中包含着很复杂的内容。现在我们中国文化正处在一个大转变时期,也就是文化体系改造的时期。那么,文化体系的转变,文化体系的改造到底有什么规律性的内容呢?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这里我只提出一些比较粗浅的 看法,只能称作老生常谈。因为,现在许多文章中都是一堆堆的新名词,而我用的旧名词多一点,新名词少一点,只能算做老生常谈了。

一、文化的体系及其层次

现在各家对文化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我认为,文化可以说有多层意义,最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凡是人类创造的一切内容都是文化。最狭义的文化,就是现在的文化部界定的文化,即专门指文学艺术。我今天要讲的文化既不是最广义,也不是狭义,就叫做通常意义吧。它是跟政治、经济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意识形态那方面的内容。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形成一个体系,内容复杂。它至少包含两个层次:一个可以叫做高层文化,一个是底层文化。高层次的文化就是学术思想,其中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道德、教育等等。这种文化有一个特点,即它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一个哲学家,他总有个文字记载,如语录、著作。文学家当然是有文学作品的。

宗教也同样有文字记载。用一个新名词来说,就是它是有文字载体的,此乃高层文化。此外还有底层文化,即在下边的,作为基础的,一般说来没有文字记载,比如像社会心理。因此,高层文化包含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道德、教育等;底层文化就是社会心理。现在有人常说的,还有人写成专书,把底层文化称为“文化的深层结构 ”。我认为,所谓的“深层结构,事实上就是社会心理。说它是深层,是因为平常看不到。而实际上从内容上看它是很浅显的,并不很深奥。同时,还有人说这是潜意识文化,或称潜结构,事实上这种文化也是很显著的,它并不是隐藏的。社会心理随处可见,只是不太明确,模模糊糊,没有文字载体,没有文字记载。例如,小说就经常表现社会心理,像《水浒传》、《今古奇观》都表现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不会写成著作。我不大同意“深层结构”一词,而认为应叫做“社会心理”。社会心理里面,也有复杂的内容。在学术思想里面,包含着许多学派。每一学派有许多学说,每一学说里又有许多观念、观点、命题,内容很多。这许多观念、观点、命题等等,我认为可以称做“文化元素 ”,即文化内部的元素、单元。社会心理中也包含许多观念、观点,包含许多愿望、习惯、趋向等等,这些也是文化元素。所以,我认为文化体系包含许多层次,一个层次里面,它的基础内容就是各种文化元素。文化是各种文化元素构成的复杂的体系。

对于中国文化,我主要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哲学思想是文化的核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当时出现了“九流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四大家。以后又从印度传入了佛教。后来起作用最大的就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我今天主要对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作点分析。

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所包含的观念、观点、理论都很复杂,形成为复杂的体系。我只能大致地讲讲。我认为儒家在文化史上起主要作用的有四点:第一,等级思想;第二,人格意识;第三,刚健观念;第四,保守倾向。先说等级思想。儒家,从孔子到时清时代,总要分别上下贵贱,分别等级。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等级制、资本主义社会打破了等级制,但还保留阶级。儒家分等级,分君子、小人。儒家的等级思想非常严重。孟子曾说过,有劳心,有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很明确的。实际上,不仅孟子这么讲,荀子也这样讲。不仅儒家这样讲,法家也这样讲,法家讲得更严重。只有道有反对这一套。第二,人格意识。儒家有一个特点,就是它虽然分等级,认为社会上有贵族,有平民,有君子,有小人(庶民、庶人),但不管贵族、平民、君子、小人都是人。儒家把人和动物分开,人不论贵贱,都有同类的关系。孔子说得很清楚,一次,他碰见两位隐士,发了许多议论,孔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在这里他把人与鸟兽分开了。孔子提倡“仁”,就是“爱人”。至少从字 面上看是爱一切人。二十年前有人说,孔子所说的“人”和“民”是两个概念,人不是民,民不是人,认为孔子讲的民根本不算是人。这种意见当时很受欢迎。事实上,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从《诗经》,从《左传》上看,连奴隶都算作人。中国还没有奴隶不是人的思想。孔子也不例外。从《论语》中就可以看出,孔子的“人”是包含贵族和小人的。小人虽然加上了个“小”字,但也是人。孟子更显著,他再三说,“圣人与我同类者”、“圣人与民同类”,都是人类。近年来有一种议论,说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根本没有“人”的观念,认为西方有人的观念,中国却不知道人是人。我觉得这是很荒谬的。事实上,儒家具有“人”的观念,孔子有句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就是平民,匹夫也有独立的意志,也就是有独立的人格。所以儒家还是强调人作为一个人。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实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因此,我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人的观念。当然,它跟西方近代人的观念是不一样的,可是不能说中国没有人的观念。第三,刚健观念。从孔子开始,就注意“刚”,“刚毅木讷近仁”,一个人只有刚强,才有希望。《易传》里面特别强调“刚健”,把“刚键” 作为人生的一个根本原则,这类的话很多。最值得注意的是《象传》里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就是刚强。天体,太阳月亮永远在那里运行,不会停止。人就应该效法自然天象,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努力向上。这种自强不息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强调人的刚健、主动性。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正是这种态度。这比起西方近代来当然还有一定的距离。前段时间,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河殇》,掺杂了许多不科学的观点,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儒家在二千多年来就没有培养出一个进取的精神”。我认为这不符合事实。儒家讲的“自强不息”,就是一种进取的精神,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能说儒家只有消极退缩的态度,应根据事实来讲话。第四,保守倾向。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继承,“作”就是创造。他只是继承,但不创造。这是一个大缺点,缺乏创造精神。人类文化就是不断创造的过程,应该去创造。孔子的这种态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墨子改正了这个说法。他认为,过去好的东西我要述,过去没有的东西我要作,即“述而且作” 。这个思想很重要。可墨子又认为,我作的已经够多了,你们没必要作了。这就不对了。我们应鼓励年轻人继续创造,不断创造。儒家的保守倾向应当克服。

道家的思想也可以分为四点:第一,批判意识。道家不满意当时社会,认为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看出了许多毛病来。同时,它对儒家、墨家也表示出批评的态度,认为儒家讲的“仁义”有许多是虚假的,是相对的。道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道德的相对性。道有的批判意识,是它的一个贡献。第二,自由超脱。它讲自由,如杨朱说“为我 ”,追求个人的自由。但杨朱的为我,只是保护自我的主体性,绝不侵犯他人。我不受别人的侵犯,我也不侵犯别人。道家虽然讲自由,却无法实现,只能停留在思想里面。庄子讲“逍遥游”,事实上是坐着不动,完全是一种幻想。所以道家一方面追求自由,这是它进步的倾向;但是它没有办法实现其自由,只是虚幻的自由,这是道家的缺点。第三,虚静思想。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庄子也讲“静表”,这对后人影响很大。有人曾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主静”的文化。这只是看到道家主静,儒家的一部分也主静,但儒家的主要思想还有主动的。主静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整个人生来说,“主静”是片面的。道家把静作为人生的一个基本原则,表现了消极的倾向,对文化发展起了阻碍作用。道家的“虚静”不如儒家的刚健有价值。第四,因循。司马谈写了一篇《论六家要指》,其中说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因循就是守旧,过去怎样,现在和将来就应怎样,不要改变。道家的因循比儒家的保守更为严重,他完全不从事革新。这点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着消极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在儒家、道家里面都有对文化发展起积极作用的成分。像儒家的“人格意识”、“刚健”,道家的批判意识等。另一方面,儒家的等级思想,妨碍平等思想的发展;还有保守因循思想也起着消极影响。这些情况很复杂,应区别看待。

以上主要讲了学术思想方面的内容,其次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社会心理或所谓“深层结构”,我认为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受学术思想的影响,跟学术思想相接近的内容。这部分也很复杂,其中有等级观念。中国自古至今等级观念非常严重,总要分上级下级。列宁说过,奴隶制、封建制都是等级制,资本主义打破了等级制。中国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所以等级制至今影响不断,绵延不绝。现在也分等级(这和过去不一样)。这种等级划分决定人的待遇。其次就是家长制的影响。现在家长制在家庭表现不很明显,有的人管不了子女,却把威风发在单位里,存在着家长作风。这也是传统社会心理的影响。再次是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这种思想至今未能消除,都愿意生男孩,不想要女孩。中国落后的原因很多,其中人口过多是造成中国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命运观念。这主要是受儒家和佛教的影响,相信命运。社会心理的另一部分是同学术思想不一样的。如追求声色货利、富贵利达、升官发财等。这些思想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都批判的,后来宋明理学也批判的。可批判的结果是作用不大。这种思想至今影响还很大。另外还有鬼神迷信。儒家道家都不讲鬼迷信,可社会上的鬼神迷信思想很严重,至今还有求神拜佛的现象。“一切向钱看”的风气尤其严重,在西晋时代有个隐士叫鲁褒,他写了篇《钱神论》,认为钱就是神物,钱起了最大的作用。一切人都追求金钱。他批评了拜金主义,也就是说在一千五百年以前就有人批评拜金主义了,可事实上拜金主义越来越严重,即使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仍然存在问题。以上的这些思想虽然不断地受到哲学家的批评,但一直消除不掉。

二、文化体系内部的各种联系

文化体系内部有很多层次、内容、元素,其相互间存在着许多联系。文化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可以说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什么是机?所谓“有机”,就是指它内部的 许多部分都是密切联系,“此动彼应”,互相制约的。同时,我认为文化体系又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它的各部分内容之间不是没有矛盾的。相反,其内部包含着许多相互对立、相经冲突、相互矛盾的内容。另外,文化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可以分为许多阶段。那么,文化体系的变化,从旧阶段到新阶段,有什么规律呢 ?同时,在世界上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各有不同的文化体系,这些不同体系之 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其中包含着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呢?这也是个重要的问题。还有 文化同政治、经济有什么联系?也应引起注意。

我认为文化体系内部的各文化元素之间,有可分离的关系和不可分离的关系,有相容的关系和不相容的关系,只有研究这些关系,才能合乎规律地改造文化体系。这个问题很复杂,这里我仅举几个重要的例子加以说明。第一,宗教和无神论是不相容的。宗教相信鬼神、上帝,而无神论正好相反,不承认上帝、鬼神。这是不相容的。第二,平等思想和等级思想是不相容的。平等思想要求人权平等、人格平等;等级思想则强调人分等级。第三,专制主义与学术自由是不相容的。专制主义不允许思想自由。第四,民主与平等意识是不可分离的,民主一定要有平等意识。不承认平等,讲民主就是一句空话。第五,科学同思想自由是不可分离的。必须有思想自由,科学才能发展。而思想自由与专制主义是不相容的。所以,科学与专制主义是不相容的。第六,科学进步与经济发展是不可分离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进步,科学进步也需要有经济发展。由此可以探讨,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是什么关系?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是不相容的, 事实证明,二者是相容的。另外,经济发展与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关系?韦伯提出,在 儒家思想的支配之下,就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经济,认为儒家思想与经济发展是不相容的。可是现在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实践证明,他们的经济发展利用了一部分的儒家思想,从而证明了经济发展同儒家思想还是相容的。或者说,儒家思想中有跟经济发展相容的部分,也有不相容的部分。再次,创新和继承是什么关系?有一种说法认为,一 定要与传统彻底决裂。事实上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和继承是相容的。列宁讲得很明确,他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说:“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 (1)所以列宁并不是要对过去的文化全部抹杀,而是要继承。创新与继承是相容的,但 与守旧是不相容的。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赶上西方,可是学习西方同发扬民族精神并不是不相容的。西方虽然都是资本主义,但它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强调法兰西精神,英国讲盎格鲁·萨克森精神,美国讲美利坚精神,德国对民族精神更为重视,大讲日耳曼精神,日本也讲大和精神。那么中华民族就不能讲民族精神吗?我 认为,我们也应肯定有一个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一定要发现这种精神、认识这种精神、理解这种精神,然后发扬提高这个精神。我认为这个精神就是《易传》上所讲的两句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方面是发挥主动性,积极向上、奋发努力、永远前进、坚强不屈;另一方面是厚德载物。中国自古以来不想向外侵略,修建长城就是个例证。长城是一种防御的设备,不想向外扩张,表现了爱好和平的态度。

三、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据与落后的原因

我国古代文化是独立发展的,这种不断的发展必然有其发展的内在根据,有其发展的思想基础,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到了15世纪以后,中国越来越落后了,从明朝起,中国开始迟滞徘徊,虽然也有一定的进步,但却是在慢慢地“爬行”。而西方那时开始腾飞。这样,中国“爬”了三百年,而西方却“飞”了三百年,造成了很大的距离。那么,落后的原因何在呢?这必然引起人们的思考,对此应有个明确的认识。我认为,中国古代 文化的发展一定有其内在的思想源泉,这个思想源泉就是儒家的“自强不息”的刚健思想,它的影响很广泛。因为这个思想是《周易·象传》上提出的,这部书过去认为是孔子作的,通过孔子的权威,对知识分子、政治家、思想家以至广大人民都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道家的批判意识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也起到了进步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些消极的思想却对中国古代文化起着消极的作用,如儒家的等级思想,讲君权、“三纲” 等。

那么,咱明朝以后中国为什么落后了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政治上的原因(当然经济原因是最基本的)。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畸形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主义。明太 祖取消了宰相,加强对士大夫的统治,压制知识分子。同时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八股取士”,扼制了文化学术的发展。到了清朝又大兴“文字狱”,用字不对,便砍头并株连三族、九族,满门抄斩,搞得非常残酷,把知识分子压制住了,根本不能发展学术。所以,我认为,明清时代专制主义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同西方的距离拉大了。西方能突破教权,摆脱思想束缚,出现了哥白尼、布鲁诺、培根、伽利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着亡国灭族的危险,经过激烈的斗争,民族独立保住了。到了辛亥革命,打倒了皇权。从表面上推翻了专制主义,但专制主义的思想还存在着。至今这样的思想也很严重。我们应该对症下药,根除这种影响。

四、文化变革的道路

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新的中国文化,我们的方向已经明确,就是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我认为文化变革就是要建立新的中国文化体系。只要清除消极的障碍,建立这个体系并不太困难。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主要应做到以下两条:

1.开辟学术昌盛繁荣的新时代

现在我们已经跨入了学术昌盛繁荣的新时代了。这里分别就科学、文学、哲学不同领域的不同情况,作点分析。

(1)自然科学。要振兴自然科学,就是要接受西方的科学传统,要引进、移植西方的先 进技术。同时必须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财政的帮助。与此同时,还要发扬中国医学的传统。在科学方面,中国能与西方相提并论的。就是中国医学。

(2)文学艺术。既要学习、借鉴西方的创作手法,又要同中国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

(3)哲学。我认为,首先应确定主导思想和百家争鸣的关系。每一个社会都应该有个主 导思想。中国古代,把孔子思想、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把孔子奉为最高的思想权威。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时还要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我认为,既应该肯定一个主导思想,一个主要权威,同时在学术上又应兼容百家。应该肯定唯物论是我们社会的指导哲学,同时应允许各种哲学流派的存在,不要随便加以铲除。1956年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1957年又实行“枪打出头鸟”,谁说话,就挨打。结果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所以我认为应该肯定一个作为主导的思想,同时又允许百家争鸣。同时,我认为应该提倡建立不同学派,让它自开自落,这才是发展学术唯一正确的方针。现在西方各种哲学纷呈,但基督教在维系人心上还是起主要作用。因为人类有个特点,即需要有个精神寄托。西方很多人信仰上帝,皈依上帝,要找个精神寄托。中国过去尊崇孔子,《大学》上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追求一个最高理想,按最高理想来做事,便心安理得。一般人也讲“天理良心”,总有一个精神寄托。50年代,人民的精神寄托就是共产主义,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这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经过“文化大革命”,这种理想曾遭到严重破坏,如今再建起来就很费力。现在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使一切人有个精神寄托。那些搞不正之风的人,就是没有一个精神寄托。

2.社会心理的改造

要改造传统的社会心理,因为传统的社会心理有许多腐朽意识,一直到现在还很流行。主要是等级意识,保守意识,崇拜金钱、权力,重男轻女,鬼神迷信等等。这些意识有其存在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原因。小农的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的影响很大,改变起来很困难。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民主意识。同时要认识科学的价值。所以,健全民主,提倡科学,应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两大任务。消灭那些不健康的、腐朽的社会心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建立新的文化体系的中心点,就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价值观的变革,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第二是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问题;第三是道德和生命的关系问题。我们有道德原则、道德理想,同时要发挥生命力。个人和社会究竟应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现在流行的思想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由于儒家不 太重视个人自由、个性自由,所以现在提倡个性自由是必须的。但是“自我中心”的说法恐怕并不正确。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光肯定自己的主体性,而不肯定他人的主体性,是不行的。我认为儒家忽视个人自由是一个缺陷,但儒家特别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肯定别人,尊重别人,主张“爱人”、“敬人”,这个原则还是正确的。孔子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首先我要“立”,要建立我的主体性,我有我的要求、我的理想;但同时要尊重别人,并帮助别人建立主体性。这种思想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我认为应该肯定个人的主体性,要肯定自己的主体性,也要肯定承认别人的主体性,人我并重。孟子说:“杨墨之言盈天下。”杨朱是“为我”,墨子讲兼爱。50年代我们主张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现在人们谈论自我中心较多,可以说是“杨朱之言盈天下”。肯定自我是应该的,但以自我为中心就不恰当了。人的物质生活需要是应该重视的,但人还有精神生活的需要。坚持人格的尊严,提高道德意识,都是精神的需要,也是应该重视的。

另一方面是道德和生命的关系问题。德国哲学家康德讲“善良意志”,他认为人的道德理性非常尊严,具有最高的价值。后来尼采主张权力意志,认为善良意志毫无意义,应扩张自我的力量。我认为,既应肯定人的生命力,也应承认善良意志。人类社会如果离开了善良意志,社会就不能存在了。只讲康德或只讲尼采都失之偏颇。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今天不能展开多谈。

其次,思维方式的变革也很重要。中国古代长于辩证思维,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后来又介绍进来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以说是深入人心,这一点应当承认。但是真正遵循辩证法又很困难。有许多号称辩证法大师的,事实上又违背了辩证法。例如斯大林,以前,有一本书叫《辩证法大师斯大林》,而事实上他却有不少违反了辩证法。实际上讲辩证法和用辩证法是两码事。讲辩证法就是要克服一点论,讲两点论,这是对的,但我觉得也应该承认“三分法”。前些年若提出三分法,就被认为是反动的,事实上,像善恶,就有非善非恶的情况,美丑也有非美非丑的现象。人们常说“啼笑皆非”,事实上不哭不笑乃是正常的现象。“中间大,两头小 ”,这不就是三分吗?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写的《正蒙》,其中《参两篇》,又讲三, 又讲二,这是比较全面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带有笼统思维的毛病。讲话笼笼统统,哲学家使用名词不下定义,提出一个命题也不加以论证。中国传统哲学缺乏分析的方法,这一点是我们的不足,应向西方学习。

总之,我认为,要建立新的文化体系,就要总结过去,发扬创造精神,创造新的观念、新的体系。近代西方的一个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创造精神,我们学习西方就应学习这种精神。创造就是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制作新的工具。科学已经很进步了,但是未知的领域还很多,需要探索,如气功自古有之,但至今还是一个谜。现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如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人类处于关键时代,中华民族更是处于关键时代。因此希望年轻的同志能对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贡献。

1988年12月30日

(马俊杰根据录音整理,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注 释

(1)《列宁选集》第4卷,第34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