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读本
(一二)论若即而离

    魏尔兰以面纱后之美目喻诗境之似往已迴①,如幽非藏。景物当前,薄障间之,若
即而离,似近而远,每增佳趣。谢茂秦《四溟山人全集》卷二十三《诗家直说》②:
“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妙在含胡,方见作手。”董玄宰
《容台别集》卷四《画旨》③:“摊烛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意在远近之间,
亦文章法也。”《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八顾逋翁《右拾遗吴郡朱君集序》④称其作曰:
“如山深月清,中有猿啸。复如新安江水,文鱼彩石,历历可数。其杳敻鞗飒,若有人
衣薜荔而隐女萝”;正以亦隔亦透、不隐不显品其文也。古罗马诗人马提雅尔尝观赏
“葡萄在玻璃帡幪中,有蔽障而不为所隐匿,犹纱縠内妇体掩映,澄水下石子历历可数。”
十七世纪英国诗人赫里克《水晶中莲花》一首发挥此意尤酣畅,历举方孔纱下玫瑰、玻
璃杯内葡萄、清泉底琥珀、绔素中妇体,而归宿于“光影若明若昧”之足以添媚增姿。
参观150页《补订》一论遗山《泛舟大明湖》⑤:“看山水底山更佳。”近世奥地利诗人
霍夫曼斯塔尔谓艺术之善写后景者⑥,得光影若明若昧之秘,犹花园围以高篱,外人睹
扶疏蓊蔚,目穷而神往。“水晶中莲花”、“玻璃后葡萄”、“清泉下文石琥珀”,皆
望而难即,见而仍蔽,取譬与镜中花、水中月相似,沧浪所云“妙处不可凑泊”⑦,刘
辰翁所云“欲离欲近”⑧,是也。(593—595页)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⑨:“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此可以释韩拙《山水纯全论·观画
别识》⑩论“韵”所谓“隐露立形”;“烟霞”之“锁”,“掩映”之“断”,皆“隐”
也,亦即谢茂秦所谓“妙在含胡”也。参观《管锥编》1358页《补订》。美国女诗人有
一篇言幕面之纱使人难窥全貌⑾,遂足以添姿增媚,故美人不愿揭示真容。犹魏尔兰之
取喻于“面纱后之美目”。(《钱锺书研究》28—29页)    
  ①魏尔兰:即保尔·魏尔伦,十九世纪法国诗人。
    ②《四溟山人全集》:明谢榛(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撰,二十四卷。《诗家直
说》是其中一卷,即《四溟诗话》。
    ③董玄宰:明董其昌字。撰有《容台文集》九卷,诗集四卷,别集四卷。
    ④《全唐文》:清嘉庆年间敕修的唐文总集,一千卷。顾逋翁:唐代诗人顾况字。
    ⑤遗山:金代作家元好问号。
    ⑥霍夫曼斯塔尔:十九、二十世纪奥地利诗人、剧作家。
    ⑦沦浪:宋严羽,号沧浪逋客。
    ⑧刘辰翁:宋代诗人。
    ⑨《林泉高致》:宋代山水画家郭熙撰的画论,一卷。《山水训》是其中一节。
    ⑩《山水纯全论》:宋代山水画家韩拙(字纯全)撰的顶论,五卷。《观画别识》
是其中的篇名。
    ⑾美国女诗人:指当代艾米利·狄更生。
    刘辰翁、严羽用花香比喻诗的神韵,不可望,不可即,也不可“逼真”其形象,但
又与花绝不能须臾相离,确是一种绝妙的境界。魏尔伦以面纱后之美目喻诗,马提雅尔
以葡萄在玻璃盖覆下喻诗,赫里克以清泉底之琥珀喻诗,还有以白绢中之妇体喻诗,这
些比喻虽然不同,道理是相同的,都在强调“如幽非藏”,“若即而离,似近而远,每
增佳趣”,朦胧、缠绵、缭绕、含蓄的艺术风格。明代谢榛称作诗一“不宜逼真”,二
“妙在含胡”,说到了这种艺术风格宜和忌的两个方面。画家董其昌结合自己的创作体
验,说作画“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意在远近之间”,顾况评诗强调深山清月中猿啸,
清澈江水中彩石,能呈现出“亦隔亦透、不隐不显”的意蕴。奥地利诗人霍夫曼斯塔尔
所谓艺术的善写后景,元好问所谓看水底山,如同今日摄影、绘画中所谓的倒影,都是
在肯定含蓄的表现手法,以求产生迷人的韵味。可见,古今中外谈艺者所见所论是相通
的。
    第二则引出宋代山水画家郭熙作画的经验之谈:欲使山高,需在山腰画些烟霞,便
显得高;欲使水远,需画些遮掩,让水流时断时续,便显得远。如果尽出其山高水远,
则艺术效果适得其反。这个道理与韩拙提出的“隐露立形”一脉相承,即是将显露与隐
蔽交错烘托,以产生“气韵”和“神韵”。姜夔在《诗说》里说“语贵含蓄,句中有余
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与严羽所谓“诗之有神韵者”,“言有尽而意无穷”
是一个意思。可见,诗文无论言情叙事,重要的不是详尽,而是要留有耐人寻味和思索
的余地。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