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宋代民间歌谣

  宋代民间歌谣只是极少的一部分被保存在一些笔记小说里。就现存的民歌看,多数是思想健康、具有战斗意义的作品。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朱弁《曲洧旧闻》
  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
  ——《大宋宣和遗事》
  两首歌谣虽都只十二个字,对北宋统治阶级的批判却是十分深刻的。《曲洧旧闻》说“王将明(王黼)当国时,公然受贿赂,卖官鬻爵,至有定价”。前一首就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这种黑暗的现实。《宣和遗事》载:“靖康初,金人犯边,求言之诏凡几下,往往事缓则阻抑言者。”后一首就讽刺了北宋统治阶级所谓广开言路的实质。
  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这首民歌成功地运用对比的手法,反映了金兵南下后中原人民流落他州外县的凄凉生活,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有的民间歌谣还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封建统治集团里的当权派。
  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好世界。
  ——吴曾《能改斋漫录》
  杀了童蒿(童贯)割了菜(蔡京),吃了羔儿(高俅)荷叶(何执中)在。
  ——曾敏行《独醒杂志》
  二蔡一敦,必定沙门
(注:必定沙门:就是要充军沙门岛。);籍没家财,禁锢子孙。大敦、小敦,入地无门;大蔡、小蔡;还他命债。
  ——《大宋宣和遗事》
  这些歌谣通过暗喻、谐声等手法,表现了人们对于祸国殃民的蔡京、章敦、童贯、高俅等权奸的刻骨仇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个“好世界”的向往。
  在反映民族斗争的歌谣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统一祖国的信念。如下面二首。
  胡孙死,闹啾啾,也须还我一百州。
  ——马端临《文献通考》
  天水归汴,复见太平。
  ——周辉《清波杂志》
  前一首反映了后金葛五死而引起的内部紊乱。民歌的作者以轻蔑的口吻表达了广大人民对金朝统治者的愤慨和收复大好河山的愿望。后一首写南宋建炎初,黄河决口,洪水几至汴京。在金人统治下的汴京人民想导水入汴,他们将洪水比作天水(注:天水是宋皇室赵姓的郡望。),渴望南宋能收复中原,“复见太平”。
  人民对于抵御外敌、守边有功的将领作了热情的歌颂。如《边上谣》:
  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
  ——孔平仲《谈苑》
  对于赵宋君臣的屈膝求和、苟且偷安,则予以辛辣的讽刺。如下面二首:
  不管肃王,却管舒玉;不管燕山,却管聂山;不管山东,却管陈东;不管东京,却管蔡京;不管河北界,却管秀才解。(注:肃王,在金为质的徽宗儿子赵枢。舒王,王安石的封号。燕山,河北失地。聂山,聂昌原名,曾因抗敌有功,钦宗命他改名,以取吉利。蔡京,徽宗时宰相,已失势被贬。此时又提出他的贬黜问题。河北界,指宋金的边界。秀才解,秀才送往上一级的考试。界、解同音。)
  ——石茂良《避戎夜话》
  张家寨里没来由,使它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庄季裕《鸡肋编》
  前一首,写金人围汴京,由于北宋军民固守,引兵北归,这时本正好乘胜追击,但统治集团中的投降派,不顾东京(汴京)的危在旦夕,而一味苟且偷安,忙于镇压反对妥协投降的陈东等太学生,以及处理“复春秋科,太学生免解,改舒王从祀之类”的不急之务。后一首据《鸡肋编》载,当时张俊领军在杭州,怕士卒逃跑,“择卒少壮长大者,自臀而下文刺至足,谓之花腿。”又“营第宅房廊,作酒肆,名太平楼,般运花石,皆役军兵”。 民歌的作者正是表达了当时人民(包括士卒在内)对他的愤慨的。
  由于词调的流行,在宋代民间歌谣里有部分是用词调表现的。《江湖记闻》中讽刺贾似道、刘良贵的〈一剪梅〉词,把当时官僚们在“公田法”和“经界推排法”的名义下,狼狈为奸,加紧搜刮人民的丑态揭露得很深刻。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是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又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民间词语言通俗,生活气息浓烈,和文人词明显不同。下面这首《行香子》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浙右华亭,物价廉平,一道会(注:会即会子,是当时的纸币。)买个三升,打开瓶后,滑辣光馨。教君霎时饮、霎时醉、霎时醒。听得渊明,说与刘伶,这一瓶约迭三升,君还不信,把秤来秤,有一斤水,一斤瓶。(注:根据《行香子》格调及词意推测,下片疑落“一斤酒”三字。)
  词里巧妙地讽刺了酒商的作假。语言既通俗、生动,又非常俏皮,表现了民间词的特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