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腾作品集 李瑞腾
 

释杨牧的<向远古>


李瑞腾台湾南投人。民国四十一年生。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教
于中国文化大学、实践家专、德明商专、淡江大学中文研究所。现任国立中央
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有《台湾文学风貌》、《文学关怀》、《文学的出
路》、《晚清文学思想论》、《文化理想的追寻》等。

  当杨牧变奏韩愈的<山石>而作续诗,张汉良在<现代诗的田园模式>(<
八十年代诗选序>,收入张著《现代诗论衡》)便认为‘这种古诗境界的追捕,
可称之为田园模式的复古抒情主义’,‘复古’容易引起误解,原因是容易叫人
往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去思索,而把杨牧的‘复古’也归入道学主义者的圈圈,实
际上杨牧追捕古诗境界在现代诗的诸多表现模式中是一种新型的诗艺构作,言其
复古,当就他所展现的精神面或意识形态而言,庶几不致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这应该是我们回归古典的时候了’(《八十年代诗选》页三五六,杨牧诗
观),因著这种醒觉,遂使杨牧的诗创作取向‘回头掌握三千年伟大传统的诗质
’(同上),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他不久前在联副发表的<向远古>无疑是这
种传统回归意识又一次的投射,足可作为他《瓶中稿》之后的诗作结集中的开篇
或压卷之作。以下笔者试图析释<向远古>,看看杨牧取‘向’的内心动状以及
他所‘向’的‘远古’究竟是何模样?全诗如下:

   是从来没有一个音符
   如此绰约,可是默默无声
   也许你本属于远古的韵律
   曾经翩翩飞在多争执的年代
   一朝厌倦了宫商嘈切,决心逸去
   隐入被遗忘的乐府──
   洁白绰约,你是昆山之玉
   直到李凭中国弹箜篌
   凤凰惊叫,乃悠悠醒来
   不行兮夷犹
   等候著
   而那已经是否破天惊的第九世纪了
   秋雨逗落在纷纷大朝代的末叶
   你像音符一样醒来,轻轻吟哦
   羞涩地温习著远古的韵律
   歌声浮在洗亮的树叶上
   飘飘闪烁的心事:历史
   是一页再生的新谱

   等候著,破碎的光影在现代
   聚合,我听到一首无滞无碍的歌
   走入我上邪无绝衰的乐府
   为我的压卷诗定音
   向远古

  ‘向远古’诗分三段,是标准的‘首、中、毛’三段结构式,贯彻首尾的是
与音乐有关的意象语:首段的‘音符’、‘声’、‘韵律’、‘宫商’、‘乐府
’、‘箜篌’,中段的‘音符’、‘韵律’、‘歌声’、‘新谱’,尾段的‘歌
’、‘上邪’、‘乐府’、‘音’,杨牧用音乐为中心结构线去串联诗作整体,
这是一个严谨的意象结构──意象语彼此互相呼应关连成一个格局,正可看出他
所‘向’是一个律动的世界。换句话说,他要寻找中国古典诗中律动的泉源,去
为他的‘压卷诗定音’。

  凭著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杨牧在其中发现一个‘本属于远古的韵律’
而且‘如此绰约,可是默默无声’的‘音符’(绰约:柔弱貌,好貌。《庄子·
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在诗
的落笔处,他便点出这‘音符’,做为诗意进行的推动力,暗示他‘向远古’的
所‘向’何方。

  在多少个‘多争执的年代’,这个如此‘绰约’的‘音符’翩翩而飞,然而
‘争执’竟使得‘宫商嘈切’,于是音符‘厌倦了’,它‘决心逸去/隐入被遗
忘的乐府’,在这里杨牧所说的是音乐与诗之间离合的文学史实,原来自汉武帝
立乐府,采辑各地方的歌谣以协律吕,上古之世诗与音乐结合的情况复现,然而
官方音乐旨在祭祀游宴,诗艺价值自然减低,诗中的‘被遗忘’想是指此而言。

  接著的‘你是昆山之玉’、‘李凭中国弹箜篌’、‘凤凰惊叫’等诗句是变
奏李贺<李凭弹箜篌引>诗而来,李贺的原诗是: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大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星。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逼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昌谷集》卷一)

杨牧翻变李贺诗句的典故运用,类似于论文中用来推理的引证。而这里正承音符
‘隐入’而来,再度表明‘音符’的质性,以‘昆山之玉’作暗喻(《淮南子》
:‘昆仑山中有曾城九重,上有珠树玉树。’又:‘昆仑之玉,炊炉炭,三日三
夜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然而‘隐入’如同眠去,‘直到李凭中国弹
箜篌/凤凰骜叫,乃悠悠醒来’。‘凤凰叫’是‘形容箜篌之声,但同时也是暗
喻它的感染力’(周诚真《李贺论》页二九),但此‘声’究竟如何?王琦说:
‘状其声之和缓’(《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一),姚文燮说:‘言其激越也’(
《昌谷集注》卷一),杨牧用‘惊’字修饰‘叫’,显然是赞同姚说。

  李凭弹箜篌具有如此大的魅力(王琦说:‘李凭,盖梨园弟子,工弹箜篌者
也’),杨牧把如同眠去的音符处理成被箜篌声震撼,‘悠悠醒来’,音符早被
杨牧拟人化而赋予生命了,初时我们觉得,音符‘醒来’是杨牧个人的‘想当然
耳’,但是经过考察深思,却绝非如此。杨牧近年来曾在乐府上下过工夫,他曾
用结构的比较方法做基础,去开发<公无渡河>的无限涵蕴,<公无渡河>便是
著名的<箜篌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崔豹的《古今注》说:

   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
 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甚妻随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
 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声甚凄惨,曲终,
 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告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
 不堕泪饮泣。

  我们要注意的是,白首狂夫之妻援箜篌而歌<公无渡河>,‘声甚凄怆’,
丽玉闻之而‘伤’,亦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在在都表示此
‘声’的感染力,杨牧也瞭解‘此诗既为白首狂夫的即兴创作,声甚凄怆,则声
之所控制者乃是此诗之神髓’(见杨牧文<公无渡河>,收入所著《传统的与现
代的》),而在这首‘向远古’中亦明引长吉诗,正是著重在声的感情感染,而
且此诗首尾两段又点出‘乐府’字眼,前后的精神是连贯的,职是我们可以断言
:杨牧所发现的‘音符’本属于远古,这个远古是指诗经口头创作时代,而‘音
符’厌倦了宫商嘈切隐入被遗忘的乐府,则是指古乐府中狂夫之妻所唱的<箜篌
引>,杨牧在<公无渡河>文中说:‘(公无渡河)复苏了伟大悠远的风雅传统
,可以作为所有乐府诗理想的代表。’,而且诗中‘洁白绰约,你是昆山之玉’
的‘白’、‘玉’也正好和‘白首狂夫’、‘丽玉’相吻合,这二重证据足可确
定‘乐府’所指。接著‘直到李凭中国弹箜篌’的‘直到’一语正是这种情况的
一个转接。

  只是,音符醒来之后,却‘不行兮夷犹/等候著’(‘不行兮夷犹’是《楚
辞·九歌》中的句子,原文是:‘君不行兮夷犹’,‘夷犹’是迟疑不决。)这
真耐人寻味了,‘音符’为什么在醒来之后不再翩翩而飞呢?它究竟是在等待什
么?想来杨牧大概是认为:纵使如李唐诗艺的光辉灿烂,都未曾真正把握住真正
的韵律流动──一种如<箜篌引>般的‘交替反响的结构’吧!

  到这里为止是首段。中段开始便是‘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转用,李贺的诗句
可以有两种解释:

  1.形容弹箜篌之声:初弹之时,如凝云满空,继之而秋雨骤作。

  2.暗喻音乐之感染力,使凝云忽开,秋雨骤下。

  二说可并存而不相冲突,杨牧取‘石破天惊’夸饰形容‘第九世纪’(唐德
宗贞元十七年到唐昭宗光化三年),原不必与原意尽同,但亦不无关系,它意指
彼时的中国已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时代了,尤其在音乐方面的演进令人赞叹(主要
是因胡乐的加入)。‘逗秋雨’转成‘秋雨逗落’,是‘石破天惊’的‘果’,
暗喻彼时惊人的音乐也是深具感染力,使得秋雨纷纷逗落,‘纷纷’语意双关,
一指秋雨纷纷,一指大朝代的末叶(即唐末)社会杂乱纷纷。

  当此之时,‘你像音符一样醒来,轻轻吟哦’,这里的第二人称‘你’显然
与上段的‘你’所指不一,初看之下它指涉不明,而就‘你像音符’这个明喻的
喻体(你)和喻依(音符)之间的关系看来,‘你’应该指著‘诗艺’本身。诗
本是被吟哦的对象,现在转而化成它本身在吟哦,韵律本是诗中主要元素之一,
现在诗却‘羞涩地温习著远古的韵律’,而且‘歌声浮在洗亮的树叶上’,‘歌
声’是‘吟哦’的产物,‘洗亮的树叶’和‘秋雨逗落’相呼应关联,这里是指
‘音符’醒觉之后,‘诗艺’也醒觉了,因为这样,远古的韵律得以再生,歌声
得以高扬,随著歌声的‘浮动’,心事遂也‘飘飘闪烁’,想的是什么呢?是自
身在史线上存在的问题,历史该‘是一页再生的新谱’,不断地复苏,不断地更
新,在诗中这虽是指诗艺的自我认知,但实际上是杨牧的‘诗的历史观’,和艾
略特的‘历史意识’和中国‘通变论’者如刘勰等人的说法若合符节。

  末尾一段落笔处是首段之末的重复,就全诗的动向而言是中段的延续,诗人
自我出现了,他在‘等候著’‘光影在现代’由‘破碎’而‘聚合’,这是他努
力追求的标的,同时为首段的‘不行兮夷犹’做了诠释。果然不负所望,有歌而
生,无碍无滞,‘走入我上邪无绝衰的乐府/为我的压卷诗定音/向远古’,诗
至此而止,以‘向远古’作结,表示杨牧对于‘上邪无绝衰的乐府’向往的信念

  汉鼓吹饶歌十八曲中有<上邪>曲: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
   雪,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卷十六)

《谭仪集解》(世界书局《古诗集释》本)引诸家之说曰:

   人臣之死不变之心,何凛凛也。(陈祚明)
   此男慰女之辞。(庄述祖)
   此忠臣被谗,自誓之词。(陈沆)

众说纷纭,杨牧取譬其诗,究取何意,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信的是,他所重在
<上邪>的音感之动人与乎其情之真,以致于他欲取之为他的‘厌卷诗定音’。

  总的说,<向远古>是杨牧的诗艺宣言,代表著他对于诗中韵律的认知,他
所要求的,不是嘈切的宫商,而是无声的律动,一种潜在的音乐。他应该如<诗
辨>一样,写一篇论文去表现这理念的完成,但他却抉择了用诗去体现,想来他
是认为诗的特殊功能在于‘感情传染’吧!

后记:诗的诠释原不必要求作者来认同,但此诗主知,如不能还原作者之‘知’
   ,那表示笔者的洞察力不够,作者当可现身说法,一清耳目。又本文撰写
   之前,张师梦机曾提供不少宝贵意见,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