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新作品集

    精神货币化

    李华新 这样的一个题目并不新鲜,在经济学中货币收入是最具备通用性的,货币收入 可以很方便的把实物转化为实物收入和服务收入,收入的货币化,把人们的收入的 支付和收入的增加表现为货币的持有量。而我在这里所想到的精神收入就是基于这 样的一种认识。 精神的货币化使我想起了现在对人们的评价或是肯定一定要用货币的形式表现 出来,人们现在已经不大注重精神的收入,或是有了精神收入的同时,也要使自己 的这部分精神的收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货币的精神因素在货币精神中,和我们所想像的有一定的距离。现在谁也不能 否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要好一些,也就是真正支撑自己的不是精神而是货币。 这一点在我采访一个企业家时,他谈到了这一点,他说,其实作一个企业的企 业家,他已经间接的得到了不少的好处,像他一年时间,由他个人消费的资金就达 10万多元,再说一些其它名目的奖金,他每年也有不少。而现在他们的这个企业 已经成为了一家股份公司,他自己在这个企业就有200万股,按照一股一元来计 算,他就有20万元这个基础数字了。如果是年底分红的话,他的收入也是比较客 观的。问题是他的这个企业家一经被认定,只要是他好好的干下去,他其实是不用 什么其它的敛财方式,也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收入水平。再说这个精神的收入,已 经不单纯的是他个人的行为所能得到的实惠。而且在这种收入中他是用不着自己来 为企业的经营状况担忧的,而现在好像不行了,因为,毕竟在工厂的股份里有他实 际支付的货币,他在向上级负责的同时,也必须为他自己投入的货币负责。而他的 企业精神似乎也就是可以衡量的了。 一个人有没有这种精神的收入,会对人的整个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人们在 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所能够做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被人承认的精神的东西。单位 现在分房子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在打分的标准中会有不少人为的因素来为一个标 准提供例证,或是为了要达到一种什么结果总是要量化这种必须制定的标准,而在 这个时候,就能感觉到精神收入的分量。 但是这种精神的收入一旦你想把它变现成货币,或是真得以货币来衡量,那就 真得坏了。就会连同你的道德感和道德的操守一同被你埋葬。记得那年是一个在我 们的这座城市风行了一阵子的小高潮是属于书画家的,在那次的聚会上一位省城艺 术学院的教授他的画还是有些特色的,而且我们对他的画也是比较感兴趣的,自然 在言语之间就有了那种想结识他的愿望,但是他很世俗,甚至有失一个艺术教授 的形像,还没有等我开口他把我档了回来,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顶多是求不到这副 画罢了。而让人生厌的是,他竟然说出这些画是拿了银子的,如果我想要的话,可 以到他家里去......余下的话没有说,我也知道他的意思。但是,他在我的心目中 的形像一下子就完全打破了,我们甚至对他的画也没有了兴致,只是感到了一种莫 名的悲哀。这事已经过去了七、八年这中间我没有向谁索取过画,也没有求过什么 字,而所有的也大都是别人的感情之作。这几年整个企业的经营有难度,工厂的下 岗工人不少,一些单位的头头即使有这样的雅兴也没有这种资金来支撑办这事。但 是,书画市场却一直没有散。一些有名气的书画大家自然就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去 赚外国人的钱。但大多数书画家自然还是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耕耘收获。只是听说 某某的价格在一路上涨,但是却较少听到某某的书画家水平已经如何如何,就连过 去我曾经扶植过的年轻画家,再次见到我也大不如以前热情。 人们即使是在从事精神产品的劳动和以前相比也搀杂了大量的功利色彩,精神 真得成为可以被金钱任意趋势的婢女,人们无论是从事何事都要毫不含糊地提出报 酬问题,至于奉献和自觉的去做某事,即使不谈什么报酬也是在奢望一种为未来的 升职或是某些事情好办再做铺路的工作。 货币化的精神让人对任何事情都有了一种可以衡量的标准和尺度,因为现在人 们已经不再拒绝那些无法进行量化计算的尴尬,也非常自然的把所有的付出都希望 有一种回报的近期行为,于是精神的人格化和精神的高尚的所在就变得模糊和困遁。 本来在人们所说的精神收入中,是有别于其它收入的一种收入,是一种为官者 的收入方式,比如你拥有公家的汽车,你可以再每次的酒席上都落座上席,你可以 使家里常年不断海货,你可以在自己都不用想的时候就拥有了下属的殷勤......你 就在这种无法看的见摸得找的满足中得到精神的收入。但是,当精神的东西一旦成 为货币化的度量之外,一切就是以物的需要和满足与得到为标准的了。货币化的精 神也就无法也不可能持久。 精神的东西一旦货币化了,精神其实就已经不复存在。 济南 李华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