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saved from http://www.goldnets.com/other/pinglun/zgwxs/020.htm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与作品

    屈原的生平资料,比较可信的仅有《史记》中一篇传记。这篇传记似乎存在错乱,
有些地方不易读明白。现在加上屈原作品中的自叙,和研究者中较流行的看法,姑且对
他的生平描绘大致轮廓。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
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
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
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
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
子弟的教育。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
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
可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
似乎没有结果。此后由于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
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
逐。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
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
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
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
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
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
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
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
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
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
义,反而鲜为人知了①。    
  ①参见闻一多《端午考》。又北朝魏收《五日》诗云:“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
似乎直到南北朝,南方还保存着端午节祭东君的习俗。
    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冲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与
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
主张,反而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加以惩罚。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
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
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
与他为敌。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
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
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还在
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就轻而易举地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
王的昏庸(否则无法解释怀王起初怎么会重用他);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
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是难以协调的,何况当时楚国又正呈现衰乱
的状态。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
优秀的文学。
    屈原的作品,在《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
《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计作十一篇)、《天问》、《九章》(九
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书·艺文志》
基本上是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楚辞章句》则是为刘向所编《楚辞》作
的注释。所以这两种理应是一致的)。可知对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归属和真伪,汉
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
作;《远游》、《卜居》、《渔父》,则伪托的可能性为大。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