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刘禹锡、柳宗元

  在元白和韩孟两派诗人之外,刘禹锡和柳宗元也是中唐时代优秀的诗人。他们的诗对后代也有不小的影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朗州司马等官职,在外地二十多年。以后入朝作主客郎中,晚年迁太子宾客。
  刘禹锡具有朴素唯物论的思想,政治上也有进步见解。长期的贬谪并没有改变他的思想。他不少的诗篇抒发了自己身世遭遇的愤懑和痛苦,有的诗更直接讽刺了当朝的权贵。如他贬官十年后被召至京师,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由于诗中用桃树影射了新得势的权贵,他再度遭到贬谪。但十四年以后他再回到京师,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讽刺比前一首更辛辣,态度也比前一首更倔强。
  他对时政的不满,又往往通过咏物诗表现出来。在《飞鸢操》里,他借飞鸢的形象讽刺了那些身居高位而贪得无厌、妒害贤能的人物:“鹰隼仪形蝼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在《秋萤引》里,他把“天生有光非自炫”的秋萤和蚊虫妖鸟的丑恶阴暗形象作对比,表现出对阴谋权奸人物的轻蔑。在《聚蚊谣》中他说:“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更在痛骂政敌中表达了政治斗争的胜利信念。他说张九龄贬于外地之后,“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吊张曲江》序)。其实也可以用来解释他这些作品的现实精神。
  刘禹锡的怀古作品也是历来著名的。如《西塞山怀古》:
  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番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孙皓的千寻铁锁,并没有挽回东吴被灭亡的命运。诗人的感叹中,深寓着历史的教训。他的《金陵五题》,也一向被推为怀古的名作。《乌衣巷》写煊赫了二百年的王谢世族的没落,《台城》写梁陈的荒淫亡国,都是关系六朝历史的大事。《石头城》一首: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更是在低徊感叹中充满了对兴亡变化的无限沉思。他在另一首《金陵怀古》的五律中说:“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也正好说明了他这些怀古诗中所寄寓的思想。他还有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虽然不是怀古之作,但思想上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作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他贬官二十多年后回乡的深沉感叹。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荣。自然界的平凡现象中,暗示着社会人事新陈代谢的哲理。更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衰老颓唐。白居易称赞这两句诗“神妙”,“在在处处应有灵物护之”(《刘白唱和集解》),也正是赞美他深刻的艺术概括力量。
  《刘梦得集》现存的两卷乐府诗,是他努力学习民歌的成绩。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流放巴楚间学习当时民歌俚调写成的作品。从《竹枝词》的序里,可以知道他当时看到了民歌“含思宛转”的特色,并有意识地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写了这些民歌体的小诗。《九歌》本是民间祭神之词,刘禹锡却更多的用来描写农村妇女健康的爱情,记录劳动人民生活和地方风物: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这是《竹枝词》二首之一,用“晴”“情”的双关谐音表现爱情,极富民歌风味。又如《竹枝词》九首之二也是写爱情的: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农愁。
  以前民歌往往用花比女子,这里却用来比男子,又别有一种风致。他也用民歌表现劳动生活,如《浪淘沙》之五: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这些诗都有健康开朗的情绪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既在形象、音调、表现手法上吸收了民歌特点,又经过诗人的加工创造,显得更为凝炼集中。后来许多学习民歌的诗人也往往从中得到启发。
  刘禹锡有时也用民歌的形式来直接反映农民生活,如《插田歌》生动地描写了农民夏天插田的情景,又通过一段有趣的对话,对爬到小官吏地位便得意忘形的“计吏”进行辛辣的嘲笑。用农民口语,写得绘声绘影,是一首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诗,律诗、绝句比古诗成就高,仿效民歌的乐府小章尤为著名。“开朗流畅,含思宛转”,“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胡震亨《唐音癸签》)当时白居易称他为“诗豪”,宋代苏轼、黄山谷,对他也很推崇。
  柳宗元是唐代大散文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诗和散文一样,大部分都是贬官永州、柳州时期写的。内容多抒发自己悲愤抑郁和离乡去国的情思。如著名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占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是他贬官柳州后,寄给同贬的四位朋友的。诗里不仅表现了自己离乡别友的悲苦心情,“惊风”、“密雨”一联,托景寓意,流露了作者对时事的忧伤和处境的险恶。《岭南江行》的“射工巧视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也表现了同样的手法和用意。写思乡的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譬喻新鲜,设想奇特,强烈地表现了思乡的感情。其他如《别舍弟宗一》、《酬曹侍御象县见寄》也是这一类的优秀作品。又如《支乌词》、《笼鹰词》、《放鹧鸪词》、《行路难》等,或托言禽鸟,或借用神话来自况身世遭遇,讽刺现实,和他的寓言散文《三戒》、《负版传》等颇有相似之处。
  《田家》三首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一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其中第二首写的最深刻:
  篱落隔烟火,农谈四邻夕。庭际秋虫鸣,疏麻方寂历。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里胥夜经过,鸡黍事筵席。各言“官长峻,文字多督责。东乡后租期,车毂陷泥泽。公门少推恕,鞭扑恣狼藉。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迎新在此岁,惟恐踵前迹。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尽输赋税后一贫如洗的情况,也写出了催租官吏凶残的嘴脸,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里胥的憎恨。第一首中有“竭尽筋力事,持用穷岁年;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舍眠”之句,对劳动人民的赋役之苦也是深表同情的。其他如《掩役夫张进骸》同情自己役夫的痛苦,《韦道安》歌颂为民除害的英雄,与他散文中为下层人民立传的进步思想也是一致的。
  柳宗元的山水诗,情致深沉委宛,描绘细致简洁,艺术成就很高 。历来文学批评家把他和陶渊明并称,也主要是指他这类作品。如他的名作《南涧中题》: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在风声林影中漫步独行,静思身世,透过羁旅的寂寞和怀旧的忧伤,流露出一线恬然自适的欣慰。这首诗和他《永州八记》中的《石间记》是相为表里之作。其他如《夏初雨后寻愚溪》、《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意境也约略相同。沈德潜说柳诗得陶渊明之“峻洁”,概括得非常准确。他的《渔翁》一诗,也写得很好: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矣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里通过渔夫生活的描绘,表现出作者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的自由生活的境界。江上日出景色的变化尤其写得奇妙动人。他的五言绝句《江雪》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茫茫大雪中突出地写一个寒江独钓的老翁,隐然见出诗人高怀绝世的人格风貌。柳宗元的山水诗,尽管情景各有不同,但处处都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性格,同时也往往流露出被贬远荒的幽愤,所以前人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沈德潜《唐诗别裁》)。姚莹《后湖诗集》中《论诗绝句》也说:“史法骚幽并有神,柳州高咏绝嶙峋。”这些评语都说明了柳宗元诗歌的这个特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