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冯惟敏及其他散曲作家

  冯惟敏(1511—1580?),字汝行,号海浮,山东临朐人。历任涞水知县、镇江教授、保定通判等职。现存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四卷,共收套数五十套,小令四百余首。他有比较进步的政治思想,李维桢说他当知县时,“县民富者为将军,为校尉,为力士,为执金吾,为中贵人,兼并地无算而逋租契。惟敏摘其最负者惩之,贫民以为德,而豪右谤四起矣。”(《大泌山房集·冯氏家传》)他的散曲中也说:“一心待锄奸剔蠹惜民膏,谁承望忘身许国非时调,奉公守法成虚套。”因此,他接连遭到贬斥。隆庆六年(1572)归乡,在故乡海浮山下度过了晚年。
  冯惟敏的散曲,具有丰富深刻的现实内容,反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他虽然作过几任地方官,但比较关心人民的疾苦,不愿奔走权门,“鞭垂赤子情难忍,奔竞朱门眼倦开,甘心儿不染炎凉态”,是他在这方面的自白。辞官返里后,有机会熟悉农村生活,看到农村存在的问题,在散曲创作中热忱地为灾难深重的农民呼吁,并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倒了房宅,堪怜生计蹙;冲了田园,难将双手杌。陆地水平铺,秋天风乱舞。水旱相仍,农家何日足?墙壁通连,穷年何处补,往常时不似今番苦,万事由天做。又无糊口粮,那有遮身布,几桩儿不由人不叫苦。
  ——〈玉江引〉《农家苦》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间便开仓。里正哥过堂,花户每比粮。卖田宅,无买的;典儿女,陪不上。
  ——〈胡十八〉《刈麦有感》
  这些散曲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民在天灾和官府的重压下的苦难生活,也饱和着作者的同情。
  他在退隐归田后,写过一些闲适的作品,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其中有些作品描写官场险恶,表现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情,仍有可取之处。
  在艺术上,冯惟敏继承元代豪放派曲家的传统,不尚浮华,特重本色,风格刚劲朴直,语言浅近流利,在明代曲坛上,是很有特色的。
  薛论道(1522?—1593?),字谈德,别号莲溪居士,河北定兴县人。曾多年戍边,官至神枢参将,后辞职回乡。所著散曲有《林石逸兴》,共收集小令一千首。作者通过边塞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将士们怀念家乡的情绪和捍卫祖国的壮志。如〈黄莺儿〉《塞上重阳》:
  荏苒又重阳,拥旌旄倚太行,登临疑是青霄上。天长地长,云茫水茫,胡尘静扫山河壮。望遐荒,王庭何处?万里尽秋霜。
  作者用浓重的笔调,饱和着将士们的豪情壮志,为我们绘制了一幅苍凉壮阔的边庭图画。在另外一部分作品中,他对丑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抗议:
  贪婪的乔迁叠转,清廉的积谤丛愆;忠良的个个嫌,奸佞的人人羡:竟不知造物何缘?空有天公不肯言,任傍人胡褒乱贬。
  ——〈沉醉东风〉《四反》
  这里是非颠倒,黑白不分,说明当时的政治社会已经败坏到何等地步。但是《林石逸兴》中有不少曲子流露了宿命论等落后思想;在大量的“闺情”作品中,也缺乏新鲜的内容。
  比冯惟敏、薛论道稍晚的朱载育,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他是明王朝的宗室,但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对现实的认识比较深刻。他的〈黄莺儿〉《骂钱》:
  孔圣人怒气冲,骂钱财:狗畜生!朝廷王法被你弄,纲常伦理被你坏,杀人仗你不偿命。有理事儿你反复,无理词讼赢上风。俱是你钱财当车令,吾门弟子受你压伏,忠良贤才没你不用。财帛神当道,任你们胡行,公道事儿你灭净。思想起,把钱财刀剁,斧砍,油煎,笼蒸!
  此外,对炎凉世态和剥削者贪婪无厌心理的刻划,也颇为深刻。在表现手法上,受民歌的影响比较明显,风格朴实明朗。
  这时期,随着昆腔的发展,南散曲更为盛行。适应昆腔细腔赠板的要求,集曲(注:集曲是采集二个以上曲调的部分句式而成的新调。)犯调大量出现,散曲创作家多追求文字的工丽和音律的谐协。梁辰鱼的散曲集《江东白苎》,以细腻的描绘和华美的词藻“喧闻一时”。例如:
  西风里,见点点昏鸦渡远洲,斜阳外,景色不堪回首。寒骤,漫依楼,奈极目天涯无尽头。消魂处,凄凉水国,败荷衰柳。
  ——〈白练序〉《暮秋闺怨》
  幽婉、蕴藉,可以代表南散曲的风格,但近于词调。稍后的沈景,虽注重本色,但又过分强调音律。他们散曲的内容多数不出闺情,没有开拓什么新的意境。晚明施绍莘(1581—1640)的《花影集》,摆脱了南曲追求音律和词藻的风气,但是内容仍无甚可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