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七十年文选(诗话、词话、书话)
谈戴望舒的《雨巷》

    卞之琳在《戴望舒诗集序》中提到过这首诗,他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
句‘丁香能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一种回荡的旋律和一种流畅
的节奏,确乎在每节六行,各行长短不一,大体在一定间隔重复一个韵的七节诗里,贯
彻始终。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
    卞之琳不愧是个论诗的老手,他这一段话,已把《雨巷》这首诗论定了。现在本书
编者要我再写一篇,谈谈这首诗,我觉得无法做翻案文章,因为我的意见也和之琳一样。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是南唐中主李璟的著名词句。望舒作
《雨巷》,确是融化了这两句词的意境。同时,他那时正在译英国世纪末诗人欧纳思特
·道生的诗,那种忧郁、低徊的情调,使望舒有意无意地结合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感伤情
调中。所以,这首诗,精神还是中国旧诗,形式却是外国诗。
    这首诗,发表在二十年代的《小说月报》上,当时编者叶圣陶(绍钧)先生极为赞
赏,读者的反应也极好。但是,望舒在编他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的时候,却把这首
诗删掉了,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说明了这首诗的时代性,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印出
了他的《尝试集》,是一种形式解放了的旧诗,北京一群新诗人,如俞平伯、周作人、
刘半农、康白情,还有上海的刘大白,他们的诗,用的语言是白话,形式是自由诗体,
但精神还是中国旧诗。戴望舒这首《雨巷》,还是继承了这个传统,不过他把“雨”和
“丁香”用象征(隐喻)手法来表现,显得有点儿洋气。
    在三十年代初期,望舒已不满意他这一种创作方法。不满意的理由,就是卞之琳所
说的,“显得浅易、浮泛。”从此以后,望舒的诗作中,不再出现《雨巷》这样的音调
和低徊情绪。在《望舒草》中删掉了这首诗,标志着诗人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在今天,我相信,十八岁到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一定还是爱好这首诗的。但如果他
自己也写诗,到了二十五岁,如果还是爱好这首诗,那就说明他没有进步,无法进入现
代诗的境界。
              一九八七.七.十一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前回主页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