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胜幽书处 那家伦 幽胜之境出文章。唯有佳秀助诗魂。这说的是读文作诗做学问,若能在一个风光清秀处, 当可出大著。 追撵明状元公、大学问家杨升庵的人生轨迹,他曾犯事受皇帝“廷杖”被谪边地云南,却 著述丰富,为中华文化留下丰厚贡献,这自有他聪慧才学根底与勤奋追求,然而,我发现 他一生几乎都文恳读耕在明山丽水之中。 杨升庵,名杨慎,字用修,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中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历任经 筵讲官、翰林学士。 苦经磨难的他 ,却三生有幸,与美丽湖泊结下奇缘。 新都濒县城西南有桂湖,以湖岸广植名桂而得名。杨升庵祖居于此,这里便是他年少时的 读书处。春芳季节,绿水浓荫;夏秋佳时,桂香荷荡;冬无荒芜,仍有竹雪伴翠。这里早 是新都胜地。 杨升庵自小读于桂下湖畔。他好学上进,奋志读书,不出户外,能以神童之目,于书不所 不览,且过目不忘,博学根底成就了他后来善考愿证、著述丰富的事业,史称明代第一, 大著多达百余种。清刊行《函海》时,《升庵集》多达81卷。 少时升庵即喜藏书。桂湖的双桂堂即为他储书读书之所。祖宅久已不存,后清初时乡亲于 桂湖建祠祀之,称“杨升庵殿”,他已属圣者了。 第二个与升庵生命结缘的湖,当为滇池了。滇池畔著名碧鸡山之麓高 村东南,有杨升 庵祠。祠与有名的普贤寺仅一墙之隔。这里原为乡绅毛玉的庭宅。毛玉在京任史部给事 中,与升庵友善,在一同“议大礼”中被打死。杨慎九死一生被谪滇后,毛玉之子邀他住 于宅中,后又为他建别墅,名“碧 精舍”。他晚年常居此处。他有诗咏抒对此舍的深 情:“高 亦吾庐,安宁亦吾宅,屏居三十年,宛如故乡陌”。 这处精舍,藏有升庵使用助行走遍滇云的方竹节杖及升庵画像等。舍内古柏二三株,腊梅 十余树,都成他人格写照,素为缅怀他的一个好去处:“滇池一片月,犹为前贤来”。 再一处与升庵结缘读书之湖是滇南小桂湖。它在建水古城东南,原名洗马塘。 杨慎流寓建水与友人叶瑞常散步此塘间,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余杨慎思乡犹浓,感兴道: “此山水双佳,颇与故居桂湖相仿”。从此这里便称:小桂湖。湖畔福东寺内存有相关匾 额及联对史文等。丽湖岸沿,常在远山近水处有人读书作诗。有人说建水出文才与此湖有 关云云。 又一处使升庵依恋为伴的美湖为洱海。其畔苍山圣应峰麓的感通寺写韵楼,便是为杨升庵 而得名的。升庵数十回往返大理,都有长留短住,他对苍山洱海一往情深,留下许多诗 文。 嘉靖庚寅(1530)二月,升庵与大理文人李元阳同宿感通寺,听僧众诵经时字音有讹,便 留住二十日,“操笔书转注之例约千余字,汇为一编”,成书《转注古音略》。二十日间 各族学者研习学问,吟诗唱和,留下“奇花龙女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的美谈。临 走,李元阳将他们所住小楼题为“写韵楼”。这座依苍山临洱海的楼阁成为感通寺一大美 境。后来著名爱国诗僧担当重修写韵楼,并在此修身养性。他作诗称颂杨慎“撑天柱地” 的人格气节。 杨升庵当还到散泊滇云的许多美丽湖荡龙潭清溪,在其间谈研学问。水养生习性,修身养 性悟彻世界,杨升庵成就了他“明代文豪惟第一”的辉煌事业。 书读胜幽处,仅此杨升庵。 (地址:中国云南大理下关人民南路140号 671000 电话:0872—2169358)

    犀鸟文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