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方戏的发展和京剧

  元代的杂剧和宋元南戏的产生为地方戏曲树立了楷模,大大推进了地方戏曲的发展。从明中叶到清初,昆腔由于唱腔的优美和剧目的丰富,在剧坛上几乎占有压倒一切的优势。但从清初到近代,地方戏曲日趋繁盛,有的唱腔更加丰富了,有的剧目更加多样了,并且有一批大型地方戏曲趋于定型和成熟。从声腔系统来看,除昆腔外,还有梆子腔、高腔、皮簧等三大声腔。属于梆子腔系统的,有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各路梆子戏;属于高腔系统的,有江西、四川、湖南、福建、浙江等省的高腔戏;属于皮簧系统的,则有湖北、安徽、广西、广东、云南等省的皮簧戏。在各种民间歌舞和曲艺的基础上产生的民间小戏也很兴盛,如湖北、湖南的花鼓戏;四川、云南的花灯戏;江西的采茶戏;安徽的黄梅戏;河北与东北一带的嘣嘣戏等。这些地方戏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北京自金元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戏曲中心。清初北京已是昆曲、高腔、梆子腔争胜的场所。乾隆末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把二簧戏带进北京。二簧是弋阳腔同安徽的某种曲调结合起来的四平调又和湖北黄州一带民歌结合的产物;西皮起于湖北,是脱胎于西北梆子腔的新调。经过安徽、湖北两省艺人长期的努力,把西皮和二簧戏结合在一起,使二簧戏出现了一个新面目。到北京以后,它更在原有基础上,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点,形成了京剧(注:参考欧阳予倩《京戏一知谈》。)。到了近代,再经过无数艺人的不断努力,京剧更加发展,并逐渐流行到全国各地,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
  京剧在发展过程中向兄弟剧种和说唱文学吸收了大量的剧目,许多传奇、杂剧的名著也被改编上演,同时还接受了清代内廷“雅部”串演长篇历史传说故事的影响。经过京剧艺人的集体创作和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不断提高,许多剧本都成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台演出本。但是由于京剧是在清朝统治全国的中心北京形成的,在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之下,也出现了宣扬封建道德、宗教迷信,美化投降变节行为的反动作品,如《双官诰》、《奇冤报》、《四郎探母》和有关《彭公案》、《施公案》的剧目等。就是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也往往精华与糟粕杂糅。文字一般比较朴素,合于舞台演出要求,但加工不够。就剧剧本的流传主要靠师徒的口授心传和艺人们的传抄收藏。认真严肃地整理和大规模的研究工作还是全国解放后才开始的。现在搜集到的京剧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二百多种,题材十分广泛,其中取材于《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水浒传》、《说岳》、《英烈传》等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故事最多。反映古代政治、军事斗争的戏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优秀的剧本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民的意愿,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歌颂了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并且塑造了人民爱戴的英雄形象,讽刺和抨击了那些为人民所憎恶的各种反面人物。
  《打渔杀家》(又名《庆顶珠》)从秦腔移植而来,经过艺人的长期琢磨,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剧目。故事取材于《水浒后传》,主人公萧恩是一个参加过梁山起义的好汉,起义失败后,带着女儿以打鱼为生。恶霸丁自燮强征渔税,多次派人催讨,他都忍怒退让,后来丁府又派教师爷强索,萧恩忍无可忍,起而自卫,打败了教师爷。这时他还想到官府“抢个原告”,不料却不明不白地挨了一顿毒打,并且要他去给恶霸赔礼。残酷的现实,使他认识了统治者的面目,燃起了他的复仇怒火,便铤而走险,杀了丁府满门。萧恩从忍耐退让到坚决斗争的性格发展过程,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同时在教育人民抛弃幻想、决心斗争方面有巨大的思想意义。
  剧本中站在萧恩对立一面的丁自燮和吕子秋,他们串通一气、狼狈为奸,这正是封建社会中官绅勾结欺压人民的反映。作者着力刻划的反面人物是外强中干、怕硬欺软、吹牛拍马、仗势欺人的丁府教师爷。这些在人民面前耀武扬威的人物,当人民真正起来反抗时,他就丑态毕露,使人感到他又可笑,又可鄙,又可恨。通过这一人物的描写,作者不仅嘲笑和鞭挞了作为“奴下奴”的大教师,同时也深刻地揭示和讽刺了统治者的本质。
  《群英会》是演三国赤壁之战的戏。剧本成功地描写了这一场复杂尖锐的军事斗争,出色地刻划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蒋干等人物形象。此外,《四进士》、《玉堂春》、《三击掌》、《宇宙锋》、《连升店》等也有不同的成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