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举行热带50年诗选首发式上的发言】

      【在北京大学举行热带50年诗选首发式上的发言】 严思 感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研究所、‘诗探索’编辑部邀请我来叁加今 天‘热带诗选’的首发式! 新加坡诗人槐华编纂了《半世纪的回眸1938-1988热带诗选》, 编选时诗家虽然不分流派,但主要还是倾向于选择新马两地50年以来,诗 风接近,创作题材与历史发展相紧密结合的诗歌编成的汇集,汇集中表达了 这两地人民在近代为坚持理想与信仰所做过的斗争与诉求。集中的诗人以诗 写史,并达到了以诗传史的影响, 有如他在后记中所引用的话,'把历史的 内容还给历史’。 近代的南洋群岛先有了从中国南方诸省因逃荒、逃兵、逃农村械斗渡海 漂泊而来的建设者, 然后接踵而至的是从事报刊文化、 教育事业的知识分 子。他们把中华文化的种籽播撒在椰风蕉雨的荒土上,也播撒下了中国五四 运动以来反帝、反封建、求自由的思潮与传统。所以,新马地区的诗歌艺术 与诗人,从诞生以及后来的发展与成长,就一直是旗帜鲜明地以现实主义的 表现手法、结合社会运动、吹响着反抗与战斗的号角。 30年代末及40年代中期,新马诗歌在街头及报刊上,唤醒与鼓舞着 老百姓为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为全世的反法西斯斗争,向侵略中国和挥枪 南下的日本军国主义,展开迅猛和坚决的反抗。这一代的诗人,有的牺牲在 沦陷后的新加坡或吉隆坡鬼子的黑牢里,有的捐躯在保卫马来亚的游击战争 中。这时代的诗人,以他们光辉的人格和富有时代 息的优秀作品,长期在 教育与影响着后来的同路人。新马光复后,英国殖民主义者竟磨刀霍霍,守 土有功的“同盟者”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社会上各种进步的 组织被解散、封禁政党和进步刊物,诗人有的再度坐牢,有的因为叁加群众 运动而被逮捕并被强制遣返中国大陆。 中国的解放,影响与唤起了全世界人民为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的自 由与独立的斗争。50年代初新马人民在一浪高于一浪的反英斗争中,唱出: 我爱我的马来亚 马来亚是我的家乡 日本时期不自由 如今更苦愁 谁知狗去猴子来 马来亚成苦海 这一时期的诗歌, 大量发表在报刊、 同人杂志、工团、农会等的报刊 上,也经常搬演在进步团体所举行的文艺晚会的舞台上。在民间自发集资筹 建南洋大学的演出节目中、诗歌造型“南大颂”,更展现了诗歌朗颂与造型 结合的艺术魅力,掀起了群众爱诗,诗人结合社会运动写诗的高潮: “太阳滚过大海的绿波 照着祖国美丽的山河 ...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 有我们祖国这样多人囗 ... 五千年的历史光辉灿烂” 观众在晚会上合唱这样的歌曲,唱着他们与中国以及中华文化不可分割 的血缘关系并引以为荣的骄傲。但就整体诗歌艺术而言,因为失去了一大批 卓有成就的优秀诗人,本身刊印的诗集和中国大量的书刊都被划为禁书,诗 坛上刚成长的写作者,失去了系统的理论指导以及诗歌艺术手法的借鉴,土 生土长的年轻人,靠着信念与自身的努力在摸索、学习、奋斗。虽然不时也 会出现公式化概念化的非诗的作品,但却都洋溢着诗人反殖反帝保卫华文教 育的真实感情,有如: 同胞们,向前走 华教已到最后关头 华教被歧视 华教被迫害 我们再也不能忍受 我们再也不能忍受 ... 亡校的条件 我们绝不能接受 祖先的果实 绝不能被人抢夺 ... 同胞们,向前走,不退后 拿我们的血和肉 去拼掉敌人的头 华教已到最后关头 我们再也不能等候 不惧强暴的顽抗传统并没有因为受到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镇压而消亡,而 是得到了更全面的继承与扩大。新马自己的本土化的新一代诗人在自我磨炼 中逐渐成熟。 这期间在文化评论活动中,也出现长期和广泛在争论艺术作品应该写中 国题材或本身的生活现实的课题,以后因为必须结束华侨身份而向当地宗主 国认同的政治现实,使争论结束,也明确了文学与生活之间的血肉关系,于 是便有了大量歌颂自己脚下的土地为家园的作品,比如: 歌唱马来亚 咱们的家乡 胶林锡矿 椰风蕉雨 壮丽的山河 人人都爱你   人人都爱你 劳动人民流尽血汗 都是为了你 50年代中期以学生运动为突破囗,掀起了社会各层面长久而广泛的斗 争,把反殖争取独立的运动,推展到一个空前高潮。英国殖民主义者首先把 新加坡从马来半岛剥离出来自治,但此种退居幕后操纵傀儡的 俩,并没有 能欺骗和平息群众的反殖斗争,一直延续到新加坡取得独立。在自己的大时 代面前,诗人和诗歌始终是斗争中的号角与鼓点! 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末期,中国发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新马地方也 有些诗人与群众一齐拿红小书,唱语录歌,走上街头。其结果是招致另一番 残酷的镇压。此阶段虽然也斗争不息,诗歌不断,而且也发表了一些“援越 抗美”斗争的大型朗颂诗,但都因为内容与自己的现实严重脱节,并且在文 学艺术为工农兵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指导下,虽然诗歌不少。但精品不多,保 留下来流传也较少,这些作品大多发表在政党的报刊上或地下刊物里。有价 值的是,这时期有些诗人深入社会的基层劳动与生活,有如中国老三届的上 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在残酷的斗争与失败的面前,表现了自己 对于信念与理想坚决追求的勇 和毫不妥协的精神。80年代时期的许多成 熟和优秀的作品,就是他们的继承与创作。在此期间有一批受华文教育的年 青人到台湾去留学,深受台湾崛起的现代派诗歌的影响,而同时台湾的现代 派诗风的作品,也在些期间大量涌入。吸引了一大批反对政治空泛化诗歌作 品的年青一代人,他们以现代派的风格与手法写诗,在自己的同人杂志和报 刊上发表了不少的作品,形成了和以正统自居的现实主义诗派之间的互相抗 衡,两者争论不断,不相往来,直到80年代“世界华文文艺营”在新加坡 举办以后才有所改变。 80年代初至中期,是新马诗歌的丰收季节,一方面是在60与70年 代开始写诗发表作品的诗人,已在年龄上成熟,并且经过文革政治狂热的挫 折后,他们在深沉的反思与经历过艰苦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创作水平的 深度与力度。年龄与诗歌同步走到了金色的秋天。这时期的大量诗歌,都共 同有两个突出的主题,一是对于南洋大学被解散、华文教育在新加坡的消亡 已成了不可挽回的现实,现代派或现实主义派的诗人都感到切肤之痛。基于 对民族教育的良知和对中华文化的坚持和执着。 他们都情不自禁地提起了 笔,大量的作品如河水滔滔般地渲泄着诗人的不平与愤慨,这是此时期诗歌 作品很突出的特点。比如以“筷子”、“茶如是说”为题的诗作,就是借中 国独有的饮食器皿与土特产,供题发挥对于自己文化热爱与执着,这些诗歌 毫不晦涩,明朗可读,已不是70年代时期的文字游戏了。另一方面以正统 自居的现实主义诗派,也开始摘走自己头上革命的光环,更加成熟地掌握诗 歌艺术意象与语言的特点,接纳百家、揣摩流派,提高自己。另一类大量的 作品是因为世界局势的缓和, 给新马两地的诗人 提供了可以在年轻而不是 50岁以后才能到中国旅游的机会,他们走访神州大地各处的名胜古迹,印 证与丰富了自己在书本上所读到的与了解到的感性认识。这类诗歌抒发出他 们对于中华名山大川和悠久历史文化的无限激增,当然也有对社会上现存的 负面现象的批评。诗集对此时期具有这两方面特色的诗歌选择太少,没有掌 握到特点。 从中国到南洋,从播种到收获,从侨民文学到自成体系、从支援中国的 抗日救亡运动到自身争取独立的斗争,从文化大革命的狂热到沉痛的反思与 诉求, 新马两地的诗人以及 诗歌唯然已经本土化而且也有了自己独特的风 格,但50年以来,却始终与中国近代的历史演变相伴随。 “半世纪的回眸1938-1988热带诗选”的编纂,可以为中国的学 术机构提供对新马诗歌艺术与历史研究的线索与契机,也同时已为新马两地 的下一代人奉献出诗人心血的结晶。他们可以通过读诗来了解他们的先辈苦 苦挣扎所走迥的一段火与血的道路。历史不能容许断层,也不能歪曲,凡走 进历史的人物都得要为自己所扮演过的角色负责。 这正是诗人的良心与苦 心! 今天这个宋名湖畔的约会,我们捧上“半世纪的回眸1938-1988 热带诗选”有如携带一个嫁出去并且失散了50年的女儿,回来与生她的亲 娘相识。这女儿虽然脸色苍白,但却始终也没有忘记亲娘的教导,人民的嘱 吒!让中国诗歌界的朋友们了解,我们新马两地的诗人是“怎样在冷酷的时 代歌颂自由!” ========================================================== 【犀鸟文艺电子文库】Hornbill Literary Electronic Library http://ftp.sarawak.com.my/org/hornbill Keywords: Hornbill Lite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arawak, Sibu, Malays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