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辽金文学的发展

  辽是契丹族统治者建立的国家,它从五代后梁末帝贞明二年(916)建国,到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为金所灭,和北宋对峙了一六六年。金是女真族统治者建立的国家,它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建国。到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为蒙古所灭,和南宋对峙了109年。辽、金定都于今北京地区(辽称南京、金称中都),它们同北宋、南宋的长期对立表现了我国各兄弟民族在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斗争。其中有些重大的军事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挑起的,但仍不能阻止南北之间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契丹贵族建国初期,崇尚武勇,连妇女都会骑射,对文学并不重视,跟中原地区的重文轻武,形成各自不同的习俗。但到了它在燕京建都时,疆域扩张到现在河北、山西的北部,跟早在这一带定居的汉族人民杂居,他们一面接受了汉族的封建文化,刻印、翻译唐宋作家的一些诗文集;一面也给汉族的封建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辽兴宗在一次射猎之后以《日射三十六熊赋》试进士,辽道宗的皇后萧观音在随道宗到伏虎林射猎时写了一首七绝诗:“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录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都表现了契丹族以勇武立国的精神。
  萧观音在对道宗的宠爱感到绝望时,写了十首《回心院词》,抒写她宫延生活的苦闷。她把这十首词交给宫廷艺人赵惟一制曲,在共同的文艺爱好中,他们发生了性爱,触怒了道宗,赵惟一被族诛,萧观音被迫自尽,在临终时写了绝命词:
  ……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摧伤;共西耀(指夕阳)兮将坠,忽吾去乎椒房。呼天地兮惨悴,恨古今兮安极;知吾生兮必死,又何爱兮旦夕。
  《回心院词》以及有关的故事的流传,在封建专制的宫廷里,投进一线光辉,照见那“见不得人的地方”的黑暗。从有关这故事的诗词作品看,又表现契丹民族在文艺上接受汉化的过程。
  金建国初期,中原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其统治很不稳定,因此一些辽宋旧臣在诗歌里也较多流露故君故国之思和仕金后的内心矛盾与痛苦。象宇文虚中就是宋朝使臣,因负才名而被迫留金的。在诗歌中他以苏武自励,还表示自己的决不屈节:“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在金日作》)“莫邪利剑今安在,不斩奸邪恨最深!”(同上)此外,吴激、高士谈等也有一些忆国怀乡的作品。比较有名的则是吴激的《人月圆》词: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在与南宋和局已定的数十年间,北方各族人民生活上逐步融洽,文化上互相吸收,金世宗、金章宗等更进一步接受汉族文化来巩固他们的统治,这时金国也出现不少文学侍从之臣,如蔡圭、党怀英、赵秉文、王庭筠等。他们的诗歌偏于雕琢模拟,内容比较贫乏。只有刘迎写黄河缺口的“传闻一百五十村,荡尽田园及庐舍”(《河防行》),赵秉文写金贵族生活日渐豪华腐化的“至今甲第多属籍,时消求马争驰突,锦鞯貂帽猎春风,五陵豪气何飘忽”(《长白山行》)等诗,还能反映出一点现实。这时期出现了一些风格豪迈雄壮的词,如邓千江的〈望海潮〉《献张六太尉》,折元礼的〈望海潮〉《从军舟中作》等,颇能代表金词的成就: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看看定远西还,有元戎阃令,上将斋坛。区脱昼空,兜鍪夕解,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邓千江〈望海潮〉《献张六太尉》
  这词反映了金与西夏军事斗争的历史事实。对名藩兰州的险要形势和两军鏖战后战场景象的描写,对战胜敌人、解除边境威胁的边将的歌颂,对为国献身的“英灵毅魄”的礼赞,构成了全词沉雄豪壮的基调。在文学批评方面,王若虚反对当时“雕琢太甚,经营过深”的文风,主张“文章自得”,“浑然天成”(见《滹南诗话》)。他反对江西派而推崇苏轼,这反映了金代一般诗人的观点。
  金代后期,北方的蒙古族崛起,其军事力量压倒了金。一二一四年,金宣宗被迫南渡,河北尽失,此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更加痛苦。这时文风开始转变,忧时伤乱逐渐成为诗歌的主调。除杰出作家元好问外,赵元、宋九嘉等都写出一些反映现实的诗篇。赵元的《修城去》写蒙古军攻陷忻城后,幸存的老百姓又被金统治者鞭打驱赶去修城:“修城去,劳复劳,途中哀叹声嗷嗷”;“修城去,相对泣,一身赴役家无食。”《邻妇哭》写蒙军侵扰带来的灾难:“邻妇哭,哭声苦,一家十口今存五。我亲问之亡者谁,儿郎被杀夫遭虏。”这两首诗都写得十分悲惨动人。宋九嘉的《途中出事》则勾画出一幅兵荒马乱时期的流民图:
  幼稚扶轮妇挽辕,连颠翁媪抱诸孙。饥民羸卒如流水,掘尽原头野荠根。
  老稚扶携访熟乡,驿尘满路觐相望。终朝拾穗不盈把,只有流民如麦芒。
  金国接近人民的作家和民间艺人在北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了院本,并把说唱文学推进了一大步。元杂剧就是在他们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金院本都已失传,说唱文学现传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与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前者成就更高,对后来戏曲文学有很大影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