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和作品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录鬼簿》说他是大都人,号己斋叟,曾任太医院尹(注:有的《录鬼簿》作“太医院户”,那是误刻。因为《录鬼簿》一般只记载作家的官职,而元末熊自得的《析津志》(析津即元大都)也把关汉卿列入《名宦传》。)。朱经《青楼集序》:“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己斋辈,皆不屑仕进。”白兰谷即白朴,金亡时才八岁,估计关汉卿的年代同他相去不远,他在太医院任官当在元灭南宋,即朱经说的“初并海宇”以前。又清乾隆时修的《祁州志》说他是祁州伍仁村人。祁州即今河北省安国县,地方上一直还流传着有关关汉卿的传说,可能他的原籍在祁州,因为在太医院任官和从事戏剧活动,才长期定居大都的。他晚年到过杭州,写了一套散曲歌咏杭州的景物。他还写过十首〈大德歌〉,可能是大德年间(1297—1307)流行的。从这种种迹象推断,他的生年同白朴相去不远,约在金宣宗贞佑、元光之间(1213—1222),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注:有人根据王和卿卒于延佑七年推断,认为关汉卿卒年当在延佑七年(1320)以后,那是不可靠的。因为卒于延佑七年的王和卿是汴人,这同关汉卿交好的大名王和卿不是一个人。)
  关汉卿在一套带有自叙性质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里,一面夸说他擅长围棋、蹴掬、打围、歌舞、吹弹、篆籀、吟诗、双陆等各种技艺;一面强调“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还要“向烟花路儿上走”。这所谓“烟花路儿”实际就是“躬践排场、面敷粉墨……偶倡优而不辞”(臧懋循《元曲选序》)的书会才人的生活。贾仲名《书录鬼簿后》说锺嗣成“载其前辈玉京书会燕赵才人……自金之解元董先生,并元初关汉卿己斋叟以下,前后凡百五十一人”。就关汉卿杂剧创作的卓绝成就和深远影响看,他无疑是玉京书会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析津志》还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这与他在散曲和杂剧里所表现的才能和性格是符合的。同时,由于他的长期书会才人的生活也不能不沾染一些封建落魄文人的浪荡作风。他在《不伏老》散套里以浪子风流自夸,就表现了这种思想倾向。
  根据《录鬼簿》和《辍耕录》的记载,他和著名杂剧作家杨显之,散曲作家王和卿是挚友,还和杂剧著名演员朱帘秀有交往。当时北方青年杂剧作家高文秀有“小汉卿”之称,而南方戏剧作家沈和甫被称为“蛮子汉卿”,可以想见他在当时戏剧界的地位和影响。
  关汉卿写了六十多种杂剧,现传《感天动地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望江亭中秋切会旦》、《温太真玉镜台》、《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和《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八种见《元曲选》,是臧懋循根据当时民间流传的“坊本”选录的。在传刻过程中虽可能经过改动,但基本上保持关剧的精神面目。《关大王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闺怨佳人拜月亭》和《诈妮子调风月》四种见《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是现传关剧最早的刻本,保存了元人杂剧的最初面目,可惜曲白都不全(注:现传明钞本《单刀会》曲白俱全。)。《山神庙裴度还带》、《邓夫人苦痛哭存孝》、《刘夫人庆赏五侯宴》、《状元堂陈母教子》、《王闰香夜月四春园》五种见明赵琦美钞校《元明杂剧》,除《哭存孝》、《四春园》外,其余三种同其他现传关剧风格相去较远,有的还和《录鬼簿》的记载不符,是否关剧是可疑的。此外还有人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录鬼簿》的记载,怀疑《鲁斋郎》不是关汉卿的作品,怀疑尚仲贤的《单鞭夺槊》就是关汉卿的《敬德投唐》。明人以《鲁斋郎》为关汉卿作,是否别有文献根据,已不可知,但从《鲁斋郎》揭露现实的深刻、关目安排的巧妙和曲白的本色生动看,和关汉卿的作品更接近。《单鞭夺槊》里虽有敬德投唐的情节,但不是全剧中心内容,因此我们仍以《鲁斋郎》为关作,同时也不取《单鞭夺槊》即《敬德投唐》的说法。
  关汉卿除杂剧外,还有部分散曲流传。他的散曲更多的流露他的消极思想,成就远不如杂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