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saved from http://www.goldnets.com/other/pinglun/zgwxs/024.htm
第六节 宋玉等其他楚辞作家

    一般说来,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极少是单独出现在世间的。同样,我们也不应把创造
楚辞的功绩,完全归于屈原一人。不仅楚国民间文学的基础非常重要,而且,部分归于
屈原名下的诗篇究竟是否屈原所作,毕竟还是有争论的。只不过对屈原同时代人的情况,
已经无从探知。屈原以后的楚辞作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的结尾处提到: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皆祖屈原之从容辞
令,而终莫敢直谏。”①这一段话很简略,我们只能据此知道宋玉等三人时代在屈原之
后,都曾担任某种官职(否则无所谓“谏”),都在文学方面学习屈原,但都不具有屈
原那种大胆批评政治的勇气。    
  ①“好辞而以赋见称”一句中,“辞”指广义的有文采的文章,“赋”是汉人对楚
辞的通用名称。不少人据此句提出:司马迁已有区分楚辞与“赋”的意思,是错解的。
《史记·屈原列传》在这以后明明说:屈原“作《怀沙》之赋”。且假令此处有区别之
意,司马迁又何以知道“以赋见称”的宋玉等人所爱好的却不是“赋”而是“辞”?逻
辑上无法说通。
    三人中,唐勒无作品存世①;关于景差,王逸《楚辞章句》在《大招》一篇下先标
为屈原作,又说“或言景差”。作者既无法肯定,《大招》又非出色之作,可存而不论。
提及他们,只是说明除屈原外,楚国确有一群楚辞作家。但可以具体评述的,只是宋玉
一人。
    宋玉的生平情况,其他晚出的书籍也有记载,但未必可靠。他的作品,《汉书·艺
文志》著录为十六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宋玉集》三卷,均无篇名。王逸《楚
辞章句》中有《九辩》、《招魂》两篇;《文选》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共五篇②。以上,《招魂》已基本断定为屈原作品;
《文选》中五篇,都是文学史上的名作,但究竟是否宋玉所作,尚有争议,而且持否定
意见者居多,所以我们也存而不论。因此可以具体评述的,又只有《九辩》一篇。    
  ①勒”为篇题的残简,有些研究者认为是唐勒赋,但根据不足。
    ②另外,《古文苑》中六篇,明代《广文选》中三篇,显系伪托,故不一一提及。
    《九辩》之名,来源甚古。《离骚》、《天问》、《山海经》中,都将它与《九歌》
相提并论,说是夏启时的乐曲,实际应该是楚地的古歌吧。宋玉之作,当是沿用旧题;
从篇幅之长和语言的散文化来看,当也是“不歌而诵”的了。
    《九辩》的主旨,王逸说是宋玉为悲悼其师屈原而作。谓屈原是宋玉之师,并无根
据,其说与作品的实际情况也不相符。就作品本身来看,《九辩》是借悲秋抒发“贫士
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塑造出一个坎坷不遇、憔悴自怜的才士形象。篇中也有对楚国
腐朽政治情状的揭露批判,如“谓骐骥兮安归?谓凤凰兮安栖?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
相者兮举肥。”但并没有屈原那样深广的忧愤和追求理想的巨大热情;篇中也有个人失
意的不满,但并没有屈原那样高傲的自信和不屈的对抗精神,反而以清高为掩饰,屈服
于社会势力的压迫:“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
守高。”当然,我们可以推想,宋玉恐怕不像屈原那样具有与王室同宗的贵族血统,在
显赫的政治地位上经历人生剧变,他很可能像习凿齿《襄阳耆旧录》所说的那样,只是
楚国的一名“小臣”,因此心态便与屈原不同。不管怎么说,《九辩》的哀愁,主要是
一种狭小的、压抑的哀愁,基调是“惆怅兮而私自怜”。他的文才,他的怀才不遇的遭
遇和牢骚,乃至他的见秋景而生哀的抒情模式,都吸引了后世在专制势力压迫下无力反
抗而标榜清高、自惜自怜的文人,写出许多伤春悲秋的文赋诗词。
    宋玉的创作明显受屈原的影响。《九辩》中直接袭用或间接采用《离骚》、《哀郢》
等作品中成句的地方,共有十余处;
    复述屈原论调,模仿屈原语气的地方更多。但绝不是说,《九辩》只是一篇模仿之
作,它有自身显著的特色。论感觉的细致、语言的精巧,还在屈原作品之上。开头一段,
尤为突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恍懭悢兮,去故
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
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
蟋蟀之宵征。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就这一节来分析,首先我们看到,宋玉极其善于选择具有一定特征的景物与幽怨哀
伤的感情融化在一起来抒写,从环境气氛的渲染中,烘托出阴暗时代被压抑者的心理。
风声、落叶声、鸟啼虫鸣声,与诗人的穷愁潦倒的感叹声交织成一片;大自然萧瑟的景
象与诗人孤独的身影相互映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正如陆时雍《读楚辞语》所说:
“举物志而觉哀怨之伤人,叙人事而见萧条之感候。”两者确实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其次,在这种景物和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敏锐的感受和细致的笔触。尤其
是开头几句,用远行中的漂泊感、登山临水的空渺感,写人生失意之情绪,极见匠心创
意。第三,《九辩》的语言更加散文化而十分讲究。全诗句式多变,长短错落,语气词
“兮”字的位置也不断调换,使得全篇的语言节奏相当灵活自由。同时,诗中又多用双
声、叠韵、叠字等修辞手段,在散文化的不整齐句式中,保持音乐之美。这一特点在上
面一节中已经很显著,结尾一段十八句诗中,连用十二组叠字,节奏更为鲜明。屈原的
作品,显然没有如此之多的讲究。
    《九辩》特出的艺术成就,使宋玉成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与之并称“屈
宋”,为后人所尊崇。杜甫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
迹五首》其二)“风流儒雅”四字,是确切的评语。鲁迅也肯定《九辩》:
    “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汉文学史纲要》)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