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绑,为诗与散文之间的挣扎 试论散文诗


      陈志锐 引言 新诗又名白话新体诗,特指民初以迄民国四十年代以前,相 对於传统古典诗词的新体诗。民国四十二年後,新诗的义界、语 言、内涵以至形式都有很大的革新与突破。其中散文诗是新诗体 中最具争议性的课题之一。或以为是创新、是大瞻的突破;或以 为是讨巧的文字游戏。 究竟其存在有何文学意义?而散文诗应属散文类或是诗体? 其定义为何?甚至有者强烈地主张:硬生生地分类仅是对文学的 侮辱。但无论抱持何种态度,有许多偏见乃源自概念的模糊。 本文即是以散文诗为探讨的切入点,进而剖析此文体之本质 ,并试图为其寻找较明确之范筹。这其中完全没有亵渎文学的成 分,纯粹是为了学术研究上的方便。希 此文能为散文诗定位, 且使读者正视此文体。 壹、何谓散文?何谓诗? 首先,要界分甚麽是散文诗之前,我们须对散文和诗分别作 一理念上的厘清,然後才能逐一找出散文诗所包融的二者之特点。 散文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学观中义含太阔,历来便出现过文学散文、 美文、小品散文、纯散文等名目。散文的体例之所以会有如此多 的争议,主要因为它在文学的发展史上,居於文类之母的地位。 原始的诗歌、戏剧、小说等,皆以散行文字记叙;後来才各自在 结构和形式上成熟、定型。 我们於此讨论的只限於现代散文。郁达夫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 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便指出: 散文的第一消极条件,既是无韵不骈的文字排列,那麽自然散文 小说,对白戏剧除诗剧以外的剧本以及无韵的散文诗之类,都是 散文了啦;所以英国文学论里有 Prose Fiction, Prose Poem 等名目。可是我们一般在现代中国平常所用的散文两字,却又不 是这麽广义的,似 是专指那一种既不是小说,又不是戏剧的散 文而言。。。。。。 然而单看以上之定义,目前的现代诗形式也是无韵不骈,所以实 在有商榷的馀地。然而我们可加入几个关键字,使散文的定义和 界限更清晰准确: 所以我们的散文,只能约略的说,是 Prose 的译名,和 Essay 有些相像,系除小说,戏剧及诗歌之外的一种文体。 除了以上的界定外,我们亦可从形式和内容来加以辨认其范筹。 颜昆阳即曾於「散文类型的再探讨」座谈会中,提供三积极、 三消极之条件,现将消极条件引述於下: (一)散文虽可叙事,但不以情节、对话为必要条件,故与小说 、戏剧有别。 (二)散文维可抒情,有时亦讲求意象及节奏,但不以分行、押 韵为必要因素,故不同於诗歌。 (三)散文虽可说理,却不以传达客观理性的组织为目的,不同 於知性论述。 接下来我们把焦距转向诗体。杨昌年教授在其「新诗品赏」 中列出诗的定义: 诗是文学中的文学,一切文学中最为精链。以最精链而富有节奏 的语言,将诗人对世界一切事物的主观意念,予以形象化的意境 的创造,而能读者一种美感的,就是诗。 单看以上的定义,实在不足以让我们对现代诗有清晰的全盘了解。 若单只从上述内容及意象的角度来讲,某些散文、小说和至戏剧 都有可能符合此定义,所以我们有重新使其更延完整的必要。叁 考了俞平伯在白话诗运动初期的「白话诗三大条件」後,笔者整 理出以下结论,以兹叁照: 一、语言:用字精当、做句雅 ; 二、结构:安章完整却无固定字行数,且须分行; 三、韵律:讲究节奏,句末不限押韵; 四、表现方式:以具体化、形象化表现意象; 五、本质:说理深透、表情切至、叙事灵活; 由於一文体最根本的构造为其文字,我们再深入探析现代诗 语言文字的特性: 1文字的前後文决定此段文字是否为诗行,但诗行的累积并不表 示这是首诗。诗的语言建立在文字的前後激荡、文句的前後跌挎。 2诗的「兴起」源自一概念,再靠最精简的文字激荡出一个或多 个意象,相互重叠延生,遂成一境界。 3「兴起」并不代表直言讯息或平白传达资讯,其诗文或扭曲或 充满写作技法,皆为塑造一更高层次、更深化的想象空间。故诗 重留白,表面文字的功用是为了表达诗行合奏的更沉默的语言、 更深远的境界,并须要读者的共同叁予,才能完成。 4诗是视觉形象的组合,所以特重剪辑----将客体形象选择性地 剪辑成意象,突出重点。其并非在记录一真实事件或事物,而是 将时间浓缩或延伸、将物体放大或缩小。 5根据萧萧的「青少年诗话」,我们尚可以一童谣式的归纳法来 说:一精二舞三重复,四美五韵六不尽。精即精简准确;舞即跳 跃变化;重复指文字或文句的 环吟诵;美即求美;韵指其音乐 性;不尽指含蓄的意在言外。 贰、散文与诗的比较 据一般大众的理解,散文诗处於散文与诗之间,故欲剖析它我们 须对散文与诗的差异有清楚的概念,方能知晓散文诗如何得以於 二者之间诞生并成长。 中国古代以韵为文,无韵为笔。今日押韵已不可作为诗与非诗的 分墅。接下来我们以张健的「文学概论」为依,从中外诗文相比 较的理论来辨识散文与诗的不同: 中国方面-- 一、苏轼:反常合道为诗。相对的,正常合道乃文。 二、呈乔围炉诗话:喻文章是饭,诗是酒。 三、刘熙载:文善醒,诗善醉。 四、陈含光:情乃诗也,意乃文已。 五、陈世骧:诗有一种示意作用( poetic signification) ,近 暗示 ,文章表现意义。 西方方面-- 一、Lessing 莱辛:人工符号升为自然的符号,诗才有别於 散文。促成此变的工具,乃文字的音色、语顺、音律、字形、借 喻、明喻等。 二、Goldsmith 高尔斯密:诗和散文之别在语汇,有所谓的 「诗的语汇」( Poetic diction)。 三、W.Wordsworth 华滋华斯反驳说:散文与韵文的语言间 没有,也不可能有,本质上的差异。 四、C.Jung 容格:诗可作多种解释,散文则只一解。 五、马拉梅:诗是暗示、是音乐,散文近 代数;诗是跳舞 ,散文是走路。 六、C.Brooks 美国的批评家布鲁克斯:诗是吊诡的语言。 总而言之,我们可进而归结出以下12 点异处: 1.诗重想像、抒情遣性(与),为主观之文学;散文重常识, 为叙事状物,客观的实用文学。 2.诗比散文更重视艺术的完整性----力求饱和。 3.诗重音乐性(即音节的排列、节奏的舒疾、音律的变化) 和图象性(即分意义上的意象和视觉上的文字排列);散文则未 必。 4.诗之情境贵丰、寓言外之不尽意,它强调指一则三;散文贵 精确、指一则一。 5.欣赏、评鉴诗,宜用情感去意会、感悟;但是欣赏散文宜凭 理智去言喻、分析。 6.诗宜再三咀嚼,如米酿酒使人沉醉;阅散文则可顺流而过, 如米煮饭,可速食、饱足。 7.诗之形式精美,用字如弹丸脱手,一试中的;散文则挥 自 如,有较多之从容;英国诗人兼批评家柯立基有言:诗即把最正 确的文字置於最妥当之处;散文则是将最正确的文句摆入最合适 之地。 8.诗因题材特殊,集中表现复杂意象的结果便产生晦涩之感。 散文则较明朗易懂、文法自然囗语。 9.诗於技法上多用比兴,重联想、含蓄;散文则多用直叙,重 本意、坦明。 10.为求诗句之均衡美,凡无附属句的独立句要分行,以产生 煞尾句和跨行句的微妙变化,同时分段是为了交织韵脚,并控制 长诗节奏;散文则多以好几句相关文句缀成一段之言。 11.致於诗之句法,句子讲究整齐;散文则长短开阖,错落有 致。 12.诗乃专任,心无旁骛;散文则须兼差,为公文、书信、报 导、广告等。 叁、何谓散文诗? 散文诗----此名词在中国本是不存在的(虽然有人认为中国古代 如李白的春夜宴桃花源序、甚至早到屈原的渔夫卜居、後来东坡 的记承天夜游等。但此非本文讨论方向,不另详述。)。在西方 ,首创此名词的乃法国鲍特莱尔,法文本曰:Petits poimeson prose。其乃源自诗体的解放和精干小品文之演变。後来推展至 他国,英文即曰:Poemsi Prose,德文曰:Gedechte in Prosa,翻译成中文,皆为「散文诗」,由这里可以知道此名词 之正确性。 要为散文诗下定义其实是极其艰难的。主要是因为无法自文献中 找到完整的定义,专论散文诗之作品亦稀少可怜。这样的结果便 形成各说各话、百花齐放,故有重新为此一文体定位的迫切需要。 首先,我们略为整理以往各家对散文诗一词之失当诠绎: 一、用散文写的诗。 此定义过於轻率且模郓。如何用散文写诗?是以其形式、结构、 内涵抑或语言文字?此外是用散文写诗的甚麽?是诗之情感、诗 之题材、诗之内容?而且与以诗写散文有甚麽不同? 由此可判断此定义之不周密性。 二、散文化的诗。 由多本诗论中,我们可以明确知晓散文化乃诗作的一大缺失,是 诗人极力避免的陷阱和窠臼。杨昌年教授即明白指出: 散文化----不同於散文诗...是诗如散文,形式虽是分行的象是诗 ,而因缺乏诗质,表现的仍是散文的叙述,而不是诗。 可见其不仅没有把它列为坏诗,还把它赶出诗的门槛。其实要免 於散文化,可从中国传统古典诗论中的惜墨如金和西方现代诗论 的浓度、硬度、纯度和张力中求得。 散文诗并非诗的引桥。它拥有一个很大的原则:如何在散文 化的散漫赘冗及诗化的晦涩难解之间寻得平冲点。此为下文,按 下不表。 三、分段诗 提出此名词的诗评家罗青表明此类诗体只重分段而无须分行,故 曰「分段诗」,而一般诗则另定名为「分行诗」。这名词的陕隘 性在於,它只局限在视觉的形求之中,完全忽略了内涵上、精神 上、语言上、以至韵律上的范围。即使在形式上,其亦有再商榷 之必要:某些散文诗仅有一段,并无分段之实,而即使是分行诗 中也有许多是运用分段来转换语气哉文义。 四、散文与诗之间的中间文类。 乍看此说法,本是亳无可挑之处。的确,根据一般人之印象和认 知,散文诗便是散文和诗相结合而成的混血儿,属於灰色地带的 代称。但笔者却欲在不反对此大前提的情况下,提出单独为散文 诗「自立门户」的大胆呼吁。 就如色彩学中,将蓝与黄二原色合而成绿,我们可以在不忽略或 遗忘蓝黄的情况下,单独地为绿定位,以至光明正大地在每一盒 颜料中都有绿色的存在。 它不应再是附属的、非主流的、次等的、甚至低一级的,而应该 是独立的、主流的、平等的。惟有以公正的眼光重新评定其地位, 我们才可能无偏地为其下定义,公平地评论其创作,且正视其价 值。 其次,笔者欲结合诸说之长,并融入个人之拙见,配合中外散文 诗之实例,尝试为散文诗寻找一有利於辨识的分界线。 一、不分行形式 不分行的形式乃散文诗与一般新诗最明显的视觉上之划分。此与 散文中,以不特定句数的相阙句子,缀成一段之言,是相通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体形式求的相通,而仅仅是不分行只分段这一 环的相扣。 二、不需押韵但重音乐性 此点和现代诗大同小异。「同」的是二者对节奏音律的讲究以表 现情绪的变化----通过长短句的叁差、字词的搭配、叠字句的使 用等。「异」的是,散文诗少了分行所造成的音乐性刹止和 音 绵延之效,却多了如潺潺流水般贯穿全段之旋律。 如 弦的「盐」:「走进了野狗的呼吸中,秃鹰的翅膀里;且很多声 音伤逝在风中,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这种复杳手法, 形成了一唱三叹的 旋节拍,蕴有明朗化的内在韵律。 又如日本大冈信的「青春」: 「肿起的天空。肿起的水。肿起的村。肿涨的肚子。肿涨的眼睑。 肿涨的嘴唇。瘦的手。瘦的牛。瘦的天空。瘦的水。瘦的地。肥 的壁。肥的锁。谁肥。谁。谁瘦。血瘦。天空是救。天空是罚。 它比血还清澄。天空比血还清澄。」 三、用字经济紧凑 如前所言,用字经济即以最适量的字数创造最无限的意涵。此乍 观如诗的精简,但却不意味着把一首完整的诗拿来,取消其分行, 只保存其分段,便可成就一首散文诗。 其字句的精链必先照顾到句与句之间的必然相互关系。这便不象 诗中蒙太奇式的跳跃甚至飞跃求的跨行行文。 如奥地利。霍夫曼斯塔尔的「梦死」: 「跑到窗前,如饥似渴地:府身,坠落。」 又如加拿大。斯洛特的「夏天步入你的皮肤」: 「我想起你的嘴唇,一片模糊,隐退,当我躬身最後一次吻你之 际。」 四、不排斥转接字词 现代诗中尽量少用,甚至几近零使用的转楼字词----因为、所以、 然而、但是、总之等,在散文诗中是被许可适量运用的。原因是 承上所提的字句之连贯和相互关系,但这并不代表了如散文化的 滥用,其实它的使用原则应该是:如果会造成理解上的困扰或衔 接上的失黏,便可适量使用。 如苏绍连惊心散文诗之冲升: 然而,女孩终於走入门的玻璃里。。。 又如其同集中的透明的浮动: 冻结的笑亦如冻结的哭一样艰难,可是他做到了,并从茎须出去。 五、打破例常语法规范 其实此标题是不尽恰当的,但是为了顾及一般人的理解,所以暂且 订之。其实我们更应该说散文诗是重建语法----一种专属散文诗独 特的语法。它虽然比较接近,但又不尽然象散文一般的通顺流畅, 字与字、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完全符合字辞典或国文教科书的明文 规定;但反过来说,它又不似诗文般的晦涩难解、甚至不可解。 如商禽「梦或者黎明及其他」之「前夜」: 「因为那永恒的海是最初的;唉,你不能谋杀一个诲浪,因为你不 能谋杀一轮月亮,是因为你谋杀不了太阳,是因为你谋杀不了你自 己的影子是因为......」 一囗气念下来,我们可以如散文般快速地撑握其意涵,尽管不一定 精准正确。但以正规散文的文法,我们知道必须在「最初」的後面 加一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而我们亦不会用「谋杀」,此一动 词去形容「遗忘」海浪、月亮、太阳、影子等的过程;甚至不会在 「影子」之後立即承接「是因为」,而不加标点符号。但若将其分 行而视,又缺少了诗的跳跃性及浓度,同时又存有连接词「因为」 的累赘: 因为那永恒的海是最初的; 唉, 你不能谋杀一个诲浪, 因为你不能谋杀一轮月亮, 是因为你谋杀不了太阳, 是因为你谋杀不了你自己的影子是因为...... 六、打破时空顺序 这和前面「诗之语言文字的特性」第四点:「将时间浓缩或延伸、 将物体放大或缩小」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却是散文诗中, 时与时、空与空、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衔接,更有线索可觅。 如泰戈尔的「诗集」: 「你是我生命海岸上的曙笮中一抹金黄闪光、第一朵白净秋花上 的一滴雾珠」。 意象、时空从海岸到曙光到秋花到露珠,不可不谓迥异,但又自 然流畅得如散文句法。 七、选材及剪材重焦点 散文诗如戏剧般,只以最严格的评审标准,择出最具暴发力、感 染力和戏剧性的一点,才加以宣染、夸大。它不须如散文般地交 待该描写事件的前因後果、来龙去脉----它是一整体的一角、一 立体的横切面。它是多重高度凝链的瞬间,通过类似散文的叙述 和说明语言串连而成。 它所表现的是瞬间的感触、心境的转变,故篇幅通常不长,几  都在一千字以内。但亦不可单以字数的标准作为评定散文诗的尺 度,因散文亦有少至几百字的小品,诗也有长至千行以上的叙事 长诗,如荷马史诗即超过一万五千行。 剪材之例有俄。屠格涅夫收录於「屠格涅夫文集」中之「乞丐」, 作者摄取了生活中一个平常的片断:在街头与乞丐的忽遇。情节 简单得未交待相遇的前因和後来的发展,但寥寥几笔,不及三百 字,即把乞丐与作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同情、关怀、谢意等心灵 层次上的微妙交流勾出,令人回味不尽。 八、竭力经营意象和境界的美感 散文诗运用修辞技巧如暗示、比喻、比拟、联想、象徵、借代、 夸张、反用等,使意象具体化并提升境界。它强调了触觉、视觉 、听觉、 觉----色彩、质感、温度、湿乾、香臭等。这近 美 国散文诗作家罗伯特.布莱所首倡的所谓「客体散文诗」----偏 重叙述客体、事物,凭外物以传递内心讯息。 就布莱本身的「为被关起来的动物写的两首散文诗」中,其即以 视觉效果和拟人手法描绘了在饭店橱窗里等着被吃的龙虾和马戏 团畜栏中腻倦的大象,同时深刻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悲悯及忿懑。 再如苏绍连的「假发」: 「那小女孩植物般的长发拥挤着天空,自甘形成阴雨......」 单单一句话便凭着植物般刺长的立体画面、拥挤的压逼感和阴雨 的连绵不快之意相缀成令人悚目惊心的意象。 又如商禽的名作(凡提至散文诗必以其为典范)----「长颐鹿」, 其中又最具典范性的两句: 「长官,窗子太高了!」 「不,他们瞻仰岁月。」 白话、平易如斯的文字竟造就了意超言外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九、意象不确定性 散文诗具有含蓄式的准确性,旨在求取一组放射意义之符号,造 成意义上的不决定性、意象之间的不确定性,使其文句甚至文字 组合呈现多面诠释的可能。它甚至可能以多线发展暗示更深的意 思。 如川端康成的「初秋四荒」之一: 「海边的市镇上又新增加许多出租房子的牌子。恰似新的秋天的 月历页码。」 为何房子会被出租?为何日历是新的而非撕去的,秋天的意象是 萧瑟的、孤寂的,又为何用新的?日历页码又代表时光的蹉跎吗 ?此皆散文诗中的不确定性,但我们亦可由此文中看出此并非诗 的朦胧吊诡写法,而是散文诗自有的表现意象之手法。 十、重寓意和哲理 散文诗人应该比抒情散文作家或诗人更重视深远的寓意及精关的 哲思。它不如诗般说理困难,因其有完整连惯的结构,可供逻辑 思考化为艺术形象。这里特指的是内涵的思辨力量,而非文字语 言上的僵硬,一如理论散文的严肃。 古远清在「诗歌分类学」中便曾把散文诗中的寓意和哲理的表示 方求归纳为:1托物咏志;2直抒胸意;3警句点晴;由於其论 调和散文类有太多重覆之处,故笔者只欲在语言文字上说明其特 色。 如管用和的「露珠集」: 「云块把雨点撒在大地之後就消失了,让蓝天来承受禾苗的谢意 。」 由此可见,散文诗人把自然的运律、云雨的相连、禾苗的成长过 程等寄寓在精简的文字中,这若不是高妙的哲思与美感的诗意相 结合,那是甚麽? 肆、总论 走笔至此,应是为散文诗作一个全盘和完整的总结的时候了。以 上所明列的十大要素,即是把散文诗从散文体和诗体二大传统文 类中抽离出来的依据和标准。或许我们单看一两项定义,会与散 文和诗有些许重复之嫌,但严格的辨识标准应是尽量十项皆符。 假若一定要订下一条列式的定义,我们可勉强归纳为:散文诗在 形式上不分行、不押韵但重音乐性;语言上用字精简却不排斥转 接字词,乃一种新建立之文法;内涵上集中凝链,重寓意和哲理 突破时空却重其衔接;最终目标为意象和境界的成就。 希望本文能为散文诗重新定位,且使爱诗爱散文的人多打开一扇 窗户,多睁开一只眼睛,去正视散文诗的魅力。 徵引书目 张健,「文学概论」。五南图书,一九八三。 沙灵,「现代文学琐论」。现代潮,一九七二。 简玫珍,「诗的瞬间狂喜」。时报出版公司一九九一。 林以亮,「林以亮诗话」。洪范书店,一九七六。 郑明俐、林耀德编着,「时代之风。当代文学入门」。幼狮文化事 业公司,一九九一。 魏怡,「散文监赏入门」。国文天地,一九八九。 丘秀芷、郑明 编,「文艺天地任遨游。卷二。现代散文」,一九 八八。 余光中,「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一九八一。 郑明俐,「现代散文欣赏。东丈图书」,一九七八。 林钟隆,「现代诗的解读和评论」。现代潮,一九七二。 叶维廉,「解读现代、後现代 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思索」。东大 图书,一九九二 杨牧编,「中国近代散文选I」,洪范书店,一九八一。 胡菊人,「文学的视野」。远景出版公司,一九八六。 简宗梧编着,「现代文学欣赏与创作 上、中」。空中大学出版,一 九八七。 古远清,「诗歌分类学」。复文图书,一九九一。 朱光潜,「诗论新编」。洪范书店,一九八二。 杨昌年,「现代诗的创作与欣赏」。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一。 杨昌年,「新诗品赏」。牧童出版社,一九七八。 许淇编,「中外散文诗鉴赏大观。外国卷」。漓江出版社,一九九 二。 商禽,「梦或者黎明及其他」。书林出版有限公司,一九八八。 苏昭连,「惊心散文诗」。尔雅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零。 郑明俐,「现代散文类型论」。大安出版社,一九八七。 郑明俐,「现代散文纵横论」。大安出版社,一九八八。 郑明俐,「现代散文构成论」。大安出版社,一九八九。 郑明俐,「现代散文现象论」。大安出版社,一九九二。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业强出版社,一 九九零。 唐松波、黄建霖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建宏出版社,一九 九四。 笔者注:本文原以BIG5码输入,转码过程或有误差. 找作者--志锐 找作者--志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