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性

  基于上述的生活实践和思想倾向,杜甫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也达到了他以前的作家所不曾达到的高度。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这有以下各方面的表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诗歌人民性的第一个特征。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在“三吏”、“三别”中,他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在这里,有已过兵役年龄的老汉,也有不及兵役年龄的中男,甚至连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也被捉去。《羌村》第三首也说到“儿童尽东征”。在《赴奉先咏怀》中,他更指出了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养活了达官贵族:“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在《又呈吴郎》中,他通过寡妇的扑枣,更说出了穷人心坎里的话: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归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他不仅体贴农民的“困穷”,而且还以热情酣畅的诗笑,描绘了田夫野老真率粗豪的精神面貌。如《遭田父泥饮》:
  步履随春风,村村自花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曾经侍候过皇帝的人,对待劳动人民竟能如此平等亲切,是极为少见而可贵的,也是富有进步意义的。白居易《观稼》诗:“言动任天真,未觉农人恶。”便是受到杜甫的教益。总之,作为一个诗人,只有在杜甫笔下才能看到如此众多的人民形象。
  杜甫在多年饥寒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怀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到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了这样的宏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他宁愿“冻死”来换取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白居易《新制布裘》诗:“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黄彻《巩溪诗话》说白居易“推身利以利人”,不及杜甫的“宁苦身以利人”,这评比也是公允的。
  当然,杜甫对人民的同情是有限度的。他是一个封建士大夫,只能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寻求减缓人民灾难的办法,反对人民的“造反”。尽管他写过“资贼本王臣”,承认了“官逼民反”;当元结在诗中痛恨官不如贼的时候,他也给以热烈的支持;但是当袁晁在浙东起义时,他却写出了“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的诗句,这就很清楚地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是杜甫诗歌人民性的第二个特征。
  正如上引诗句所表明的那样,杜甫是一个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可以这样说,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旦大乱初定,消息忽传,他又会狂喜得流泪。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真是“泼血如水”。由于热情洋溢,一派滚出,因而也就使人忘其为戒律森严的律诗。
  杜甫始终关怀着国家命运,象“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这类诗句是很多的。随着国家局势的转变,他的爱国诗篇也有了不同的内容。比如,在安史之乱期间,他梦想和渴望的就已经不是周公、孔子,而是吕尚、诸葛亮那样的军事人物:“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晚登襄上堂》)他大声疾呼:“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董卿嘉荣》)而“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也决不只是写的一匹“老肃霜”,而是蕴含着一种急欲杀敌致果的报国心情在内的诗人自己的形象。因此从最深刻的意义上来说,“三吏”、“三别”并非只是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痛苦的讽刺诗,同时也是爱国的诗篇。因为在这些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这是人民的呼声,时代的呼声,也是诗人自己通过新娘子的口发出的爱国号召。黄家舒说:“均一兵车行役之泪,而太平黩武,则志在安边;神京陆沈,则义严讨贼。”(《杜诗注解》序)从战争的性质指出杜甫由反战到主战同样是从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是有见地的。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也必然是怀着强烈的憎恨,而这也就是杜诗人民性的第三个特征。
  杜甫的讽刺面非常广,也不论对象是谁。早在困守长安时期,他就抨击了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致使人民流血破产。在这方面,《兵车行》是有其代表性的: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在《前出塞》中,诗人也代人民提出了同样的抗议:“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杨国忠兄妹,当时炙手可热,势倾天下,但杜甫却在《丽人行》中揭露了他们的奢侈荒淫的面目: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阖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及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峦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空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复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诗人还把杨国忠兄妹们这种生活和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寄贺兰恬》)同时,他又警告统治者要节俭,认为:“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
  唐肃宗、代宗父子信用鱼朝恩、李辅国和程元振一班宦官,使掌兵权,杜甫却大骂:“关中小儿坏纪纲!”认为只有把他们杀掉,国家才能有转机:“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在《冬狩行》中他讽刺地方军阀只知打猎取乐:“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伴随着叛乱而来的是官军的屠杀奸淫,《三绝句》之一对此作了如下的无情揭露: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这时,官吏的贪污剥削也有加无已,《岁晏行》说:“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针对这些现象,作为一个人民诗人,他有时就难免破口大骂,把他们比作虎狼:“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三绝句》)把他们看作凶手:“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送卢十四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可惜,阶级的局限使杜甫仍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忠告他的朋友们要作清官:“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真是“告诫友朋,若训子弟”(《杜诗胥钞》)。
  除上述三方面这些和当时政治、社会直接有关的作品外,在一些咏物、写景的诗中,也都渗透着人民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同是一个雨,杜甫有时则表示喜悦,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使是大雨,那怕自己的茅屋漏了,只要对人民有利,他照样是喜悦:“敢辞茅苇漏,已喜禾黍高。”(《大雨》)但当久雨成灾时,他却遏止不住他的恼怒:“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九日寄岑参》)可见他的喜怒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转移的。在咏物诗中,有的直接和现实联系,如《枯棕》、《病桔》等;有的则是借物寓意,因小明大,如《萤火》刺宦官的窃弄权柄,《花鸭》刺奸相的箝制言论,至如《麂》诗:“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那更是愤怒的谴责。所有这些,都可以看作政治讽刺诗。
  杜甫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大自然。他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如《月夜》、《月夜忆弟》、《梦李白》等,也无不浸透着挚爱和无私精神。“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他对李白的友谊是如此深厚。我们祖国的山川风物是美不胜收的,杜甫并不是山水诗人,但他却比之一般山水诗人写出了更多的山水诗,而且自具特色。中国有五岳,杜甫用同一诗题《望岳》写了其中的三个:泰山、华山、衡山。此外象陇山、剑阁、三峡、洞庭等等也都作了出色的描绘。“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清明》),“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从这类句子,我们也就可以看出这类诗同样饱含着诗人的爱国激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