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新作品集 ------------------------------------------------------------------

    小区听戏

    李华新 李华新 城里人对京剧的喜爱,是一种喜爱,也是一种民俗的东西,还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 的认可,不无认识。只是觉得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济南的消夏晚会能把这样的一种氛围 推向一种极致状态,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感触,同时也用自己 特有的方式,面对生活生发感叹。城里人要放松自己,于是就选择了在自己的家门口唱 唱京戏,而往往是在这样的时刻,人们似乎会忘记一切,沉浸其中。 在我居住的舜玉小区,在我的居住楼前,有一块小小的空闲地,因为这是在楼群与 楼群之间的,没有被开发出来。它相对的闭塞、相对的封闭,使它有了这样的幸运,能 够保留在我们的楼群前,因为,是四周都有楼群的关系,也因为人们都彼此熟知的缘 故,在这儿相聚的人们不是过去的那种聚在一起聊聊天的那种情形,而是人们彼此在用 共同的爱好,打发自己的业余时间,唱唱京戏,凭熟悉的琴声聚在一起。济南百姓在茶 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以前成为不成定规的规矩。在这儿有光着膀子的,但当有不少 的女戏迷来参加时,光膀子的也会斯文起来,这大概就是说得潜移默化的一个实例。人 们所唱的大多是人们所熟悉的,好象经常唱的多半是苏三起解、战洪州、空城计什么 的,好象前些年不大唱的样板戏现在也大大地流行起来,人们似乎对于几个样板戏的兴 致好象也高了起来,而一些年轻人似乎脑子里也没有什么样板戏的概念,只是觉得大人 们可以迷戏,他们也就可以明正言顺地去蹦迪。不时有人在唱一些过去听了不知多少遍 的这些唱段,人们对于这些样板戏,没有什么其它的想法,只是觉得这些戏熟,而不少 年轻的朋友不知道,在这些戏背后都是一些比戏还要精彩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而且谁也可以选择自己娱乐的方式和权利。有人见我,现 在所从事的是新闻工作,就说我离戏很远,实际上我对于京戏不比现在的一些干这个行 当的人生疏,小的时候,人家唱戏的没有道具,就把我抱到场上去,而当时的我却是在 襁褓里,并不知道这些。有一年,山东剧院来了一批名角要来唱戏,我排了整整一晚上 的队。当时人们对自己心中的偶像,其实并不乏追踪的兴致,而以后我真正看戏的经历 是那次和妻在北洋大戏院看的<<苏三起解>>,那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所看的唯一一场京 剧。有人说京剧还有一个和其它的剧种有所不同的原因,是它还必须要有一个心平气和 的心情来看才行,它要求人们在欣赏的时候要真正的全身心的放松,它不能浮躁,因为 过去人们常说的是听戏,而看戏的说法还压不过听戏的说法。 在拥挤的小区,尤其是在盛夏的晚上来,这样的消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国粹的发 扬,因为这样的发泄方式是文明,是需要倡导的。因为,在我们济南几乎所有的有人居 住的地方,年过六十的老人,都可以随意地哼上几口,而且都能有板有眼。可是,现在 要是论起时兴来,能有几人会把那些本来就语法不通的歌词弄明白呢? 文化需要积淀,性情的陶冶也需要一个过程,能够继续存在着,说明还有市场,说 明属于国粹的东西,还能承继下去。传统的东西,只要是好的,只要是能够启迪人的心 智和体现健康文化品质的,它的生存就一定会很顽强,这是根生的,是水洗不掉,也干 洗不掉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继续补充。 固守传统,就是固守文化,就是固守继续创造的勇气,而这一切不光是来自什么学 术的讨论会,国学大师的著作等身,也同样来自最普通和世俗化的民间。因为能够固 守,因为也同样需要振兴,所以屡屡不绝的琴弦鼓锣,咚呛咚呛的过门与程式,会让这 一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融合了其它的剧种而诞生的京戏,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 失,因为,它的艺术魅力永远不逊色于电子时代的光怪陆离。 在小区听戏,不是现在所说的重在参与,而是重在一种真心投入的情绪,这是对传 统的顶礼膜拜,也是抵御民族虚无主义最好的最现实的清醒剂。而这一些的发生和流 行,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与表白。 能够真心地听下去,就是真心投入到民族的文化中去,就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而来自民间的未经粉饰的文化普及和认可,则会成为城市永远存在的风景,鲜活并且动 人。 济南人民广播电台 李华新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