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一个特殊的符号
      黄兵 hbwh@xinhuanet.com 日头静静地搁在磨基山上。浩淼的长江、苍郁的丛林,抹着一层淡薄的玫瑰 红。 蓦地,从磨基山对岸丛林中的一幢门楼,走出一位气宇轩昂、风度高雅、眉 宇间带着些许倦意的长者,身后的门牌上赫然生行大字:宜昌市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 他叫符利民,系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笔名符 号。 这是本人最近拜访他时见到的一幕,时值下午6点,江边钟楼上的时钟“当 当”作响。 他的名字上了香港《大公报》 1938年,符利民出生在湖南攸县农村。“唯楚有才”的风水宝地孕育了他的 文学梦。 9岁时,他在县城一中上高小,新闻记者出身的语文老师借给他一本剪贴薄, 他立即被上面那些标着老师名字的“豆腐块”吸引住了。后来,老师告诉他 那些文章叫杂文。 16岁,他考进了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在这里,他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鲁迅等名家的杂文,他百看不厌,甚至能将一些精彩的章节横流倒 背。这些名家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力,让他惊叹不已。 后来,符利民毕业分配到宜昌,曾先后在宜昌二中、宜昌师专、市委宣传部 工作。其间,他以“符号”为笔名从事杂文创作,作品陆续见诸省内外报 刊。 1984年,符利民的一篇杂文被用作全国成人高考试题,他由此而一举成名。 同年,湖北省杂文学会将他吸收为会员。 第二年,他当选为宜昌市主管文教卫的副市长。从此,他在外面呕心沥血、 操持繁杂政务,回到家里,即进入“符号状态”,在他的书房里精心制作一 道道“精神食粮”…… 截止目前,他已在国内外60余家报刊发表杂文300余篇,其中40余篇,被分 别收入由25家出版社出版的31部文集,20余次获得省级以上杂文创作奖,出 版、参与主编共6部杂文集。 符利民的杂文频频问世,数十家报刊纷纷发表评论,称之为“可贵的政文兼 栖现象”;有人甚至因他与另两位杂文作家的创作实绩,戏言宜昌出了个 “三家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闻名世界的香港《大公报》,以大幅版面转载了由《杂 文界》原主编杜文远、《杂文报》副主编王长宗撰写的专访《符号的爱好与 追求》,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从政为文 相得益彰 他曾担任宜昌市副市长12年,任期内,各项指标均已实现,有的在省内乃至 全国都占举足轻重的位置。作为一名政绩卓著的政要官员,他是怎样将从政 和为文结合起来的呢? 符利民说:从政的人写文章,不利条件是忙,难得挤时间,有利条件是有取 之不尽的素材。成天处于矛盾的漩涡中,要接触大量的矛盾、处理大量的问 题。宜昌市一年光外宾就有6万多人,有机会同各种身份的人物打交道,从 他们那里可以获得大量信息…… 因此,他的许多杂文都来源于工作中的碰撞和顿悟,具有浓厚的“思辩色 彩”,绝无那种纸上谈兵、隔靴搔痒、故作高深、银枪蜡头式的感觉。 一些部门从局部出发,而缺少全局观点,他就借用干部中流行的一句笑话做 题目,写成了《话说“屁股指挥脑袋”》,让人于忍俊不禁之中思考一个严 肃问题。 符利民虽官居显位,却始终保持着公仆的清醒与惶恐,保持着“一颗善良、 自信、奋发、火烫的心”,他常将政风之腐、积习之弊、宿见之谬、时论之 偏、成规之旧,尽收笔下。 他状写会议之多:“宾馆直可更名为‘会馆’,新闻且称之曰‘会闻’,干 部皆为‘会员’,有多长工龄即有多长‘会龄’,领导即是‘会长’,省会 其实可解为‘省里开会’的地方,都会即‘都来开会之去处”。 他揭露官场之丑:“一些领导干部常把文件看错、把钱装错、把床上错”; “一把剪子老别在腰里,一张嘴巴老搁在宾馆,一幅脸面老放在电视台”…… 真可谡寓城于谐、鲜味绕舌、妙趣横生、一针见血。 从政。为他的杂文创作提供了殷实的生活基础,使他高屋建瓯,上下贯通, 视野开阔,多角度、多侧面地立体思维;为文,则成为他从政时保持思想敏 锐、精神奋勉的“砺石”,助他磨砺思想,摒弃套话,去掉官气,为政清 廉。 “给我一个舞台,献你一台好戏” 关于杂文创作,他努力的目标是:更深邃一点,更含蓄一点更形象一点。 创作时,他不急不躁,对于一些篇什,常作三五个月、甚至一年数载的思 考,以作深层次地挖掘,因而,他的大部分文章都经得起时间与实践的检 验,不致成为“过眼云烟”。 几年前发表的《围墙里的共和国》,其中提出的问题,正是时下改革的重要 内容;《“不如狗窝”质疑》、《“是药毒三分”》、《“摸石头过河”两 面观》、《赝品论》都是对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鼓与呼…… 符利民认为:杂文切忌摆出一幅教训人的架式,应该力求平易、含蓄。为 此,他将文章写出来后,总是先请他的爱人做第一读者。他的爱人系中文系 古典文学副教授,她对一些杂文中的“教师爷味”极为反感,十分推崇梁实 秋《雅舍小品》的写作风格。 他写《黠鼠记》,通篇谈的都是鼠,可又句句让读者联想到人;三峡工程要 上马,他激动难眠,连夜写出《禹入我梦》,全文只提到一句“全国人大就 三峡工种作出了决议”;关于领导斑子的组合问题,他认为必须考虑班子的 整体结构和政绩,不能孤立地去看某个成员的长处和短处,于是他写《“西 天取经”班子试评》,说取经的几个人都有缺点、优点,优势互补,硬是把 经取回来…… 在杂文的表现手法上,符利民讲究文彩的斑斓和奔放,因而他格外重视中外 文史知识的积累。 平时,他出入于“文山会海”,却心系“文山书海”。没法细读就济览,不 能浏览就挑看,没空挑看就读序、跋、目录、先“挂号”,日后再“登 门”。每读名著华章、高论锦段,即大喜若狂,诸之诵之、划之录之、默之 韵之…… 他为了形象地破开“快马常苦瘦”的题意,引用杜甫笔下的“铁棱瘦骨成” 的大宛名马,李贺笔下的“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的神马,马致远笔下 的“古道西风”中的瘦马,藏克家笔下的“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的老马, 以及俄罗斯民歌《三套车》中的“可怜的老马”,真是八面来风,四面生 彩。 符利民喜欢引用一则洋谚:“给我一个舞台,献你一台好戏!”如果这句换 成“给你一支笔,写出连篇好文”转赠于他,则是无数知他、爱他的读者们 的期待。不过,这支笔并非神授,须他在一如既往的苦苦追求中获得。 有容乃大 成人之美 符利民的人生格言是:有容乃大,成人之美。他的为文、为人无不闪耀着这 一思想的光芒。他热心杂文事业,亲手创办宜昌市杂文学会,并出任会长。 会员中有高级编辑、教授、党政工作者、机关干部、企业家等数十人。学会 每年都坚持开展活动,作品专题讨论会、杂文讲座、征文评选,形式不拘, 还先后与四川省杂文学会、《四川文学》、湖北省杂文学会、《杂文报》、 《杂文界》、《当代杂文》、三峡晚报》等联合举办了两届“三峡风”杂文 笔会。著名杂文家牧惠、苏天生、何同心、邵建华、张宿宗、 鄢烈山、朱 铁志、宋清江等10余人均到会祝贺,并连续七届面向全国开展“三峡风”征 文,毛志成、司徒伟智、朱铁志、闽良臣、许家祥等纷纷撰稿,且屡屡获 奖。 宜昌市杂文学会以开放的姿态,敞开的胸怀,包容九州,面向全国。造就了 本土杂文作者迅速成长的气温和土壤,形成了一支笔力正健的杂文写作队 伍,每年以一两百篇的数量见诸国内外各类报刊。 符利民更是华章迭出,赢得了文学界的一片喝彩,同时,社会上也刮起了一 股强劲的“符号旋风”——湖北财经专科学校的一位读者,读了他写的《人 生三题》的一文后,来信说:你的文章既有哲理性,又有实用性,能使人产 生奋发向上的作用。 钟祥市国税局的一位读者读了他的文章后,来信倾诉:因没有什么背景,在 入党问题上两次被别人挤下,正当我准备“破罐子破摔”时,你的杂文闯入 了我的生活,让我重新振奋,我即将熄灭的精神之火又得到了新燃料。 一位地址不详、署名“孟姜女”的读者来信称:有一事相求,请你借我的素 材写一篇杂文,吓一吓村里的这帮“吸血鬼”…… 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甘肃等10多个省的一大批读者来信求购他的著 作,并请他签名,他都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符利民虽为“五品”高干,三峡文坛的“业主”,却有数不清的民友、文 友。 一些年轻人慕名到他家拜访,他从不接受别人的礼品,总是给予慈父般的关 怀和教诲,让他们受益而归。 现在猴王集团就职的杜江,是宜昌画坛的一位新秀,在他身处困境时,素昧 平生的符利民爱才若渴,为他农转非、招工进厂,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帮助…… 结束采访时,已是灯火阑珊。磨基山、长江、以及江边上的丛林在夜色中若 隐若现,而符利民,这位以杂文闻名的“五品官”,其可亲可敬的形象却在 我的脑海挥之不去、驱之不散。 作者:黄兵 邮编:430077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354号新华社湖北经济报社 电话:027— 86776317 013006162754
      犀鸟文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