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saved from http://www.goldnets.com/other/pinglun/zgwxs/008.htm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
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
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
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
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
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
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
留了原貌。
    这是殷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演讲记录,虽然语辞古奥,但盘庚讲话时充沛的感情、
尖锐的谈锋,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说: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
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盘庚》上)
    短短的一段话,用了三个比喻,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条不紊”作为
成语,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盘庚告诫臣下不要煽动民心反对迁都,说那样便会“若火之
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动。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
《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
    《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表达出人
物的情感口吻。写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
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这样写道:
    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
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他引用古人的话指出,如果自以为是,必将做出许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说明
责备别人容易,从谏如流则十分艰难,写得相当传神。比起《商书》和周初的文字,要
流畅得多,标志着散文在当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
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周诰殷盘,
佶屈聱牙”(《进学解》)。但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
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于
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
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
若参辰之错行”,也是有感于此吧。不过,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
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
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
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
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它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反映了文
字技巧的进步。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
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
《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
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
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当然,刻意求深,
也难免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