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作品集
冰心传 (第一章)
(三)书
好书永远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冰心:《三寄小读者·通讯四》
书,是冰心童年的亲密朋友。
冰心自小是个聪颖异常的女孩子,四岁的时候,就跟着母亲认字片。但是,单个的
字片,满足不了冰心的求知欲,她更感兴趣的,是那些有人物、有情节、悲欢离合的故
事。于是,在刮风下雨的天气,她不到海边去的时候,就纠缠住母亲或奶娘,请她们讲
《老虎姨》,讲《蛇郎》,讲《牛郎织女》,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故事。
1906年,她的大弟弟谢为涵出世了。她的母亲没有时间再担任她的启蒙教师,就把
这个职务让给了冰心的舅舅杨子敬先生。
杨子敬先生是冰心父亲的文书,同盟会员,全家和谢葆璋家居住在一起。他的思想
很开明,他知道小冰心爱听故事,就答应她,每天晚饭之后,都给她讲。她从舅舅的嘴
里,第一次听到了美国女作家斯陀夫人的小说《黑奴吁天录》,美国南部黑奴们的悲惨
命运和他们勇敢抗争的故事,使小冰心激动不已,她“总是紧握着眼泪湿透的手绢,在
枕上翻来复去,久久不能入寐。”①也是从舅舅的嘴里,她第一次听到了《三国志》的
故事。这个小女孩,竟然觉得刀光剑影的三国故事,比儿女情长的牛郎织女痛快得多。
她听得入了迷,晚上不肯睡觉。每天上床,都要奶娘劝着哄着,还是不愿意脱鞋解衣。
为了讨得舅舅的欢心,她对白天的功课,做得加倍地勤奋了。可是舅舅是有工作的
人,公务一忙,晚上就顾不上给外甥女儿讲故事。每逢这种时候,小冰心就急得象热锅
上的蚂蚁一样。有时舅舅竟然一连间断了五六个晚上不给冰心讲故事,这个文静的小姑
娘,急得天天晚上在舅舅的书桌旁边徘徊。然而这个狠心的舅舅,竟固执地埋头于自己
的公务之中,不接受外甥女儿的暗示。小冰心急于要知道故事的发展,没办法,只得自
己拿起《三国志》来,边猜边看。有的字她实在不认识,但是因为反复出现,字义居然
被她猜着了。她就这样又猜又看,又看又猜,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地读下去,越读越有
兴趣,居然把偌大的一本《三国志》,一口气看完了。 ①冰心:《悼杜波依斯博士》
这一年,小冰心只有七岁。
从此开了头,她看完了《三国志》,又拿起《水浒传》,看完了《水浒传》,又拿
起《聊斋志异》,就这样,一本接一本地看下去了。
她看书看得着了迷,手不释卷,头也不梳,脸也不洗,海边也不去了,有时一边看
书,一边自己喜笑,自己流泪。这种样子,母亲在旁边看了,十分忧虑。为了让女儿散
散心,转移转移注意力,就竭力地劝小冰心出去玩玩,她却不听。有一次母亲实在急了,
把她正看着的《聊斋志异》(卷一)夺了过去,撕成两段,她也不哭,也不叫,只是趑
趄地走过去,把撕成两段的书拿起来,接着看。她的这种痴迷的傻样儿,反把母亲逗笑
了。
她就这样地读着。到了十一岁,她已经看完了全部的“说部丛书”,以及《西游记》、
《水浒传》、《天雨花》、《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东周列国志》
等等。
在她读过的众多的中国古典小说里,她觉得无味的是《红楼梦》,而令她最不喜欢
的是《封神演义》。她的这种童年的艺术直觉是非常有趣的。《封神演义》尽管也揭露
了暴虐无道的商纣王,然而全书宣扬的是一种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人物也大都写得
千篇一律,没有什么性格。不喜欢这部作品,说明这位聪颖的小姑娘长着一颗健康的头
脑,头脑里装着自然和纯洁的艺术趣味。至于读了《红楼梦》而觉得毫无味道,这肯定
是因为她的年岁太幼小了,她还无法领略什么叫做男女之间的爱情,况且她生活在一个
幸福和谐的小家庭里,根本无法理解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包含的那些勾心斗角和宗派纠纷。
在“五四”以后,不少小说家都在创作爱情题材的作品,显出了自己与封建主义秩序决
裂的态度,庐隐的《海滨故人》和淦女士的《隔绝》,就是因此而赢得了青年读者的倾
心的。然而,冰心却几乎没有写到过爱情,这是下面还要说到的。
中国古典小说虽然把冰心领入了文学宝库的大门,但却无法完全满足这个小姑娘求
知的渴望。她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到兴趣,除去旧小说之外,她还开始贪婪地阅读外国
小说、报纸,甚至是关于革命的禁书。
外国小说是父亲的朋友们送给她的。父亲每次带着小冰心到军舰上去玩,他们都把
小姑娘抱到圆桌上,把她围在当中,让她讲《三国演义》的故事。这些威武的军官们,
觉得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会讲“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等等,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每当
小冰心讲完了,他们就把自己手里的外国小说,送给她作礼物。这些小说曾是他们海上
生活的伴侣,而冰心正是从这些水兵们的馈赠里,接触了外国文学,第一次从林纾翻译
的半文半白的文字里,了解到了我国疆土以外的人生故事,象《孝女耐儿传》、《滑稽
外史》、《块肉余生述》等。狄更斯的这些小说,经过林纾古奥的文笔表达出来以后,
外国小说的那种充满了生活气息的韵味,就大大地被削弱了。因此,这些作品并未给冰
心留下很深的印象。
冰心的小舅舅杨子玉,当时正在唐山路矿学堂求学,每到暑假,就来烟台,与谢、
杨两家团聚。他是甥侄辈们最欢迎的人,因为他最会讲故事。——什么林则徐烧鸦片烟,
什么洪承畴卖国,都讲得有声有色,慷慨淋漓。
他还带着一些禁书,都是同盟会的宣传革命道理的小册子,如《天讨》等刊物。
《天讨》是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的临时增刊,上面登载了许多激烈的反对清朝政府
的言论,象章太炎的《讨满洲檄》和吴樾的《暗杀时代》等,尽管带上了一些偏激的种
族情绪,却充分地揭露了清王朝的专制与腐败,洋溢着一种正气浩然的革命气氛,具有
极大的煽动力量。看这类书籍,如果被官府发现,轻则逮捕入狱,重者被杀头,因此是
十分危险的。倾心于革命的成人们,也只能彼此偷偷地传看,是绝对不让小孩子们知道
的。但是,越是瞧着这些小孩子,越是不许他们看,他们反而越想看。于是,表哥们就
怂恿着小冰心,偷偷地拿来,然后急急忙忙地看,看完之后,再偷偷地送回原处去。
这类书有时也由杨子敬、杨子玉兄弟与朋友们偷偷地互相寄阅,总是经过了伪装,
装在肉松或是茶叶罐里,寄来寄去的。冰心在四十年代,曾经这样地追述过这段往事:
三十年前,我的几个舅舅,都是同盟会的会员,平常传递消息,收发信件,都由母亲出
名经手。我还记得在我八岁的时候,一个大雪夜里,帮着母亲把几十本《天讨》,一卷
一卷的装在肉松筒里,又用红纸条将筒口封了起来,寄了出去。不久收到各地的来信说:
“肉松收到了,到底是家制的,美味无穷。”我说:“那些不是书吗?……”母亲轻轻
的捏了我一把,俯在我的耳朵上说:“你不要说出去。”①
小冰心就是这样漫无目的地,但却是兴趣盎然地在书的海洋里游泳,书海启迪了这
个小女孩子的智慧,而大自然的海洋又使这个小女孩子学会了编织自己的幻想。于是,
住在海边,又读了许多书的小冰心,开始用她那只稚嫩的小手拿起笔来,写起了小说。
这是这位后来成为中外知名女作家的第一次创作尝试。而说来真是有趣,这位后来
写爱,写海,写童心,笔端充满了柔情的女作家,在童年时写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却叫
做《落草山英雄传》。据她自己后来回忆说,那是一部“介乎《三国志》、《水浒传》
中间的一种东西”。②因为词汇不够,老是重复“金鼓齐鸣,刀枪并举”之类的字眼,
重复了十几次,实在没劲儿,便停笔不写了。然而又不甘心,她的第二部小说是文言的,
换用了《聊斋志异》的体裁,取名叫做《梦草斋志异》,又是重复“某显者,多行不道”
之类的字眼,重复了十几次,也是实在没劲儿,便也停笔不写了。 ①冰心:《我的母亲》
②《冰心全集·自序》
除了书籍之外,戏剧也曾以巨大的魅力吸引过她:“有一次,父亲的一位朋友请我
们到烟台市去看戏,从一个久住山沟的孩子看来,上市是一件多么大的事啊!这次看戏,
给我的印象极深。我还记得这座戏园叫做‘群仙茶园’,那天正好是演全本《三国志》,
从《群英会》、《草船借箭》起,到《华容道》止,正是《三国演义》中最精采最热闹
的一段!看到我所熟悉所喜爱的人物,一个个冠带俨然地走上台来,我真是喜欢极了。
我整整地伏在栏杆上站了几个钟头,父亲从后面拍我肩头和我说话,我也顾不得回答。”
①在她成年以后所写的小说《六一姐》里,冰心又曾绘形绘色地描写过一年一度的烟台
社戏的景象。
在冰心十岁的时候,从南方来了一位表舅王夅逢先生,接替了杨子敬先生的职务,
成为小冰心的第二任启蒙教师。王夅逢先生是一位很有见识的教师,他对小冰心最重要
的规劝是:“读书当精而不滥。”②这样,在王先生的指导下,小冰心开始学习《国文
教科书》,以及《论语》、《左传》、《唐诗》、《班昭女诫》、《饮冰室自由书》等
等。又在王先生的循循善诱之下,开始爱上了诗。她读诗,并开始学习着写诗。 ①冰心:《京戏和演京戏的孩子》
②《冰心全集·自序》
1911年,烟台海军学校发生了汉族学生与少数满族学生(都是北京的贵胄子弟)之
间的风潮,北京派来了一个名叫郑汝成的调查员查办此事。郑是谢葆璋的老同学,他背
地里告诉谢,近几年来一直有人到北京密告谢葆璋是乱党,劝他立即辞职,免得落个撤
职查办的下场。谢葆璋同意了,他的几位同事也一起递上了辞呈。这样,在1911年的秋
天,谢葆璋便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他所创办的海军学校,带领全家,辞别了烟台的大海,
南下回故乡福州去了!
在返回福州的途中,全家在上海虹口住了一个多月,这时候,爆发了震撼人心的辛
亥革命。为了慰劳起义的军队,群众纷纷捐款,十一岁的小冰心,也献出了自己积攒的
十块压岁钱,送到上海《申报》,报社发给她一张收条,上面写着“幼女谢婉莹君”等
字样。小冰心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纸条珍藏了起来,准备留作永久的纪念。
在上海住了一个多月之后,冰心又跟随父母继续南下,从水路回到了故乡福建。这
是冰心懂事以后,第一次返回自己的诞生之地。
当她从看惯了的山东的渤海,走进了福建的闽江的时候,她的最突出的印象,就是:
“江水实在比海水安静温柔得多!”①后来,在她长大成人之后,她曾经写下过如此的
一首短诗,来描述闽江给她的印象:
清晓的江头,
白雾濛濛;
是江南天气,
雨儿来了——
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
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
这是我父母之乡!② ①②冰心:《还乡杂记》
等他们回到故乡福州的时候,冰心的祖父谢子修老先生,已带领着这个大家庭,迁
居到了“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①的“南后街八十六号”④。这是一所大
宅院。它“具有很典型的福州民宅特点,除中轴建筑外,左右两旁还有许多自成院落的
房屋,每个院落都有水井;北院之西还横亘着一列坐西朝东的双层楼房,楼房之西为花
园。”②这所房子本是《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的家,林觉民于1911年4月被清廷杀害后,
林氏家族为逃避株连,很快地从这里秘密搬走,将这所宅院卖给了谢子修老先生。
谢子修“是个教书匠,在城内的道南祠授徒为业。”③他是谢家第一个读书识字的
人,他的父亲本是长乐县横岭乡的一个贫农,因为天灾,逃到了福州城里学做裁缝。又
因为不认识字,一次被人家赖了账,竟然春节前还无米下锅,谢子修的母亲为此急得自
缢,幸亏谢子修的父亲发现得早,连忙把她解救下来,两人抱头痛哭之后立下决心,如
果将来生个儿子,拚死拚活,也要让他读书识字。于是,谢子修成了一个教书先生。而
他在福州的大书房,就成了小冰心回到故乡之后的乐园,她总是钻进去翻书看。她的祖
父很爱她,在一个清静的冬夜,这位老人抚摸着小孙女的头发说:“你是我们谢家第一
个正式上学读书的女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地读啊。”③ ①④冰心:《我的故乡》
②曾毅、王铁山:《灵气独钟的福州南后街八十六号——记林觉民、谢冰心故居》
③③冰心:《我的故乡》
回到故乡之后的小冰心,除去继续贪婪地读书以外,还有一个不小的变化,那就是:
一向喜欢男装的小姑娘,第一次和堂姐妹们接触,也换上了小女孩的服饰。在女孩儿群
里,小冰心也学会了女儿态,正如她以后叙述的:“五色的丝线,是能做成好看的活计
的;香的美丽的花,是要插在头上的;镜子是妆束完时要照一照的;在众人中间坐着,
是要说些很细腻很温柔的话的;眼泪是时常要落下来的。女孩子是总有点脾气,带点娇
贵的样子的。”①“这调脂弄粉,添香焚麝的生活,也曾使我惊异沉迷。”② ①冰心:《梦》
②《冰心全集·自序》
1911年的秋天,十一岁的冰心考取了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第一次过上了正规的
学校生活。
这所学校位于福州城内的花巷,原是一所旧家宅第,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有
一口很大的池塘,池塘上有一道石桥,桥的两旁还有两处亭馆。冰心所在的教室旁边还
有一个小池子,池子旁边种着芭蕉。环境是很幽雅的。
然而,过惯了甜蜜、温暖的家庭生活的小冰心,开始步入学校生活的几天,很不习
惯,曾经悄悄地流过不少眼泪。但是,赞成女孩子上学的长辈们要有话说,出来劝她辍
学,她就沉默地忍受着。
逐渐地习惯了,并且交上了许多要好的小女朋友。其中,就有后来成了她的良友之
一的王世瑛。
她在这所学校里,“只读了三个学期,中华民国成立后,海军部长黄钟瑛”①打电
报,召她父亲去北京,这样,她又跟随着父母,告别了故乡福州,北上了。 ①冰心:《我的故乡》
温暖的家庭,辽阔无边的大海,富有精神营养的书籍,一起熏陶了童年冰心的性格。
待她步入中年之后,在四川重庆的歌乐山上,曾经这样总结过她自身性格的特点:“第
一是我对于人生态度的严肃,我喜欢整齐,纪律,清洁的生活,我怕看怕听放诞、散漫、
松懈的一切。”“第二是我喜欢空阔高远的环境,我不怕寂寞,不怕静独,我愿意常将
自己消失在空旷辽阔之中。因此一到了野外,就如同回到了故乡,我不喜欢城居,怕应
酬,我没有城市的嗜好。”“第三是我不喜欢穿鲜艳颜色的衣服,我喜欢的是黑色,蓝
色,灰色,白色。有时母亲也勉强我穿过一两次稍为鲜艳的衣服,我总觉得很忸怩,很
不自然,穿上立刻就要脱去。”“第四是我喜欢爽快,坦白,自然的交往。我很难勉强
我自己做些不愿意做的事,见些不愿意见的人,吃些不愿意吃的饭,母亲常说这是‘任
性’之一种,不能成为‘伟大’的人格。”“第五是我一生对于军人普遍的尊敬,军人
在我心中是高尚,勇敢,纪律的结晶。关于军队的一切,我也都感到兴趣。”“说到童
年,我常常感谢我的好父母,他们养成我一种恬淡,‘返乎自然’的习惯,他们给我一
个快乐清洁的环境。因此,在任何环境里都能自足,知足。我尊敬生命,宝爱生命,我
对于人类没有怨恨,我觉得许多缺憾是可以改进的,只要人们有决心,肯努力。”① ①冰心:《我的童年》,写于1942年3月27日。
------------------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书香门第
冰心传->>>
下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