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杂剧的南移和衰微

  在宋金对峙时期,南宋虽偏安一方,经济上仍远比金国统治下的北方繁荣。在蒙古征服中国的过程中,南方经济上所遭受的破坏也比北方为轻。随着南方城市经济和文化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大约从大德末年开始,杂剧创作活动中心逐渐由大都移向杭州。从此直到元末是元杂剧发展的后期阶段。
  后期杂剧作家有姓名可考的有二十多人,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有十多人。他们绝大多数是南方人,如杨梓、范康、萧德祥、王晔、沈和甫等;也有流寓在南方的北籍作家,如郑光祖、宫天挺、乔吉、曾瑞卿和秦简夫等。
  随着杂剧创作中心的南移,杂剧也由黄金时代转向衰微。后期除了郑光祖、宫天挺和秦简夫的个别作品有相当成就外,大都缺乏前期杂剧的战斗性和现实性,在艺术上也缺少动人力量。
  元后期杂剧创作衰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民族矛盾的相对缓和,科举制度的恢复,使文人对统治阶级产生了幻想,从而在杂剧作家中间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其次是元朝统治者加强了对戏曲的干涉和利用,一方面禁止民间子弟在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唱杂戏”(见《元史·刑法志》),一方面也积极加以利用,使杂剧为他们服务。兰雪主人《元宫词》云:“尸谏灵公演传奇,一朝传到九重知,奉宣赍与中书省,各路都教唱此词。”《尸谏灵公》正是后期杂剧作家鲍天佑宣扬愚忠的作品,元统治者对这些作品的提倡与宣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杂剧创作的倾向性。第三是受到南方社会风气和文风的影响,较多的反映家庭内部的矛盾,艺术上也偏向曲词的工丽华美和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最后是杂剧每本四折由一主角独唱到底,在形式上较南戏有更大的限制,不容易反映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和发挥角色多方面的才能。这些都是杂剧走向衰微,终为南戏所压倒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