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及其更新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及其更新。这个题目很大,我准备分四个部分来讲:(1)文化的层次;(2)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3)国民性与民族精神;(4)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趋势。这里讲的是我个人的意见,不一定很成熟。

第一个问题:文化的层次

文化的含主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广义的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社会生活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二是政治,三是文化。就是说,社会生活除了政治、经济之外,一切都可以称作文化。这种广义的文化包含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哲学、宗教,这是社会的最高指导思想。第二个层次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它受哲学、宗教的指导,同时也是哲学的基础和表现。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心理,其中包括风俗习惯以及一般人的思想意识。哲学与社会心理是相互作用的,哲学经常是社会心理的提高和纠正;社会心理则是哲学思想的普及和庸俗化。一方面,哲学家要纠正、提高社会心理。举例说,在封建社会中,一般人的习惯是追求“富贵利达”、升官发财,哲学家对此持一种批评态度,从老子、孔子开始就看不起总想升官发财的人。哲学所追求的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社会心理也受哲学家的影响。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非常显著。明清时代讲妇女贞节,已成为社会心理,一个女子在丈夫死了以后要守节,这种思想原来是从哲学家的议论来的。宋代的程颐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一议论后来就被人们所接受,变成了社会心理,成了封建礼教。这是一种消极的、恶劣的影响。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二个问题: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于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我想应该注意以下几条:

第一条,民族文化的积累性与变革性。

大家都承认,文化是随着经济、政治的变革而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化知识应该不断更新。同时,我们也要承认文化有积累性,古代人所发现的真理,不能随便轻视,还要加以重视、加以学习。例如欧几里德几何学,直到现在还是学习几何学的必修课,尽管现在已经有了非欧几里德几何学,但欧几里德几何学还是要学习。这就是文化发展的积累性。

第二条,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矛盾性。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各阶级的文化,它有共同性。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可以有共同的认识与目标。例如水利,各阶级都很重视,通过治水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统治阶级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又如,在民族问题上,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保卫民族独立,不向外族屈服。这是民族文化共同性的一面。应该注意,我们同时还应看到,民族文化又有矛盾性,有着不同的方面。

列宁讲过,有两种文化,一种是反动文化,一种是带有民主性的文化。这一思想很重要。一个民族中的两种文化,就是民族文化中的对立倾向。专制主义与反专制主义的斗争,科学与宗教的斗争,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等等,都是这种对立的表现。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两种文化的斗争,例如宋朝岳飞主张抗战,秦桧主张投降,人民最后肯定岳飞是民族英雄,认为他代表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而秦桧却遗臭万年,永远被人民唾骂。总之,中国文化也有两个方面,对这种矛盾性也应该注意。

第三条,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主体意识。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中外文化接触,第一交是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佛教输入,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有了广泛的影响。第二次是“西学东渐”。“西学东渐”分两段,一段是明朝末年到清朝康熙时代,一些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播天主教,带来了许多西方科学。到了雍正时代,清朝政府采取闭关自守政策,断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再一段是鸦片战争以后,西学大量输入,中国许多先进人士向西方寻求真理。这两次中外文化接触交流,性质是不一样的。在第一次中外文接触时,中国处在封建时代,印度也处在封建时代,印度封建文化输入到中国封建文化之中,属于同级的文化交流。而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力量很强大,胜过印度的政治、经济力量。有这种力量作背景,中国能够接触并且消化印度文化。隋唐时期佛学很盛行,但在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儒家思想。发生在明末的第二次外来文化的输入,本来是个好事情,中国许多学者都愿意接受,当时崇祯皇帝也愿意接受西方科学。后来明朝灭亡,清朝兴起,康熙皇帝也愿意接受西方科学,虽然当时输入的西方科学是伽利略以前的西方科学,但输入进来还是很有好处的。雍正时期由于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下令禁海,中断了西方科学的输入。后来随着帝国主义的武力侵略,西学又输入了进来,当时中国顽固派掌权,拒绝西方文化。由于西方文化是武力侵略带进来的,所以一般群众对西方文化也有反感。当时中国大多数人对西方文化还不了解,只有少数进步人物对西方文化有较深的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看到西方经济、政治、学术很高明,便给清朝皇帝上奏折,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国的顽固派反对郭嵩焘,认为他有卖国思想,要不得,郭嵩焘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结果使中国吃了大亏,导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一个民族要进步,应该主动汲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不然的话,一个民族固步自封、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文化,就会落后于其他民族,而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经验。

可是,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有一个问题应该注意,就是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也可以叫作“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文化是为民族的生存服务的。民族是一个主体,吸收外来文化要为民族服务,使我们这个民族更加发达兴旺。但是不能丧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不能完全跟着人家学,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这点在西方各民族中认识得比较清楚。英国文化有英国文化的特点,法国文化有法国文化的特点。法国文化虽然受英国文化的影响,但它要保持法兰西民族的特点。德国文化更是如此。西方每一民族都要保持自己民族的特点。所以,我们学习西方文化,也要保持自己民族的特点,发挥我们的创造精神,这样我们民族的文化才有希望。

第三个问题:国民性和民族精神

本世纪20年代,思想界提出了改造国民性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像鲁迅先生关于国民性就讲了很多话。当时确实起了进步作用。当时所谓的国民性,主要是指这样一些所谓劣根性:愚昧、守旧、怯懦、盲从、散漫、迟缓、没有时间观念、没有效率观念,等等。所谓国民性,并不是遗传性,而是一些落后的“国民积习”。改造国民性就是改造落后的“国民积习”。这里有一个问题,所谓国民性是否只有劣根性,有没有良根性? 假如中华民族只有劣根性,那中华民族就没有在世界上存在的资格了,这就等于否定自己民族存在的价值。解放前,我们这个民族有许多缺点,因而被人称为“东亚病夫”、 “一盘散沙”。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成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很快摘掉了“东亚病夫”、“一盘散沙”的帽子,表现了坚韧不拔、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有许多优良的品质,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我常想,一个延续了五千余年的大民族,必定有一个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精神,这个基本精神就是这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在西方,古希腊文化表现了希腊精神,法国人民强调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宣扬日耳曼精神,东方的日本也鼓吹大和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基本的主导思想意识可以称为“中华精神”,“中华精神”即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我认为,“中华精神”集中表现于《易传》中的两个命题。《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努力向上,绝不停止。这句话表现了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的精神,表现一种生命力,不向恶劣环境屈服。这里有两方面的意思,在政治生活方面,对外来侵略决不屈服,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坚持抗争、直到胜利。在个人生活方面,强调人格独立。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也讲过:“富贵不能淫,分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代儒家强调培养这种伟大人格。这种精神,应该肯定。《易传》中还有一句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就是说,要有淳厚的德性,能够包容万物,这是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在西方有宗教战争,不同的宗教绝对不相容。佛教产生于印度,却不为婆罗门教所容,结果佛教在印度被消灭了。在中国,儒学、佛教、道教彼此是可以相容的,这种现象只有中国才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点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现。《易传》中的这两句话,在过去的时代中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四个问题: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趋势

当今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的文化已经不是封建文化,这是人所共知的。那么,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如何呢?对此,我想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工作方式的依旧。这是一个矛盾。生活方式的变化表现得很显著,以衣、食、往、行而言,现在穿的衣服是西方的样式,不是我们过去时代的衣服;住的楼房是西式的,已经不是中式的四合院。现在的中国的城市房屋建筑基本采取了西方的方式。在行的方面,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也是西化了的。只是在食的方面,不仅中国人吃中国菜,在西方也有许多人吃中国菜。这方面保持了中国原有的特点。现在号召分餐,这点我也完全赞成,在食的方式上实行西化,更符合卫生的原则。总之,在生活方式方面,中国较之过去变化是很大的。

可是,另一方面,有许多社会习惯、工作作风,封建遗风相当严重,最突出的就是尊官贵长。这是一个封建传统,与社会主义精神不符合。

2.社会制度的先进和经济管理的落后。应该肯定,我们的社会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高明,因为我们已经废除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可是我们在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方面有许多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不够民主。因为我们历史上没有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阶段。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是经历了二三百年才确立起来,而我们从五四运动算起,也还不到一百年,民主传统还没有健全。这是我国现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3.高尚精神的发扬和民主法制的不足。现在社会上出现许多先进人物、忘己济人、舍己救人、大公无私、自我牺牲,体现这种精神的事情很多,超过了过去的时代,这是应该肯定的,也是令人敬佩的。另一方面,我们缺乏民主传统、法制传统,到现在法制不够健全,这是一个大缺点。还有不讲信义的不正之风也很严重,这些矛盾现象也应该看到。

4.科学技术已具备初步基础,可是对科学技术重视的气氛还较淡薄。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有了自己的科学,不能说我们现在还缺乏科学传统,西方科学那一套办法我们基本上学会了,这是应该承认的。但是,社会对知识重视的程度还不够,这主要表现在重视知识分子还不够,所以在肯定知识的价值方面还要造舆论。

下面我想对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谈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谈谈中西结合的必然性。

先讲一个具体例子,比如中西医结合。中国的古代科学到现在还能站得住的,可以和西方科学并列的,就是医学,中国医学是有独特成就的,西方人也承认这一点。中国医学讲阴阳五行,非常难懂,也比较神秘,但中医治病确有疗效,这是大家公认的。中医的经络学说,关于整体看问题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医学应该走中西结合的发展道路。就科学技术方面而论,我们尚落后于西方,我们还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西方社会已经现代化了,不存在现代化的问题,但却又出现“现代化后”的问题。例如。西方现在出现的家庭解体,就属于这方面的问题。无论是中国现代化的问题,还是西方现代化后的问题,我们都要研究,找出科学的答案,作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谈谈关于文化的体用问题。

清朝末年张之洞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严复提出批评,指出:牛有牛之体,牛有牛之用;马有马之体,马有马之用。不能牛体马用,马体牛用,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根本行不通。严复的批评是正确的。

这里首先要解决体用的意义问题,这里所谓“体”是指原则,所谓“用”是指原则的应用。我们现在讲体用,应该确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体”,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是“用”。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我们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可以说民主为体,科学为用。现在不应该以中西分体用。无论讲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都是错误的。

概括起来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三条道路:

第一条道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像过去那样,以大国自居,以高明自居,这是做不到的,也是危险的,没有前途的。清朝末年顽固派拒绝西学,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应该牢记。看来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第二条道路,全盘接受外国文化,全盘否定民族传统,这也是不可取的,丧失了民族独立性,就会沦为殖民地。西方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立性,我们学习西方,如果没有自己民族的独立性,也不是真正学习西方。这同样没有前途,同样是十分危险的。

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主动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成就,同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认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创造精神,创造自己的新文化。创造就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客观规律,制造出别人没有制造出的新机器、新工具、新产品。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这样才能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这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道路。

(1986年8月2日在青岛中西文化讲习研讨会上的讲话,姜广辉根据录音整理,于9月21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期演讲会》上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