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诗人的创造》专页】 〖意象显现在语言之外〗..吴思敬 诗人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一个烙印着他的灵魂、闪耀着个性光辉的美妙而 瑰丽的世界。这一世界物化在语言之中。读者要进入这一世界,必先通过这物 化的形式━━语言。 语言文字本是一种符号。 拼音文字本身无形象性已无疑 义,但中外有些学者很强调方块字自身的形象性,象诗人朱湘在一篇散文中就 曾经对汉字的形象性做过描写,“那一个个正方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 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 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 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中疾的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  着受伤之兽在草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 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 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 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  呼的新娘打马而回。 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 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 家。”(1) 朱湘不愧是诗人,一个普通的方块汉字,竟能引发他那么生动而丰 富的想象。实际上他不是讲解汉学,而是借汉字的由头来写诗。一般人则着眼 于文字的交际功能,只把方块汉字看成一个个符号而已。读到“ ”,只知道 是暴风,未必能想到三条猎犬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奔驰;读到“昏”,只知道 是黄昏或神智不清、认识糊 ,未必会想到古代的抢亲风俗。汉字中尽管还有 少数象形字,尚能够以字溯形,如“水”、“月”、“目”、“车”“马”等 字,但是,汉字总数百分之八十的形声字,以及假借字,会意字、指事字等, 都不是直接表形的。由此看来,作为交际工具的汉字与各种拼音文字在性质与 功能上并无本质区别,汉字也不过是一种符号,本身并无形象性可言。这就可 以说明,欣赏诗歌时,读者头脑中显象出的意思不是来自于文字符号的形态自 身,而是经过文字符号刺激后在头脑中出现的表象活动,是在语言之外。 这种语言之外的意象活动,在文艺欣赏中是普遍存在的。英国美学家科林 伍德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 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2) 黑格尔也提出:诗歌语言的真正本源就 是不应该在词的选择当中,和在把词组合成分句、 句的方法当中找到,甚至 也不应该在诗的音响、节奏、韵律等当中去寻求,而应该在 现表象的模式当 中找到。我国作家叶圣陶提出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静开 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他曾经以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 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为列谈到这点:“要领全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 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在想象中睁睛来,看这十 个文字所构成的一 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 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 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 ‘圆’字,并不是说惟有‘落’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 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 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 !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 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 一致。象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假如死订 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3) 由此可见,意象的显现虽要植根于语言,但又是在语言之外展开的。这就 使得读者的再创造成为可能;读者面前呈现的不再是按一定法规则排列的、具 有一定声音和意义的词汇, 而是染有情感色彩的、 一系列的听觉、视觉、触 觉、运动觉乃至 觉、味觉的表象。由于不再受语言的羁绊,读着的想象可以 凌空而起,乘风翱翔。他手中仿佛有一根魔杖,不仅使语言符号转化为活灵活 现的表象,而且可以有所发展,点化出一个又一个的新的表象,从而使诗人植 在诗行中的种子成长为一棵棵叁天大树,使诗歌的万花筒中的玻璃呈现变幻无 穷的图案。 (《诗歌鉴赏心理》,1987年) (1)朱湘:《书》,见《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湘》,人 民文学出版社1935年版,第187页 (2)罗宾,赤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3)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 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2 ━263页。 ========================================================== 【犀鸟文艺电子文库】Hornbill Literary Electronic Library http://ftp.sarawak.com.my/org/hornbill Keywords: Hornbill Lite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arawak, Sibu, Malays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