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

  散文是在文字发明以后才产生的,是最适宜于实用的文学形式。由于文字的记录必须有书写工具,如竹帛纸笔之类。所以散文的发展虽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却非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不可。散文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很困难的。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上不得不力求简短,以致影响了散文的发展。后来手工业逐渐进步,文化工具有了改进,书写日益便利,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现长篇大论的散文和有组织有系统的散文著作。
  六十年前(1898—1899),河南安阳县的小屯发现大量的龟甲和兽骨的破片,上面多刻有古代文字。经过研究后,知道这是三千多年前殷代王室占卜的记录,所以我们称它为甲骨卜辞。甲骨卜辞的发现,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社会制度等,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由于文字的难识和甲骨的破碎与散乱,其中很多记录不能了解,但也有不少比较完整可读的句子。例如:
  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郭沫若《卜辞通纂》
  这可以看作一种十分幼稚的散文。又如:
  癸巳卜,役,贞:旬亡卜(祸)。王占(占)曰:“山(有)希(祟)!其山来鼓(艰)。”乞(迄)至五日,丁酉,允山来鼓,自西。止莴告曰:“土方正(征)我东鄙(鄙),载(灾)二邑。昌方亦牧我西鄙田。”
  ——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
  这段卜辞虽然非常朴素,但它有叙辞,有命辞,有占辞,有验辞,叙事完整,可以说是记叙散文的雏形。
  现存《易经》中的卦、爻辞是一种专为卜筮之用的繇辞。其性质同过去的神签相类似,大概是巫卜之流所编造的为宗教迷信服务的书。卦、爻辞的时代不能确定,它们吸收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似乎经过一段长期的发展过程才完成的。其中不止一次提到“帝乙归妹”和“高宗伐鬼方”的事,显然是殷商的历史;而《旅》卦“上九”又有“丧牛于易”之文(《大壮》卦“六五”则谓“丧羊于易”),也隐约看到殷代先世的史影,这可能就是殷的先公王亥为有易所杀,夺其仆(服)牛这一史实的反映。(注:参看《山海经·大荒东经》、《楚辞·天问》、《竹书纪年》及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王文见《观堂集林》。)至于卦、爻辞中所谈到的各种各样的刑罚异常残酷,甚至还有杀人祭祀的迹象,更与殷商对待奴隶的情况相符合。当然也有不少卦、爻辞的内容反映了时代较晚的思想意识,如《蛊》的“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等。
  有些卦、爻辞,尤其是爻辞,在叙述吉凶的事象时,不但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背景,而且语言颇为形象生动,又多用韵。例如:
  屯如,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屯》“六二”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屯》“上六”
  原始社会遗留的野蛮抢婚习惯,《易经》的爻辞中也是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奴隶主携带武器,骑着壮大的花马,抢掠妇女,迫使成婚,明明是强盗行为,却偏偏说不是。那女子骑在马上悲哀哭泣,当然是坚决拒绝,后来不知受尽了多少折磨,才终于被逼成亲。又如: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离》“九四”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艮》卦辞
  困于石,据于蒺藜;入其室,不见其妻。
  ——《困》“六三”
  一个来不及抵御的突然袭击,结果房子烧了,人杀死了,遍地都是弃尸了。当然也有逃脱的,或者躲在山岩丛棘之中幸而获免的。但是战败者回到家中,妻子已被抢走了。那时部族间的频繁的战争是非常激烈的。
  我国史官建置甚早。周制,王朝及诸侯各国均设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大概是继承殷商旧制而有所损益。据文献,古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注:见《汉书·艺文志》。《礼记·玉藻》稍异。)。《春秋》,下面再谈,这里先讲《尚书》。
  《尚书》即上古之书,从前称为“书经”,本是记言的古史。据说原有一百篇,孔子所纂辑,并为之序,恐不可信。自汉以来,《尚书》有今古文之分。今文是秦焚书后汉初经师所保存、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的;古文是武帝时陆续发现的古本,是用古文字写的。古本中有的篇是今本也有的,有些是多出来的,后来都亡逸了。今存《尚书》共五十八篇,除三十三篇为今古文《尚书》所共有,其余都是东晋人所伪造的《古文尚书》,不可信。但即使今文及真古文中的各篇如所谓虞、夏之书,也是后世儒家的政治理想,肯定不能看作真正的虞夏史料。
  《尚书》中的《商书》是殷商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可靠的有《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等篇。据周初文献说,殷先人有册有典,上述诸篇就是包括在这些典册之内而被保存下来的。《盘庚》(三篇)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和庶民的讲话,特别古奥难懂。由于臣民反对迁徒,盘庚一再进行说服,把旧都比作“颠木”,把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他劝告群臣服从王命,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他责备群臣以“浮言”鼓动群众,好比“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那就无法扑灭。又告诫人民要听他的话,好比乘船,若不好好渡过去,就会有沉溺的危险。这些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显得非常生动。
  《尚书》中的《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散文,可靠者有二十篇。除《文侯之命》、《秦誓》外,都是西周初期的文献。其中重要的如《牧誓》是武王伐纣、至牧野誓师之词;《大诰》是周公将讨武庚、大告庶邦之词;《洛诰》是周公营成周,谴使告卜及与成王答问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告殷遗民之词;《无逸》是周公诫成王之辞。大概均出于史官之手,其难读与《盘庚》同。正如韩愈所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周初统治者汲取前朝亡国教训,颇有敬天保民思想,他们一再警惕自己要以殷为鉴。《无逸》一篇就是从此出发的,也是这种思想的集中表现。它告诫成王要念稼穑的艰难,不可贪图逸乐,要效法文王勤劳节俭,“怀保小民”,“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这对于过去统治者来说是一种新认识,也是比较进步的政治观点。《无逸》叙述颇有条理,有层次,从记叙文的结构上看有显著进步。
  《秦誓》是春秋时秦穆公悔过之词。他因不听蹇叔之言,“劳师以袭远”,结果为晋所败,三帅被俘,“匹马只轮无反者”。他愧悔之余,恍然于“番番良士”、“仡仡勇夫”和“截截善谝言”的这三种人的区别和取舍,流露了真实的感情;通篇又始终用对比描写手法,是散文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面多有文字,我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殷商铜器已有简单铭文,到了周代才日益发展。这些铭文的内容很复杂,大抵不外有关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等。由于器物的限制,铭文不能过长。但也有三百余字的,如《散氏盘铭》,有近五百字的,如《毛公鼎铭》。铭文一般为散文,但也有用韵文的,如《虢季子白盘铭》: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这是周宣王时,作器者记他同猃狁作战立功受赏的事,与《诗经》的《六月》略同。铭文字多难识,又有缺蚀,加以有关当时的名物制度以及这些贵族的生活内容多不易了解,所以非常难懂。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722—481),凡二百四十二年。春秋时,周室不振,诸侯争霸,战乱迭起,外族交侵。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企图巩固王朝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孔子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在当时是为日趋没落的奴隶主国家服务的。《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后世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亦有记得简练明白的:例如僖公十六年书曰:“春,王正月,陨石于宋五;是月,六益退飞,过宋都。”寥寥十余字,叙述错落有致,与《尚书》、金文大不相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