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陈与义和南渡初期诗人

  南渡初期,由于民族矛盾的剧烈,爱国思想也是诗坛上的主要倾向。虽然江西诗派的影响还弥漫一时,但面对这一时代的巨变,诗人们已能突破它的束缚,进而从内容上汲取杜诗的爱国精神,写出一些较好的作品。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北宋徽宗时,他做过太学博士、符宝郎,后谪监陈留酒税。靖康之难,金人入汴,他自陈留避乱南奔,经商水、襄阳至湖南,转徒岳阳、长沙、衡阳间。高宗绍兴元年,复经广东、福建抵临安,任吏部侍郎,累官至参知政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杰出的诗人,也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和黄庭坚、陈师道一样,他也尊杜学杜。但在南渡以前,他对黄、陈学杜的偏差还不能有所察觉和纠正,写了不少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如以“红绿扶春上远林”写春光,以“一凉恩到骨”写秋雨,以“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写池水,以“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写新晴,虽清新可喜,但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冷漠,而这正是江西诗派的共同倾向。
  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他比较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激发了他的爱国感情,对于杜诗的精神实质也有了深入的体会,所以他说:“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避虏入南山》)!并认识到“要必识苏、黄之所不为,然后可以涉老杜之涯矣”(《简斋诗集引》)。从此,他的诗风才有了转变,趋向沉郁悲壮,写了不少感怀家国的诗篇。有的痛恨金人的侵扰,慨叹国中之无人,以至皇帝也到处逃窜,如《次韵尹潜感怀》: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有的则追咎北宋末年朝臣的误国,对宋高宗的只知一味逃跑也给予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如《伤春》: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史言建炎三年十二月,金人陷常州,高宗“航海避兵”;又次年二月,金人攻长沙,向子甄“率军民死守”,便是这首诗所反映的史实。这些诗,苍凉悲壮,从思想风格到句法声调,都很象杜甫的《诸将》,杨万里说他“诗风已上少陵坛”(《跋陈简斋奏章》),是不错的。此外,如《感事》、《牡丹》等也都是伤时抚事之作。但由于诗人并没有完全改变对社会现实的消极态度,同时也没有象杜甫那样深入广泛地接近人民,因而他的爱国诗篇为数并不多,也不及杜甫的深刻、沉挚,且多缺乏积极奋发和为国牺牲的精神。但在当时已是难能可贵的了。
  
  曾几(1084—1166),字吉甫,江西赣县人。徽宗时,作过校书郎。高宗时,历任江西、浙洒提刑。绍兴八年,因与兄曾开力排和议,忤秦桧,罢官,寓居上饶茶山寺,自号茶山居士。秦桧死后,复为秘书少监。曾几是陆游所师事的爱国诗人,他在赠陆游的诗中曾说:“问我居家谁暖眼?为言忧国只寒心!”陆游在《跋曾文清公奏议稿》中也说:“绍兴末,先生居会稽禹迹精舍,某自敕局归,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忧国之言。时先生年过七十,聚族百口,未尝以为忧,忧国而已!”可见他的为人和对陆游的影响。在诗歌上,他最推重杜甫,但同时也推重黄庭坚。他说:“工部百世祖,涪翁一灯传。”又说:“老杜诗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他和年辈较长的江西派诗人韩驹、吕本中也有师友的关系。但他并没有墨守江西诗派那套理论。他也讲句法,但不流于生硬;也好用事,但力避冷僻,所以他的诗,风格大都明快活泼。他南渡后写的一些关心国事的七言律诗也具有这种特色。如《寓居吴兴》:
  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诗的主题和陈与义的《伤春》正复相似,也是愤慨朝中无人,统治者只知一味逃跑的,但艺术表现上不及《伤春》的浑成。他还有一些关心人民生活的诗,《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首写得最真挚、酣畅: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孝宗隆兴元年,诗人已八十岁,这年中秋赏月,他还唱出了这样悲愤的诗句:“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月色皆佳》)可见他始终不忘恢复中原。这种爱国精神显然也教育了陆游。
  和陈与义一样,他对山林丘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在逃难中还说:“不因深避地,何得饱看山?”因此,他写得更多的还是流连光景的闲适诗,如《三衢道中》等。赵庚父评他的诗“新于月出初三夜,淡比汤煎第一泉”(《梅间诗话》),主要是就这类作品的风格说的。
  
  陈、曾以外,南渡初期,还有不少诗人写了一些抒发爱国情思和反映动乱现实的作品。如吕本中的《兵乱后杂诗》、刘子恽的《汴京纪事》等。而王庭圭的《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七律二首,尤富有战斗性。录第二首如下:
  大厦原非一木支,欲将独力拄倾危。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当日奸谀皆胆落,平生忠义只心知。端能饱吃新州饭,在处江山足护持。
  这两首诗痛斥卖国权奸,甚至把他们比作“虎豹”(第一首),为小人告发,流放夜郎,这时他已是七十岁了。由于这两首诗表现了广大人民的爱国意志,因而“人争传诵,一日满四海”(杨万里《王叔雅墓志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