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腾作品集 李瑞腾

马华诗坛七字辈
诗奖与诗选的考察

李瑞腾台湾南投人。民国四十一年生。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教于
中国文化大学、实践家专、德明商专、淡江大学中文研究所。现任国立中央大学
中文系副教授。著有《台湾文学风貌》、《文学关怀》、《文学的出路》、《晚
清文学思想论》、《文化理想的追寻》等。

一、前言

  ‘文学奖’和‘选集’已经成为马华文坛的竞技场,尤其是星洲日报的‘花
踪文学奖’、南洋商报的年度文学选集,更是重要的检验指标。一个新的文学生
态已然形成,通过评审、编选的结构性运作,上一代名家和新生代写手之间正在
进行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学对话,有角力,也有充满期待的传薪意味。

  当然,文学奖不只是‘花踪’,在地的‘全国大专学生文学奖’,地域的‘
大马旅台现代文学奖’都很重要;选集也不只是年选,文人雅集式的《旧齿轮NO
.6》、世代意义重大的《马华当代诗选》、《马华当代散文选》,甚至于文学奖
得奖作品集也可以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选集’。本文主要便是通过此二者来考
察马华文学新生代的出现状况,文类是新诗,新生代则特指新近浮出地表的七字
辈。

二、诗奖与诗选

  我们确实有必要好好了解文学奖的意义问题。在当代,它已经成了发现文学
新人,鼓励创作,甚至引导文风走向的一个文化机制,以此来看马华社会与新生
代有关的文学奖在新诗领域所产生的作用,我们应当会肯定它在形塑新典范上的
事实。

  首先我们来看已行之有年的全国大专文学奖,第七届(一九九三)诗歌组已
有七字辈倪可健(1970──)以<让那片绿回归大地>得参奖,张依苹(1971─
─)以<风的故事>得佳作;到了第八届(一九九四),七字辈是五位,廖国强
(1970──)以<沉沦>得参奖,佳作五名中有莫泽明(1972──)、游俊豪(
1970──)、戴玉彬(1970──)、黄荣新(1973──)的作品得奖。第九届我
手中尚未有资料,但可想见几乎都是七字辈了。他们之中,或连夺几届,或在他
组也有很好表现。(注 1)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游俊豪(笔名游以飘),一九九五年,他以<搭乘‘快乐
’号火车>勇夺第三届花踪的新诗首奖。事实上,到这时候游俊豪已写诗十年,
从中学时代就在许多文学竞赛中脱颖而出,直到‘花踪’颁奖典礼那一夜,‘我
彷彿感觉到自己的诗人身份就奠定了’(注 2)。

  从全国大专文学奖到花踪文学奖,对于一个年轻的写作人来说,感觉是有那
么大的不同,我想六字辈最年轻的吕育陶(1969──)在曾获第六、七、八届大
专文学奖诗歌首奖之后,在第二届花踪文学奖得新诗佳作奖,情况跟游俊豪可能
差不多。

  在台湾的全国学生文学奖及大马旅台现代文学奖也为华裔大马子弟跃登文学
舞台提供另一管道,尤其是前者,陈大为、钟怡雯夫妻是不必说的了,一九七○
年出生柔佛的黄暐胜以<五大可书>在一九九四年荣获该奖新诗第一名,一九九
七年在中山大学读中文系一年级的刘艺婉以<蛋的五种吃法>得大专新诗组优选
,令人刮目相看。至于后者,曾‘为马华文坛发掘和孕育了不少的优秀创作人才
’(注 3),第九届(一九九六)得新诗首奖的陈耀宗(作品),同时也
是散文首奖,极有发展潜力。得奖作品以专辑方式发表在大马重要刊物《蕉风》
上(四七四期,九六年九、十月),马华文坛没有理由不重视。最近第十届公布
得奖名单,新诗组首奖是刘艺婉,作品是<如何在厨房里研究语言学>,陈耀宗
在得佳作奖,作品是<青春无悔>。(注 4)

  得奖作品的发表,等于是让社会进一步加以公评,它很容易引起编选家的注
意,很可能因此而被收入一些重要选集之中,而且被凸显出来。当然,选集不可
能只收得奖作品,必须被沙简金,把好的、有意义的作品选进去。大体来说,许
多作品有赖好的选集留传下去。

  出版在一九九三年年底的《马华文学选集·诗歌集》(北京,现代出版社)
来不及收入七字辈的诗人作品,《南洋文艺1994诗年选,三十三万个理由》收入
一位黎紫书(1971──),作品<山盟海誓>;但到了次年的诗年选《镜子说》
,七字辈的除黎紫书(作品<南下的轨迹>)外,一口气多出了五位(另有两位
缺作者资料,不能确定),他们是黄暐胜(1970──,入选一首<遇>)、邱琲
钧(1971──,入选三首:<苔藓>、<疯子>、<琐思>)、许裕全(1972─
─,入选二首:<深情记事>、<轻舟已过>)、杨嘉仁(1977──,入选三首
:<星图>、<北斗>、<蝶遇>)及一位中学生陈志鸿(入选一首<母亲的影
像>)。

  黄、邱、许三人的作品同时被收入陈大为主编在台北出版的《马华当代诗选
(1990─1994)》中,选入的作品分别是七题十六首、十二首、四题十五首,此
外另有林惠洲(1970──,入选四首)、赵少杰(1976──,入选七首)。

  陈大为编的这本诗选以‘字辈’分卷,五字辈选了两位、六字辈选了八位,
七字辈选了五位,最年轻的赵少杰时仍在槟城大山脚就读日新独立中学,是诗人
陈强华(1960──)的学生。

  赵少杰值得期待,九五年诗年选中的杨嘉仁更年轻,那时才十九岁,在隆中
华独中就读,在诗人傅承得(1959──)策画的《那将握在手里的星空──隆中
华独中学生作品选一》(一九九三年八月,吉隆坡,千秋事业社)中,收有他的
一篇散文和四首新诗,傅承得对他的诗颇多称美,堪称是一位早熟的诗坛新秀。

三、诗人及诗风

  我们相信,这些今日看来耀眼的诗坛新人,以后很可能会有人离诗而去,应
该也会有人一直坚持下去,现在实在很难做个别的论断,但整体而言,在二十世
纪九十年代的所谓跨世纪之后,在马华诗坛新崛起这样一群诗人,其崛起的方式
以及展现的诗风如何?应该已是讨论的时候了。

  从诗之外形看,他们的作品全是分行自由体,由于有一些得奖作品,而一般
比赛都有长度的限度,所以这部分的作品都较长,选集中的作品则较短,但十行
以内的小诗还是较少。

  就诗之主题倾向来说,成长过程的体悟、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形象、生活的
感受、自然的思索、海棠之梦与他国之沉沦等等,都是这些年轻诗人的心之所系
,总归到梦与爱情、快乐与悲伤的存在议题。可以这么说,这些作品已经展现出
一种新的多元格局,在地的色彩极不明显,比较属于普遍性的文学主题。

  以下我将选择几位年轻朋友的作品略作介绍。

  (1)林惠洲

  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系的林惠洲,一九七○年出生于霹雳州班台镇,诗、散
文、小说在九○年代都有得奖记录,作品收入《马华当代诗选》。

  <三年>是新加坡第四届狮城扶轮文学奖的得奖之作,写父亲辞世三年来家
庭的变化,语多凄楚,亦有深深的自责;<樵夫轶事>是联章组诗,再分五记(
寻林记、出仕记、娶亲记、失酒记、断斧记),写的是一种理想生命情境的追寻
、迷失与幻灭;<今夜>有一种昂扬的生命斗志,‘我要冲飞这无数的大森林/
觅著一方带泪的曙色’,慧剑斩情丝,向自我做最彻底的挑战;<河>是父亲的
河,是移民南洋乡土的辛酸见证,此诗以数字区分五节,以河象徵生命漂泊的孤
苦。

  (2)黄暐胜

  黄暐胜毕业于台大历史系,比较起林惠洲的多方尝试,他钟情于诗,曾在台
湾的全国学生文学奖新诗奖中夺魁,也曾被高雄台湾新闻报西子湾副刊选为年度
最佳作家(一九九五年,新诗副奖)。作品入选《马华当代诗选》及《南洋文艺
一九九五年诗年选》。

  <地下歌手>是组诗,写城市地下通道一景,分三题:一,唱给墙壁听、二
,唱给铁罐听、三,唱给伊人听,以微讽显示‘地下’之悲哀;<实弹演习二则
>曾在中国大陆得奖,二则是<空弹>及<靶子>,虚拟实弹演习情境,进行反
,隐含反战思想:<遇>写双方在街道相遇的刹那,表达‘我’和‘你’曾有过
的亲密关系,以及长期分离之后‘我’的寂寞,再相遇后的‘孤伶’等,用情极
深;<五大奇书>在台湾得大奖,分写<三国演义>、<老残游记>、<西游记
>、<红楼梦>、<金瓶梅>,<误闯中国>分写<一、上朝紫禁城>、<二、
烟雨龙门石窟>、<三、对话秦俑>,<惶恐滩头>是长篇叙事诗,写宋末文天
祥,这些作品进出中国的历史和地理,主要是当代马华年轻诗人和中国古人的对
话,有质疑,也有讽谕。

  (3)游以飘

  本名游俊豪的游以飘,一九七○年出生于霹雳州怡保,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人
文系毕业,现就读于该校历史硕士班,诗、散文、小说都写,也都有得奖记录,
颇受注目,也曾和陈钟铭、杨锦扬、吕育陶等文友出版散文合集《十五星图》(
一九九四,吉隆坡),一九九五年在花踪文学奖新诗奖得魁。

  <图书馆>是一首七十行诗,分成五段,首段是馆外的大环境,有自然有人
文,二段是馆内两类读书人,一类没灵魂,一类有灵魂,归结到书与‘理想’,
三段吊思及复杂、混乱的社会,相对于我们所追逐的梦与理想,‘令我在图书馆
里打了一个寒噤’,引出一个象徵智慧圆融的老人,在四段中以对话指出‘必须
先懂得爱’,最后在尾段中,书幻化成千万只追赶时间与阳光的‘蝴蝶’。题旨
正如作者的得奖感言:‘愿有血有肉的人能善用书籍与知识,懂得去爱,像蝴蝶
一样,即翩翩飞舞在阳光中’(注 5)

  诗中曾提及‘理想号’船舰,游以飘后来则写了<乘搭‘快乐’号火车>,
‘尝试透过不同人的眼瞳,描绘各种快乐的身姿’(注 6)。诗分十节,总计181
行,第一节显然是契子,第二节火车启程出发,然后写小孩(三)、老人(四)、商
人(五),热恋的男女(六)、和尚(七)、爬上火车顶上的数人(八)、各种职业的人
(九),最后以火车经过各种地方作收。这是一首经过仔细规画的作品,企图心颇
大。从‘理想号’到‘快乐号’,年轻的诗人展现了大格局,但可能是由于人生
经验尚浅,思想曾面还没有挖得很深。

  (4)邱琲钧

  陈强华曾创办‘魔鬼俱乐部’,出版诗刊,邱琲钧是其成员。收在《马华当
代诗选》及《南洋文艺一九九五诗年选》的十七首诗,皆在二、三十行以内,甚
至有六、七行的,比较特别的是她有散文诗创作。

  如果说游以飘希望能够描绘各种快乐的身姿,是一个理想的快乐主义者,那
么邱琲钧在诗中的自称‘我是不快乐的生还者’(<爱情末日,我是不快乐的生
还者>),正显示曾有过快乐,也许是爱情,也许是来自于父亲之爱,但如今‘
快乐’已成‘碎片’(<因为轮回,所以我爱你>),‘悲哀’像是口头禅,‘
死亡’经常出现,她之‘不快乐’于焉可知。

   18.有一具自称快乐的尸体横卧在我家门口。扎著辫子,没有笑容。彷彿
     在说:请,请遗忘快乐。用当初遗忘悲伤的方式,遗忘。
   19.梦,带著我的快乐出走。快乐,带著我的思想出走。思想,带著我的
     灵魂出走。剩下的躯体很肯定:当死亡到来。快乐归来。(<二十二
     梦说>)

  邱琲钧的散文诗就像这样带著哲理,如另一首<继续离题>,本身就是一个
思维的过程。至于十行以内的小诗,像<考试前夕>、<半首诗>,皆语近情遥
,充满面对人生的无奈,九五年的一首咏物之作<苔藓>,将雕像与攀爬其上的
苔藓,虽异质却调和的关系呈现出来,意象精准,诗意饱满,是很多的诗。

  (5)黎紫书

  一九七一年出生于霹雳州,中学毕业,现任星州日报驻怡保记者,九五年获
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奖首奖(作品<把她写进小说里>),九六年获台湾联合报
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一名(作品<蛆魇>),最近辅荣获第一届云里风年度优秀
作家特优奖,是马华文坛两三年来最亮丽的一颗新星。相对于在小说领域的‘怪
诞’(注 7),她的诗有传统女性的温婉纤细,九四年诗年选中的<山盟海誓>
、九五年的<南下的轨迹>,爱情、亲情、乡情交织混融,语言清丽而有力,自
己的风格已经形成。(注 8)

  (6)许裕全

  和林惠洲来自同一个小镇,许裕全在台湾台南的成大企管系毕业,他一手写
散文,一手写诗,两种文类在台湾、新加坡都得过奖。

  《马华当代诗选》收录他的四首诗,有两首和成大的地缘有关,<欢迎你到
台南小北夜市>是组诗,分六题:第一题算是前言,像在致欢迎词,却已指出此
地的特性──粗糙繁华;第二题写‘拍卖衣服’,第三题写‘算命者说’,第四
题写‘脱衣舞娘’,第五题写‘统统新台币50元’,第六题写‘当领悟所有的繁
华只是一场虚幻……’。当然我们知道,诗人并不是否定‘繁华’,而是批判其
外在的‘粗糙’及内里的‘欲望’。<午夜十二时的大学路>时地都很清楚,写
的不只是一条街的夜景,而是热闹过后的混乱、污秽,‘被唾弃的口号与呐喊与
槟榔/与菸蒂拖鞋/横死街头与人认领’,被‘唾弃’而‘横死街头’的都是从
路人身上出来的,而这条路叫‘大学路’,诗人讽刺之旨不言可喻。
 
  另两首堪称论诗之诗,<关于诗人与诗>包括六题:档案、诗人、诗集、焚
诗、喝酒、写诗;<诗人与写诗>就分写二者。对于诗人形象之刻画,对于诗艺
特质之分析,对于写诗行为之描述,正面而深入,这同时也是诗人自我的认知与
定位。

  九五诗年选中的<深情记者>和<轻舟已过>,一直抒胸臆,是缠绵的情诗
;一变奏古典(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对于人间情事的一种
洒脱的‘不再恋栈’情怀。

  (7)赵少杰、杨嘉仁、陈志鸿

  《马华当代诗选》中最年轻的赵少杰是《魔鬼俱乐部》诗杂志创刊号《天使
之书》(1994年9月)的总编辑,那时他还是中学生,入选的七首诗,大略可分
成两组,一组不脱文艺青年的笔调,像<TO DEAR卫>、<父亲>,表现方式比
较直接;一组诗风前卫,有轻度晦涩,像<天空记>、<安静,之所以没有什么
>、<晦涩>、<罪恶流体>、语言与诗想皆超越他的年龄。另外有一首<母亲
>,以母亲角色为叙述者,对著襁褓中的孩子说话,诗语浅近,诗旨深刻,令人
感动。

  杨嘉仁和陈志鸿的作品除一九九五诗年选外,另见《记一片土地》(第一届
中学生海华文学新秀奖得奖作品特辑,一九九六),都有诗和散文,书名即杨嘉
仁散文篇名。

  杨嘉仁的<星图>、<北斗>皆天上地面相应,有时间感,现实性不强;陈
志鸿的<母亲的影像>,从结婚照开始写起,写其不悔,写其绵绵之爱,写其十
八年后在儿子眼中仍然‘一枝独秀’。诗语流畅,有一种律动,亦如诗中所说的
‘曲折如流’。

  (8)陈耀宗、刘艺婉

  陈耀宗辅毕业于政大英语系,今年秋天将就读于台湾师大英语研究所硕士班
,第九届大马旅台现代文学奖新诗组首奖之作,评审之一亚弦说:‘它写
一个年轻人的迷惘,现代生活的一种刺激及青春期自然地带来的一种烦恼。’全
诗二十一行,句子最长的二十五字,最短的也有十四字,读这种诗就好像听一个
大条不甩的年轻人,喃喃自语说些有的没有的,把许多不可能的东西都连结在一
块,相当后现代。另一首<青春无悔>的时间长度是四年,比较起只写一
年的四分之一当然复杂得多了。全诗四十二行,另加六个注释,句子最长的是五
十二字,整个诗思的推进都是跳跃式的,可以算是自动语言吧。

  比较起来,刘艺婉的诗不一定好懂,一九七七年生的她才到台湾一年,在校
内外的文学奖中皆能脱颖而出,充分显示她蓄积多年的诗之才学已到了非外露不
可的时候了。<蛋的五种吃法>很可能受到罗青<吃西瓜的六种方法>的启示,
但她别出心裁,以煮、蒸、炒、煎、卤五种烹调厨艺为譬喻来‘反讽人类的情感
与记忆’(注 9),全诗含前言计六十七行,由两组行为系统(厨艺、情爱)交
错叠合做有机的整合运用,至于新作<如何在厨房里研究语言学>,也是由两组
语码交互运作,厨房意象语和语言学术语,前者是一般经验,后者的特殊性使得
作品在解读上出现不小的困难。

四、结语

  从林惠洲到刘艺婉,马华七字辈的新世代写诗人通过‘诗奖’及‘诗选’的
运作出现诗坛。他们都还没有属于个人的诗集,如果诗坛也有所谓的权力结构,
他们都还没有掌握到权力,除了昙花一现的《魔鬼俱乐部》诗杂志,没有新世代
的诗人结盟,类似《十五星图》那种文友散文合集在诗方面也没有出现。因此,
比较起一般性的作品发表,诗奖得奖及诗选入选之重要也就不言而喻了。

  情况当然很快会改变,得奖后后也不一定会继续写下去,偶然被编入选集也
不能证明作品就一定很好,没得奖没入还也不一定会默默无闻,而且江山代有才
人出,在未来几年之间,更年轻的七字辈且将不断浮现,不过只要文学的社会机
制没有大变化,本文所提供的观察角度应该还是有效,而我在这样的时刻做了这
样的观察,想来应有马华诗史的断代意义吧。

附注:

 1:《第七届全国大专文学奖专辑》曾重刊首届筹委会主席祝家华<学术文化的
 回归与建设──创办‘第一届全国大专文学奖’的省思>,详论其理念,文
 中提到‘为马华文学带来新的冲激’的办奖目的,如果能够全面追踪得奖者
 往后的文学表现,当可对这个奖进行深入的检讨,今日马华社会及文学已迥
 异创办之时,客观条件应可促使此奖发挥更大的功能。
 2:见游以飘的得奖感言<闪亮的印记>,《花踪文汇3》尚未出版,资料感谢
 胡金伦隔海传真。
 3:李锦宗<留台人在台湾文坛的表现>,文刊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
 跨世纪》第四期,一九九六年四月。
 4:‘大马旅台现代文学奖’由马来西亚旅台同学会举办,创设于一九八三年,
 一九九一年办完第八届后停办,一九九五年恢复。第九届新诗组除首奖外,
 另有佳作三名:陈雪薇<零三一七流水帐>、孙松荣<记忆在黑暗中构筑废
 墟>、陈伟德<父亲的手>;第十届刚在五月间揭晓并颁奖,得奖者另有佳
 作二名:沈意祥<一首写不完的诗>、魏永晟<我搬家,搬家不是因为飘泊
 >,作品尚未发表,资料由陈大为提供。
 5:第八届全国大专文学奖专辑《圆一方心田》(一九九四年八月)页二五。
 6:同注2。
 7: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一九九六年卷《美丽新世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一
 九九六年十一月)页二四,郑树森评语。
 8:方路曾提供我一叠剪报影印,皆马华诗作品,其中有黎紫书<站在岁月的阡
 陌>、<青春挽词>(四首),皆委婉示意,明显的抒情风格。
 9:这一段话摘自台湾《明道文艺》二五六期(一九九七年七月)页一三四,编
 者对于刘艺婉及其得奖作品<蛋的五种吃法>的介绍,旁有评审评语。本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