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道家
禅宗与道家
南怀瑾
三、禅宗概要(三)
(六)禅宗与理学的关系
其次,一般讲到禅宗,以及研究禅宗的资料,都在宗师们的语录,以及语录的汇
书,如《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等著作里,寻找或欣赏禅师们悟
道机缘的公案,与机锋、转语的妙趣,认为便是禅机,便是禅宗的心要。殊不知禅宗
既然号称是佛法心宗的中心,关于佛法所有的修持行为,如戒、定、慧等细行,岂有
完全略而不谈之理,所以只认机锋妙语做禅宗的,使人于元明以后狂禅的流弊,甚
之,使明儒王阳明之学,也连带受此冤诬;同时,因为阳明之学的流弊,更使禅宗连
带受谤。事实上,如果用心研究历代悟道者前后的言行,只要仔细留心历代高僧禅德
们的传记,以及专记宋代以后禅师们言行录的《禅林宝训》一书,便可了解真正禅宗
宗师们关于修行的品德,是如何的有肃然可敬的风范,并非徒事空言,专谈机锋便以
为禅;亦非专以默照(沉默)静坐,便是禅的究竟法门。而且由此可知唐、宋以来禅
师们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教育思想的精神,它是如何的配合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何以
会形成宋代儒家理学的原因所以了。
现在为了简便,暂且举出禅宗的佛学思想,与北宋开创理学几位大儒的理论,作
一比较,大家便可知道他们受到佛学思想熏陶渊源的所自了,但是我说的影响与比
较,并非就是照钞或翻版,只是限于影响,而且更没有批判他们优劣的意思,这点我
须有慎重而保留态度的声明。不过,宋代理学的大儒们,在他们毕生治学的历史记载
上。都有过"出入佛老"若干年的纪录,然后又有好像憬悟知非的警觉,认为人禅为逃
禅,人道为适世,便又翻身人世,归于儒家思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
任的态度,不管他们后来是如何的推排佛、老,但在他们治学的过程中,有互相吸收
融会的地方,那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例如:周濂溪的学说,如他的名著《通书》,及《太极图说》等,骤然读之,完
全在阐扬《周易?系传》与《中庸》的内义。实际则为融会佛、道两家学术思想,尤其
偏向于原始儒、道不分家的道家,与老子的思想。
程明道(颢)的名著《定性书》,如:"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出
庄子语意),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己性
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其性之无内外
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昭无物之地,是
反鉴而索照也"等语,大都择合《庄子?齐物论》的内义,融会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信
心铭》的道理。
《信心铭》: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
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
取舍,所以不如。莫还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
动。惟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
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
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惟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
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
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
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退。执之失度,必入邪
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
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
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
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
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
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
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
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
智者,皆入此宗。宗非延促,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
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程伊川(颐)的名著《四箴》,除了发挥孔子的仁学以外,所有内外功用的内
义,大如套用志公禅师等的偈颂相似,恕文繁不录,容待以后有机会,另作专题的研
究。
至于张横渠(载)的名言,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这与禅宗六祖慧能禅师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
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又是辙迹相同,车轮各异而已。此外,张横渠的名著《东
铭》与《西铭》,与明教契嵩禅师法语的精神与宗旨,可以互相发明:
明教嵩和尚曰: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道德之
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伯夷叔齐,昔之饿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桀
纣幽厉,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是故学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
患势位之不在乎己。
明教曰:圣贤之学,因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
故曰: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斯言学非辩问,无以发明。今学者所至,罕有发一言问
辩于人者,不知将何以禅助性地,成日新之益乎。
明教曰:太史公读《孟子入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不觉置卷长叹!差乎!
利,诚乱之始也。故夫子罕言利,常防其原也。原者,始也。尊崇贫贱,好利之弊,
何以别焉。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乱。在私者,以欺取利则事乱。事乱则人争不
平,法乱则民怨不服,其悻戾斗诤。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是不亦利诚乱之始也。
且圣贤深戒去利,尊先仁义。而后世尚有恃利相欺,伤风败教者何限。况复公然张其
征利之道而行之,欲天下风俗正,而不浇不薄,其可得乎!
明教曰:凡人所为之恶,有有形者,有无形者。无形之恶,害人者也。有形之
恶,杀人者也。杀人之恶小,害人之恶大。所以游晏中有鸩毒,谈笑中有戈矛,堂奥
中有虎豹,邻巷中有戎狄。自非圣贤,绝之于未萌,防之以礼法,则其为害也。不亦
甚乎!
邵康节(雍)的名著《皇极经世》,它的《内篇》举出元、会、运、世的规律,
做为推测数往知来,关于历史与人事演变的数理,与象数的公式,与他的《观物外
篇》等篇的理论实际都是融会道、佛两家学术思想的结晶,汇通于易学理、象、数的
范围。元、会、运、世所用的三元甲子,循环往复,演变成为观察历史人事的中心,
便是佛学成、住、坏、空四大劫原则的发挥,用以说明人类众生世界分段灾劫的道
理。不过,他是以中国历史做中心,推算大劫中的小劫过程而已。
以上所举是有关禅宗影响宋代儒家理学思想的例子。为了研究参学禅宗与宋、明
理学同学们的注意,切勿徒以口头禅语,或以机锋妙趣,认为便是禅的极则,现在拣
要选录禅师们的几则言行如下:
大觉琏和尚,初游庐山,圆通讷禅师一见,直以大品期之。或问:何自而知之?
讷曰:斯人中正不倚,动静尊严,加以道学行谊,言简尽理,凡人资禀如此,鲜有不
成器者。
仁祖皇?初,遣银?小使,持绿锑尺一书,召国迈讷住孝慈大伽蓝。讷称疾不起,
表疏大觉应诏。或曰:圣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师何因辞?讷曰:予滥厕僧伦,
视听不聪,幸安林下,饭蔬饮水,虽佛祖有所不为,况其他耶!先哲有言:大名之
下,难以久居,何日而足。故东坡尝曰:知安则荣,知足则当,避名全节,善始善
终,在圆通得之矣。
大觉曰:舜老夫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货殖等事。日有定课,曾不少易。虽炙灯扫
地,皆躬为之。尝曰:古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予人也!虽垂老其志益坚。
或曰:何不使左右人?老夫曰:经涉寒暑,起坐不常,不欲劳之。
舜老夫曰:传持此道,所贵一切真实,别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实。识因果,
明罪福,乃操履之实。宏道德,接方来,乃住持之实。量才能,请执事,乃用人之
实。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贤之实。不存其实,徒炫虚名,无益于理。是故人之操
履,惟要诚实,苟执之不渝,虽夷险可以一致。
浮山远和尚曰: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怠。至于执囗负春,陆沈贱役,未尝
惮劳。予在叶县,备曾试之。然一有顾利害,较得失之心,则使这姑息,摩所不至。
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学道乎。
五祖演和尚曰:今时丛林学道之士,声名不扬,匪为人之所信者,盖为梵行不清
白,为人不谛当辄或苟求名闻利养,乃广炫其华烯,遂被识者所讥。故蔽其要妙,虽
有道德如佛祖,闻见疑而不信矣。尔辈他日若有把茅盖头,当以此而自勉。
演祖曰:师翁初住杨歧,老屋败椽,仅蔽风雨。适临冬暮,雪霰满床,居不遑
处。袖子投诚,愿充修造。师翁却之曰:我佛有言:时当减劫,高岸深谷,迁变不
常,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汝等出家学道,做手脚未稳,已是四五十岁,讵有闲
工夫,事丰屋耶?竟不从。
演祖曰:古人乐闻己过,喜于为善,长于包荒,厚于隐恶,谦以交友,勤以济
众,不以得表二其心,所以光明硕大,照映今昔矣。
白云谓演祖曰:禅者智能,多见于已然,不能见于未然。止观定慧,防于未然之
前。作止任灭,觉于已然之后。故作止任灭所用易见,止观定慧所为难知。惟古人志
在于道,绝念于未萌,虽有止观定慧,作止任灭,皆为本末之论也。所以云:若有毫
端许,言于本末者,皆为自欺。此古人见彻处,而不自欺也。
晦堂一日见黄龙有不豫之色,因逆问之。黄龙曰:监收未得人。晦堂遂荐感副
专,黄龙曰:感尚暴,恐为小人所谋。晦堂曰:化侍者稍廉谨。黄龙谓化虽廉谨,不
若秀庄主,有量而忠。灵源尝'问晦堂,黄龙用一监收,何过虑如此?晦堂曰:有国有
家者,未尝不本此;岂特黄龙为然,先圣亦曾戒之。
晦堂谓朱给事世英曰:予初入道,自恃甚易。逮见黄龙先师后,退思日用,与理
矛盾者极多,遂为行之三年,虽祁寒溽暑,确志不移,然后方得事事如理。而今咳唾
掉臂,也是祖师西来意。
朱世英问晦堂曰:君子不幸,小有过差,而见闻指目之不暇。小人终日造恶,而
不以为然。其故何哉?晦堂曰:君子之德,比美玉焉,有瑕生内,必见于外,故见者
称异,不得不指目也。若夫小人者,日用所作,无非过恶,又安用言之!
晦堂曰:圣人之道,如天地育万物,无有不备于道者,众人之道,如江河淮济,
山川陵谷,草木昆虫,各尽其量而已。不知其外,无有不备者。夫道岂二耶!由得之
深浅,成有大小耳!
晦堂曰:久废不可速成,积弊不可领除,优游不可久恋,人情不能恰好,祸患不
可苟免。夫为善知识,达此五事,涉世可无闷矣。
黄龙曰:住持要在得众,得众要在见情。先佛有言:人情者,为世之福田,盖理
道所由生也。故时之否泰,事之损益,必因人情。情有通塞,则否泰生。事有厚薄,
则损益至,惟圣人能通天下之惰。故易之别卦,乾下坤上则日泰。乾上坤下则日否。
其取象损上益下则日益。损下益上则日损。夫乾为天,坤为地,天在下而地在上,位
固乖矣,而返谓之泰者,上下交故也。主在上而实处下,义固顺矣,而返谓之否者,
上下不交故也。是以天地不交,庶物不育。人情不交,万事不和。损益之义,亦由是
矣。夫在人上者,能约已以裕下,下必悦而奉上矣,岂不谓之益乎。在上者蔑下而肆
诸己,下必怨而叛上矣,岂不谓之损乎。故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自损者人益。自
益者人损。情之得失,岂容易乎!先圣尝喻人为舟。情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顺舟浮,违则没矣。故住持得人情则兴,失人情则废。全得则全兴,全失则全废。
故同善则福多,同恶则祸甚。善恶同类,端如贯球。兴废象行,明若观日。斯历代之
无色也。
黄龙谓王荆公曰:凡操心所为之事,常要百前路径开阔,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
人用心。若也险隘不通,不独使他人不能行,兼自家亦无措足之地矣。
黄龙曰:夫人语默举措,自谓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内不欺心,诚可谓之得矣。
然犹戒谨乎独居隐微之问,果无纤毫所欺,斯可谓之得矣。
黄龙谓隐士潘延之曰: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
嗜好,行之勿倦,然后扩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
潘延之闻黄龙法道严密,因问其要。黄龙曰:父严则子敬,今日之规训,后日之
模范也。譬治诸地,隆者下之,(穴洼)者平之,彼将登于千仞之山,吾亦与之俱。因
而极于九渊之下,吾亦与之俱。使之穷,妄之尽,彼则自休也。又曰:(女句)之妪
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吾欲无言可乎!
水庵一和尚曰:《易》言:君子思患而预防之。是故古之人,思生死大患,防之
以道,送能经大传远。今之人谓求道迂阔,不若求利之切当。由是竞习浮华,计较毫
未,希目前之事,怀苟且之计,所以莫肯为周岁之规者,况生死之虑乎!所以学者日
鄙,丛林日废,纪纲日坠,以至陵夷颠沛,殆不可救。嗟乎!可不鉴哉!
(七)禅宗与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从魏、晋以后,随着时代的衰乱而渐至颓唐之际,却在此时,从西域
源源传入佛教文化,乃使中国的学术思想,突然加入新的血轮,因此而开展南北朝到
隋、唐以后,佛学的勃然兴起,而形成儒、释、道三家为主流的中国文运。尤其在中
国生根兴盛的排宗,自初唐开始,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洪流,奔腾澎湃,普遍深入
中国文化的每一部分,在有形无形之间,或正或反,随时随处,都曾受到它的滋润灌
溉,确有"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田"的功用。我们就其显而易见,举出简单概略的实
例,试加说明,供给研究禅宗与中国文化演变关系的参考:
1.隋唐以后文学意境的转变与排宗
从文学的立场而言中国文学,以时代做背景,以特殊成就的作品为代表,简单扼
要而归纳它的类别,便有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代的韵联与戏剧等演
变程序。中国的文学,自汉末、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之间,所有文章,辞、赋、
诗、歌的传统内容与意境,大抵不外渊源于五经,出入孔、孟的义理,涵泳诸子的芬
华,形成辞章的中心意境,间有飘逸出群的作品,都是兼取老、庄及道家神仙闲适的
意境,做为辞章的境界,如求简而易见的,只须试读《昭明文选》所收集的文章辞
赋,便可窥见当时的风尚。在南北朝到隋、唐之间,唯一的特点,也就是历来讲中国
文学史者所忽略的,便是佛教学术思想的输入,引起翻译经典事业的盛行,由名僧慧
远、道安、鸠摩罗什、僧肇等人的创作,构成别成一格的中国佛教文学,后来的影
响,历经千余年而不变,诚为难得希有之事。只因后世一般普通文人,不熟悉佛学的
义理与典故,遂强不知以为知,就其所不知的为不合格,诸般挑剔,列之于文学的门
墙以外,遂使中国文学的这一朵巨葩,又被淹埋于落落无闻之乡,正如禅师们所说:"
我眼本明,因师故瞎",甚为可惜。
(1)诗:现在只就唐代代表性的作品,如唐诗风格的转变来说:由初唐开始,从
上官体(上官仪)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经武后时代的沈
亻全期、杜审言、宋之问等,所谓"景龙文学",还有隋文学的余波荡漾,与初唐新开
的质朴风气。后来一变为开元、天宝的文学,如李伯)、杜(甫)、王(维)、孟
(浩然)、高(适)、岑(参),到韦应物、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等人,便很明显
地加入佛与禅道的成分。再变为元和、长庆间的诗体,足为代表一代风格,领导风尚
的,如浅近的白居易。风流靡艳的元稹,以及孟郊、贾岛、张籍、姚合。乃至晚唐文
学如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等等,无一不出入于佛、道之间,而且都沾上禅味,才能
开创出唐诗文学特有芬芳的气息,与隽永无穷的韵味。至于方外高僧的作品,在唐诗
的文学传统中,虽然算是例外,大体不被正统诗家所追认,但的确自有它独立价值的
存在。现在略举少数偏于禅宗性质的诗律,做为说明唐代文学与禅学思想影响的体
例,诗人如王维(摩洁)的作品,有通篇禅语,如:
《梵体诗》: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
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
妄,浮幻即吾真。四达竟何遣,方殊安可尘。胡生但高枕,寂寞谁与怜。战胜不谋
食,理齐甘负薪。子若未始异,诅论疏与亲。浮空徒漫漫,泛有定悠悠。无乘及乘
者,所谓智人舟。讵舍贫病域,不疲生死流。无烦君喻马,任以我为牛。植福祠迦
叶,求仁笑孔丘。何津不鼓掉,何路不摧(车舟)。念此间思者,胡为多阻?。空虚花聚
散,烦恼树稀稠。灭想成无记,生心坐有注。降吴复归蜀,不到莫相尤。
又如白居易:
《自解》:房传往世为禅客(世传房太尉前生为禅僧,与娄师德友善,慕其为
人,故今生有娄之遗风云),王道前生应画师(王右丞诗:宿世是词客,前身应画
师)。我亦定中观宿命,多生债负是歌诗。不然何故狂吟咏,病后多于未病时。
《读禅经》: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
重虚。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感兴二首》: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
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虽异匏瓜难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鱼能深入宁忧钓,鸟解高飞空触罗。热处先争灸手去,海时其奈噬脐何。尊前诱
得猩猩血,幕上偷安燕燕窠。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唐代方外高僧如寒山子的诗,他的意境的高处,进入不可思议的禅境,但平易近
人的优点。比之香山居士白居易,更有甚者,他完全含有于平民化的趣味。对于寒山
子的诗,大概大家都耳熟能详,所以想在下面少提一首,其他如唐代诗僧们的诗,确
有许多很好的作品,如诗僧灵一:
《雨后欲寻天目山,问元骆二公溪路》:昨夜云生天井东,春山一雨一回风。林
花解逐溪流下,欲上龙池通不通。
《题僧院》: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
僧多。
《归岑山过惟审上人别业》:禅客无心忆薛萝,良然行径向山多。知君欲问人间
事,始与浮云共一过。
又:诗僧灵澈: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年老心闭无外事,麻衣草履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
林下何曾见一人。
《闻李处士亡》:时时闻说故人死,日日自悲随老身。白发不生应不得,青山长
在属何人。
此外如唐代的诗僧贯休、皎然等人的作品,都有很多不朽的名作,恕繁不举。
受禅宗意境影响的诗文学,到了宋代,更为明显,宋初著名的诗僧九人,世称九
僧的风格(如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汝州简长、青城惟凤、江
东宇昭、峨嵋怀古、淮南惠崇。)影响所及,便使醉心禅学的诗人,如杨大年(亿)
等人,形成有名的西?体。名士如苏东坡、王荆公、黄山谷等人,无一不受禅宗思想的
熏陶,乃有清华绝俗的作品。南渡以后,陆(放翁)范(成大)杨(万里)尤(袤)
四大家,都与佛禅思想结有不解之缘,可是这都偏于文学方面的性质较多,不能太过
超出本题来特别议论它,所以暂不多讲,现在只择其在宋、明之间,禅宗高僧的诗,
比较为通俗所接触到的,略作介绍,如道济(俗称济颠和尚)的诗: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
一声啼乌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栏。
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山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
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
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以及他的绝笔之作,如:"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抬归来,依旧水
连天碧。"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如
以禅学的境界论诗,几乎无一句、无一字而非禅境,假使对于禅宗的见地与工夫,没
有几十年的深刻造诣,实在不容易分别出它的所指。
如王安石的诗:
《无动》:无动行善行,无明流有流。种种生住灭,念念闻思修。终不与法缚,
亦不著僧裘。
《梦》: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
德。
《赠长宁僧首》:秀骨庞眉倦往还,自然清誉落人间。闲中用意归诗笔,静外安
身比大也。欲情野云朝送客,更邀江月夜临关。嗟予踪迹飘尘土,一对孤峰几厚颜。
《次韵舍弟赏心亭即事》:霸气消磨不复存,旧朝台殿只空村。孤城倚薄青天
近,细雨侵凌白日昏。稍觉野云乘晚雾,却疑山月是朝暾。此时江海无穷兴,醒客忘
言醉客喧。
《怀锺山》:投老归来供奉班,尘埃无复见锺山。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是
梦间。
《江宁夹口》:月堕浮云水卷空,沧洲夜沂五更风。北山草木何由见,梦尽青灯
展转中。
又: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半出岸沙枫欲死,系船犹有去年痕。
《寄碧岩道光法师》:万事悠悠心自知,强颜于世转参差。移床独向秋风里,卧
看蜘蛛结网丝。
又:大梁春雪满城泥,一马常瞻落日归。身世身知还自笑,悠悠三十九年非。
如范成大的诗:
《请息斋书事》:覆雨翻云转手成,纷纷轻薄可怜生!天无寒暑无时令,人不炎
凉不世情。栩栩算来俱蝶梦,(口皆)(口皆)能有几鸡鸣?冰山侧畔红尘涨,不隔瑶台月
露清。
《赠寿老》:农圃规模昔共论,云奎卜筑又逢君。眉庵寿老长随喜,好个抛梁祈
愿文。
《偶箴》:情知万法本来空,获复将心奉八风。逆顺境来欣戚变,咄哉谁是主人
翁。
《径里山倾盖亭》:万杉离立翠云幢,(女弱)(女弱)移闻晚吹香。山下行人尘扑
面,谁知世界有清凉。
余且再举几首唐、宋之间禅师们的佳作,藉此以见唐、宋诗词文学风格转变的关
键。
唐代禅师:
寒山大士: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慧文禅师:五十五年梦幻身,东西南北轨为亲。白云散尽千山外,万里秋空片月
新。
慧忠禅师:多年尘土自腾腾,虽著伽黎未是僧。今日归来酬本志,不妨留发候然
灯。
雪窦重显禅师(与时寡合):居士门高谒未期,且限岩石最相宜。太湖三万六千
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又《五老师子》:踞地盘空势未休,爪牙何必竞时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
擎也出头。
又《透法身句》:一叶飘空便见秋,法身须透闹啾啾。明年更有新条在,烦恼春
风率未体。
又《大功不宰》:牛头峰顶镇重云,独坐寥寥寄此身。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
是到庵人。
又《晦迹自怡》:图画当年爱湖庭,波心七十二峰青。如今高卧思前事,添得卢
公倚石屏。
又《送宝用禅者之天台》:春风吹断海山云,彻夜寥寥绝四邻。月在石桥更无
月,不知谁是月边人。
又《寄陈悦秀才》:水中得火旨何深,握草由来不是金。莫道庄生解齐物,几人
穷极到无心。
又《渔父》:春光冉冉岸烟轻,水面无风钓艇横。千尺丝轮在方寸,不知何处得
鲲鲸。
此外,明代禅宗诗僧的作品,诗律最精,而禅境与诗境最佳的,无如郁堂禅师的
《山居诗》,如:
千丈岩前倚杖藜,有为须极到无为.言如悖出青天滓,行不中修白壁疵。马喻岂
能穷万物,羊亡徒自泣多歧.霞西道者眉如雪,月下敲门送紫芝。
乱流尽处卜幽栖,独树为桥过小溪。春雨桃开忆刘阮,晚山薇长梦夷齐。寻僧因
到石梁北,待月忽思天往西。借问昔贤成底事,十年走马听朝鸡。
人间红日易西斜。万巧施为总莫夸。剖出无瑕方是玉,画成有足已非蛇。拳伸夜
雨青林蕨,心吐春风碧树花。世念一毫融不尽,功名捷径在烟霞。
寥寥此道语何人,独掩柴扉日又曛。六凿未分谁扰扰,一交才动自坛坛.空林丽
歇鸠呼妇,阴壑风寒虎啸群。毁桀誉尧情未尽,有身赢得卧深云。
即今休去便休去,何事却求身后名。世乱孙吴谋略展,才高屈贾是非生。沟中断
木千年恨,海上乘搓万里情。谁识枯禅凉夜月,松根一片石床平。
至于明代诗僧如苍雪,不但在当时的僧俗词坛上执其牛耳,而且还是道地的民族
诗人,也可称为出家爱国的诗人。他又是明末遗老,逃禅避世,暗中活动复国工作的
庇护者。他的名诗很多,举不胜举,现在简择他诗境禅境最高的几首作品为代表,
如: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著,千古输赢下不完。
几回立雪与技云,费尽勤劳学懒人。曳断鼻绳犹不起,水烟深处一闲身。
举头天外看无云,谁似人间吾辈人。荆棘丛中行放脚,月明帘下暗藏身。
又《寄询钱虞山(谦益)绛云楼火后专意内典》:好将世事较樗蒲,林下高眠任
老夫。天意未容成小草,河清终欲见遗珠。面非北向安知汉,望到东山只有虞。不尽
奇书探海藏,人间文字可烧无。
我们读了苍雪大师送钱谦益的这首诗,如果对历史有修养,了解钱谦益如何做二
臣?如何搜罗明末遗老阴私事迹的资料,要著《明史》来要挟遗老们的后裔,以及他
的藏书楼(绛云楼)起火的情形,才专心转而研究佛学的经过,那么,对于苍雪大师
这首用禅语警策的诗,便觉得他匠心独运,句句字字,语含玄机了。
以上的举例,我们是为了时间的限制,所以一说到唐代文学的诗境,是受到禅宗
影响而演变的动机,就赶快急转直下,便一路讲到宋、明以下,而且信口而说,只就
其大要的提到一些,这都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学从隋、唐以后,接受融会禅宗的禅境,
才有唐、宋以后的成就,是为引起研究禅宗与中国文学关系者的注意。至于唐,宋以
来佛教文学与中国文章辞境的关系,更多更大,也来不及多说了,青年同学们,须要
注意的,例如大家都读过苏东坡的"赤壁"前后赋等,他与禅宗与老、庄的思想,有极
其密切而明显的关系,所以才有这种千古绝调的文章意境。
(2)词曲:中国文学时代的特性,从唐诗的风格的形成与蜕变,到了晚唐、五代
之间,便有词的文学产生。在晚唐开始,历五代而宋、元、明、清之间,禅宗宗师
们,以词来说禅,而且词境与禅境都很好,也到处可见,只是被人忽略而已.我们现
在简单的举出历史被人所推崇公认的词人作品,以供参考,如辛稼轩的词:
《鹤鸽天(石门道中)》:山上飞泉万斛珠,悬崖千丈落(鼠生)鼯,已通樵经行
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闲略构,远浮屠,溪南修竹有茅芦,莫嫌杖屡频来往,此地
偏宜著老夫,
又《睡起即事》:水荇参差动绿波,一池蛇影照群蛙,因风野鹤饥犹舞,积雨山
桅病不花。名利处,战争多,门前蛮触日干戈,不知更有槐安国,梦觉南柯日未斜。
又《有感》:出处从来自不齐,后车方载太公归,谁知寂寞空山里,却有高人赋
采薇。黄菊嫩,晚香枝,一般同是采花时,蜂儿辛苦多官府,蝴蝶花间自在飞。
又《戊午拜退职奉祠之命》:老退何曾说著官,今朝放罪上恩宽,便支香火真祠
奉,更缀文书旧殿班。扶病脚,洗颓颜,快从老病僭衣冠,此身忘世深容易,使世相
忘却自难。
又《登一丘一壑偶成》:莫滞春光花下游,便须准备落花愁,百年雨打风吹却,
万事三平二满休。将扰扰,付悠悠,此生于世自无优、新愁次第相抛舍。要伴春归天
尽头。
《瑞鹧鸽(京日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声名少日畏人知,老去行藏与愿违,
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有寄当归。何人可觅安心法,有客来观杜德机,却笑使君那
得似,清江万顷白鸥飞。
又:胶胶扰扰几时休,一出山来不自由,秋水观中秋月夜,停云堂下菊花秋,随
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先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
元曲如刘秉忠的:
《干荷叶》: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
霜,寂寞在秋江上。
又:干荷叶,色无多,不耐风霜坐刂。贴秋波,倒枝柯,宫娃齐唱采莲歌,梦里
繁华过。
又如动西村的:
《小桃红(杂咏)》:市朝名利少相关,成败经未惯,莫道无人识真赝,这其
间,急流涌进谁能辨,一双俊眼,一条好汉,不见富春山。
古今荣辱转头空,都是相搬弄,我道虚名不中用,劝英雄,眼前祸患多种,秦宫
汉冢,乌江云梦,依旧起秋风。
杏花开后不曾睛,败尽游人兴,红雪飞来满芳径,问春莺,春莺无语风方定,小
蛮有情,夜凉人静,唱彻醉翁亭。
又如鲜于去矜的:
《寨儿令》:汉子陵,晋渊明,二人到今香汗青。钓叟谁称,农父谁名,去就一
般轻。五柳庄月郎风清,七里滩浪稳潮平,折腰时心已愧,伸脚处梦先惊,听,千万
古圣贤评。
清初有名的少年词人,也便是满清贵族才子的纳兰性德的词:
《浣纱溪》:败叶填溪水已冰,夕阳犹照短长亭,行来废寺失题名。驻马客临碑
上字,闻鸡人拂佛前灯,劳劳尘世几时醒。
又: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蚊蝶乍从帘影度,樱
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
又:抛却无端恨转长,慈云稽首返生香,妙莲花说试推详。但是有情皆满愿,更
从何处著思量,篆烟残烛并回肠。
(3)小说:讲到中国文学中的小说,它与唐代的戏剧与词曲,也是不可分离的连
体,而且它犹如中国的戏剧一样有趣,将近一两千年来,始终与佛、道两家的思想与
情感,没有脱离关系,所以便形成后世民间,对于戏剧的编导,流传着两句俗话说:"
戏不够,仙佛凑"的戏言了。现在,为了贴切本题来讲,我们姑且把中国小说写作的演
变,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便是由上古传说中的神话,到周、秦之际,诸子书中
的寓言与譬喻,以及汉、魏以后,道家神仙的传记等,如《穆天子传》、《汉武帝外
纪》、《西王母传》等等,大多是属于传统文化思想,参加道家情感,神仙幻想成分
的作品。第二阶段,是由唐人笔记小说与佛经变文开始,到了宋、元之间的戏曲,以
及明、清时代的说部与散记等等,大多是含有佛、道思想的感情,而且融化其中的,
往往是佛家思想的感情,多于道家。值得特别注意的,无论是小说与戏剧,它的终场
结尾,或为喜剧,或为悲剧,或是轻松散慢的滑稽剧,甚之,是现代所谓黄色的作
品,它必然循着一个作家固有的道德规律去布局与收煞,那便是佛家与道家思想综合
的观念、人生世事的因果报应的定律。旧式言情的小说与戏剧,我们用讽刺式的口吻
来说,大都是"小姐赠金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结局,然而,这也就是说明一个
人生,因果历然不爽的道理。唐人笔记小说中,因为它的时代思想,受到禅宗与佛学
的影响,固然已经开其先河,而真正汇成这种一仍不变的规律,嵌进每一部小说的内
容中去,当然是到了元、明之间,才集其汇流,成为不成文的小说写作的规范。
元、明之间,历史小说的创作者如罗贯中,他写作《三国演义》的开端,开宗明
义,便首先用一首《西江月》的词,作为他对历史因果循环的观念,与历史哲学的总
评语,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依哲学的立场而讲历史哲学的观点,罗贯中的这一首词,便是《金刚般若经》上
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为文学境界的最好
注释。也正如皓布棍禅师的《颂法身向上事》说:"昨夜雨滂亨,打倒葡萄棚。知事普
请,行者人力。撑的撑,柱的柱,撑撑柱柱到天明,依旧可怜生。"岂不是一鼻孔出气
的作品吗?因此而引起后人根据这种思想,造作一本小说中的小说一一《三国因》一
书,来说明三国时期的局面和事迹,便是楚、汉分争因果循环的报应律的结果,除了
罗贯中以外,施耐庵的名著《水浒传》,只从表面看来,好像仅是一部描写宋、明时
代社会的不平状态,官府骗上?下,欺压老百姓,而引起不平则鸣共同心理的反应与共
鸣,如果再加深入,仔细地研究,它在另一面,仍然没有离开善恶因果的中心思想,
隐约显现强梁者不得其好死的观念。后来又有人怕人误解,才有《荡寇志》一书的出
现,虽然用心良苦,而不免有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的遗憾。至于《西游记》、《封神
演义》等书,全般都是佛、道思想,更不在话下。此外,如历史小说的《东周列国
志》、《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等,无一不含容有佛学禅宗不昧因果的中心思
想。也正如天目礼禅师颂《楞严经》的"不汝还者,非汝是谁",云:"不汝还兮复是
谁,残红落满钓鱼矾,日斜风动无人扫,燕子衍将水际飞。"
由此发展到了清代,以笔记文学著名的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几乎全盘用狐
鬼神人之间的故事,衬托善恶果报的关系。尤其他《醒世姻缘》一书,更是佛家三世
因果观念的杰作,说明人生男女夫妇间的烦恼与痛苦,这种观念,后世已经普及民间
社会,所以杭州城隍庙门口,在清末民初还挂着一副韵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
无缘不合。儿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便是这个观念的引申。至于闻名世
界,以长篇言情小说,反应老式文化中贵族大家庭生活的《红楼梦》一书,也是现代
许多人,以一种无法加以解说的情感与心理,醉心于号称"红学"的一部名小说。它的
开端,便以一僧一道出场,各自歌唱一段警醒尘世的警语与禅机,然后又以仙凡之间
的一块顽石,与一株"小草剧怜唯独活,人间离恨不留行"的故事,说明许许多多、形
形色色、缠绵反侧的痴情恩怨,都记在一本似真如幻的太虚幻境的账簿上,隔着茫茫
苦海,放在彼岸的那边,极力衬托出梦幻空花,回头是岸的禅境。作者在开始的自白
中,便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以及"假作真时真
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警句,这岂不是《楞严经》上,"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以
及"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的最好说明吗?所以有人读《红楼梦》,是把它看成一部帮
助悟道的好书,有人读《红楼梦》,便会误入风月宝鉴,红粉迷人的那一面,其中得
失是非,好坏美丑的问题,都只在当事人的一念之间而已,吾师盐亭老人曾有一诗颂
云:"色穷穷尽尽穷穷,穷到源头穷亦空,寄语迷魂痴儿女,寥天有客正屠龙。"应是
最好的结语。
2.禅与文学的重要性
以上举出有关唐诗、宋词、元曲等的例子,有些并非完全以佛学或禅语混人辞章
的作品,但都从禅的意境中变化出来,如果只从表面看来,也许不太容易看出佛学禅
宗与中国文化演变的深切关系。事实上,我也只是随便提出这些清华淡雅,有关禅的
意境的作品,作为此时此世,劳劳尘境中,扰攘人生的一付清凉解渴剂而已。禅宗本
来是不立文字,更不用借重文学以鸣高,但禅宗与唐、宋以后的禅师们,与文学都结
有不解之缘,几乎有不可分离的趋势,在此提出两个附带的说明,便可了解禅与文学
关系的重要了。
(1)禅师与诗。孔子晚年删诗书、定礼乐,栽成缀集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思想的体
系,他为什么每每论诗,随时随处举出诗来,做为论断的证明?秦、汉以后的儒家,
为什么一变再变,提到五经,便以《诗经》作为《书》、《易》、《礼》、《春秋》
的前奏呢?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自古至今,完全以人文文化为中心,虽然
也有宗教思想的成分,但并非如西洋上古原始的文化一样,是完全渊源于神的宗教思
想而来。人文文化的基础,当然离不开人的思想与感情,身心内外的作用,宗教可以
安顿人的思想与感情,使它寄托在永久的遥途,与不可思议的境界里去,得到一个自
我安心的功效,纯粹以人文文化为本位,对于宗教思想的信仰,有时也只属情感的作
用而已。所以要安排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必须要有一种超越现实,而介乎情
感之间的文学艺术的意境,才能使人们情感与思想,升华到类同宗教的意境,可以超
脱现实环境,情绪和思想另有寄托,养成独立而不倚,可以安排自我的天地。在中华
民族的文化中,始终强调建立诗教价值的原因,这个特点与特性,确是耀古腾今了,
古人标榜"诗礼传家",与"诗书世泽",大多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关系,就是没有
深刻研究诗词境界的价值与妙用。过去中国读书的知识分子,对于文学上基本修养的
诗、词、歌、赋,以及必要深入博古通今的史学,与人生基本修养的哲学,乃至琴、
棋、书、画等艺术,都是不可分离的全科知识,所以在五六十年以前,差不多成为一
个文人,自然也多会作诗填词,只有程度好坏深浅的不同,并无一窍不通的情形。因
此过去中国的诗人,与学者、哲学家,或政治家、军事家,很难严格区分,并不像西
洋文化中的诗人,完全以诗为生,而不一定要涉及其他学识的关系。禅宗,不但不立
文字,而且以无相为相,无门为门,换言之,禅宗也是以无境界为境界,摆脱宗教形
式主义,而着重佛教修证的真正精神,升华人生的意境,而进入纯清绝点,空灵无相
而无不是相的境界。我们为了言说解释上的方便,只好以本无东西而强说东西的方
法,例举世间的学问,可以譬喻禅宗的境界的,便有绝妙诗词的意境,与上乘艺术作
品的境界,以及最高军事艺术的意境,差可与之比拟,所以自唐、宋以后,禅宗的宗
师们,随口吟哦唱道的诗、词、与文章,都是第一流有高深意境的文学作品,因此流
风所及,就自然而然,慢慢形成唐、宋、元、明、清文学的意境,与中国文学过去特
有的风格了。
(2)宗教与文学。它们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连理枝,任何宗教,它能普及民间社
会,形成永久独特的风格,影响历史每一时代,与社会各阶层的,全靠它的教义,构
成文学的最高价值,它从本有平民的俗文学中,升华到文学的最高境界,才能使宗教
的生命历史,永远延续下去。佛教教义,与禅宗的慧命,能够在中国文化中生根、发
芽、开花而壮大的原因,除了它教义本身,具有宗教、哲学、科学、艺术与学术思想
等,各方面都有丰富的内容,与高贵而平实的价值以外,它的最大关键,还是因为佛
教输入中国以后,形成独立特有的佛教文学,进而影响到中国文化全部所有中心的缘
故。例如西洋文化中的新旧约全书(俗称《圣经》),它在西方每一种不同文字的民
族与国度里,无论哪种译本,都是具有最高权威的文学价值,所以姑且不管教义的内
容如何,就以它本身的文学价值而言,亦可谓"文章意境足千秋"了。我也时常对许多
不同宗教信仰的朋友们说,要想千秋,便须多多注意你们的教义与文学。因为我认为
宗教信仰尽管不同,每一宗教教义的深浅是非,尽管有问题,但是真正够得上称为宗
教的基本立足点,都是劝人为善,都是想挽救世道人心的劫难,这个是几大宗教共同
具有的善事,用不着因为最后与最高宗教哲学的异同,而争执到势同冰炭。那是人文
文化过去的错误,与人类心理思想的弱点与耻屏,更不是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精
神,希望大家多多注意与珍重。
总之,关于禅宗与中国文学的因缘,实在有太多深切的关系,我在匆促之间,略
举一些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等的例子,还是不够深刻的,只是偶然兴之所至,
但凭记忆所及,姑且一提,希望诸位举一而反三,便可得到其中的三昧了。着讲现代
的旧文学,比较能够融会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用之于发抒情感的诗文学中,便要
算蠲戏斋的作品,足以代表这一代,深得禅宗文字般若的结晶了。
目 录
下一页
犀鸟文艺 Hornbill Literary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