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封神演义和其他神魔小说

  在《西游记》出现之后,明中叶神魔小说创作风靡一时。不少文人或借历史事件,或借流行的神怪故事,写了大量的象《三宝太监下西洋》之类的小说。直接和《西游记》有关的就有《四游记》、《西游补》等书。其中比较好的是隆庆、万历年间的《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一百回,据现存明舒载阳刊本的题记,它是由锺山逸叟许仲琳编辑的。作者以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博采民间传说,并加上自己的虚构,演绎成了长篇的神魔小说。它一面假借历史事件,托古讽今,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了宿命论和“三教合一”的思想。
  关于殷周斗争和武王伐纣的传说故事,本来就是精华糟粕参半的。这些传说在肯定封建王权和神权的基础上,批判了纣王的暴虐,也羼杂了一些荒诞不经的神魔情节。《封神演义》保存了这些内容,并且突出地增补了关于神魔斗法的描写。小说通过许多情节,暴露纣王设炮烙、造虿盆、剖孕妇、敲骨髓的暴行,这是明中叶以后,厂卫横行,民不聊生的残暴政治现实的折光反映。殷、周在历史上本来不是君臣关系,而作品却把它们说成是君臣关系,这是作者想以此突出武王伐纣是“以臣伐君”、“以下伐上”,是“灭独夫”。因此姜子牙一再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主张,号召诸侯“吊民伐罪”,这显然是和封建伦理中所规定的君臣关系相违反的。在哪吒剔骨还肉的故事里,作者生动地塑造了哪吒的反抗性格,批判了“父要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的封建孝道。由于李靖对儿子的冷酷、自私,所以哪吒可以不听父命,而且直接用行动来反抗。这里作者所表现的反对封建孝道的观点(尽管是不彻底的),却是值得珍视的,它和上面肯定武王伐纣的思想是一致的。虽然,哪吒的反抗没有得到最后的胜利,终于被迫投降,向李靖认罪,但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很进步的观念,它的出现是和中叶后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的。
  但是,《封神演义》存在的糟粕是很多的。作者基本上是肯定封建王权和神教的,因此在一些情节中,虽然对封建君主暴政和封建伦理观念作了一定的批判,但全书却贯串了宿命论观点。作者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刻划,都是为了要表现“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当兴”这一命定的主题,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因此,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经常出现矛盾。例如对闻仲、殷郊、殷洪等人的愚忠愚孝,小说虽以悲惨的结局作了批判;但同时又对他们表示同情和赞叹,说他们“如今屈指应无愧”。又如,描写阐教和截教之间的斗争,本是一场正义势力和邪恶势力之间的斗争,壁垒分明。但结果无论是为正义阵亡的人和神;还是倒行逆施的纣王和申公豹等截教中的神魔,却都一视同仁,皆大欢喜地“一道灵魂进入封神台去了”。这就模糊了是非界限,调和了矛盾,大大削弱了它的积极意义。此外,作者着意刻划妲己的妖媚险毒,把她写成一个可以左右纣王的力量,这不仅反映了作者“女人是祸水”的封建观点,而且严重地歪曲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斗争。
  在艺术方面,《封神演义》塑造了几个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象哪吒的纯朴和反抗,杨戬的勇敢和机谋,妲己的狡猾和残忍,以及申公豹的挑拨离间、倒行逆施,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某些明显是从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吸取来的片断,如“哪吒闹海”等,写得更为生动。
  (哪吒)脱了衣裳,坐在石上,把七尺混天绫放在水里,蘸水洗澡。不知这河是九湾河,乃东海口上。哪吒将此宝放在水中,把水俱映红了。摆一摆,江河晃(幌)动;摇一摇,乾坤动撼。那哪吒洗澡,不觉那水晶宫已晃(幌)的乱响。……夜叉(巡海夜叉)来到九湾河一望,见水俱是红的,光华灿烂;只见一小儿将红罗帕蘸水洗澡。夜叉分水,大叫曰:“那孩子将甚么作怪东西,把河水映红,宫殿摇动?”哪吒回头一看,见水底一物,面如蓝靛,发似朱砂,巨口獠牙,手持大斧。哪吒曰:“你那畜生,是个甚东西,也说话?”夜叉大怒,“吾奉主公点差巡海夜叉,怎骂我是畜生?”分水一跃,跳上岸来,望哪吒顶上一斧劈来。哪吒正赤身站立,见夜叉来得勇猛,将身躲过,把右手套的乾坤圈望空中一举。此宝原系昆仑山玉虚宫所赐太乙真人镇金光洞之物,夜叉那里经得起,那宝打将下来,正落在夜叉头上,只打的脑浆迸流,即死于岸上。哪吒笑曰:“把我的乾坤圈都污了。”复到石上坐下,洗那圈子。水晶宫如何经得起此二宝震撼,险些儿把宫殿俱晃(幌)倒了。
  其他有关法术的描写,如诸仙神道的云游,土行孙的土遁,雷震子的飞翔,都表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但总观全书,由于作者从宿命论观点出发,人物大都是概念化的,他们在天数的绝对支配之下,缺乏鲜明的性格特征。即如姜子牙这样的重要人物,在一些场合也成了演述天命的傀儡。此外,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上,也因为缺少现实生活的基础,有些显得很荒唐,并时有漏洞。许多场面流于程式,后七十回中各次破阵斗法的描写,更显得千篇一律。在语言运用上,平板拖沓,不够活泼。
  其他神魔小说值得提出的有《四游记》中余象斗编的《南游记》、罗懋登的《三宝太监下西洋》和董说《西游补》。《南游记》中写华光为救母而大闹天宫、人间、地府,表现了他的反抗精神,后为孙行者女月孛所服,最后皈依佛道。《三宝太监下西洋》,写的是郑和七下南洋的事情,从中可以多少看到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但描写的神魔故事非常荒诞,文字也较杂乱。《西游补》全书十六回,接《西游记》第六十一回“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之后,虚构了唐僧等走过火焰山,孙悟空化缘进入鲭鱼气中,在虚幻的世界中闯了一通之后,最后得“虚空尊者”的一呼,始醒悟过来,全书情节过于离奇恍惚,使人难以捉摸。但作者的意图,并非为补《西游记》而作,实际是借孙悟空等几个人物形象和虚幻的情节,对明末的朝廷权奸和追求富贵功名的文人等进行嘲讽,诚如鲁迅所指出的,有“讥弹明季世风之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