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作者:陈思和
第十章 "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
第二节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随想录》
第三节 年轻一代的觉悟与反思:《死》
第四节 民族命运的自觉承担:《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的这首写于1979年的小诗总共只有短短的两行,它以一组单
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文革岁月的隐喻。“黑夜”、“光明”
和我的“寻找”在这里的含义都是不言自明的,类似的意象组合在其
它“朦胧诗”作品中也常可见到;比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如
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 谁还会/ 在夜里凝
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比如顾城的另一首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一代人》11 的意象则更为简约、自然,明白地表达出了诗人心中
强烈的感受和意愿。
“朦胧诗”的崛起一直伴随着整个社会的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渐复
苏,个人的情感表达往往也是整个社会的情感的投射,应该怎样面对
黑暗时代留给我们的创伤,怎样才能改变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这是笼
罩了所有诗人的疑问。向来被称作为“童话诗人”的顾城,尽管一直
沉醉于他的梦幻般远离尘嚣的“生命幻想曲”中,却也开始探索时代
的问题,这首《一代人》就是一个最直接的回答。其实也可以把它看
成是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像顾城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
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
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然而苦难却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
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
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这一类的表达可以一直追溯到60年代食指
在文革初期的创作,例如那首
著名的《相信未来》:“当蛛
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
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
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经过磨难的理想
与信念导向个性的自觉,导向
了一种坚强不屈的独立意志和
反抗精神,这是《一代人》及
“朦胧诗”整体上给人的印象,
也是70年代末期文学中富有激
进色彩的一面。这首诗仅有的
两句之间意义上的转折,无疑也体现出了同北岛的《回答》相一致的
精神取向:“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
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面对“黑夜”毫不
妥协,自觉承担起民族的命运,同时伴随着个人高涨的理想主义,可
以说这便是北岛、顾城和他们这“一代人”对苦难和整整一个行将过
去的黑暗时代的回答。
注释:1 参阅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
向的解释》,《收入陈思和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227 页。
2 “凡是派”主张的中心思想表述为两句话:“凡是毛主席作出
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
循。”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凡是”,最早见诸于文字,是在发表于1977
年2 月7 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及《红旗》杂志上的社论
《学好文件抓好纲》中。
3 鲁迅:《论睁了眼看》,收入《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2年版,第241 页。
4 参阅陈思和《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圆形轨迹》,收入《中国新文
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5 当时有三篇支持“朦胧诗”的理论文章被称作“三个崛起”:
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
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6 参阅《〈今天〉编辑部活动大事记》,收入廖亦武主编《沉沦
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438 页。
7 它的命名仅仅来自于一篇批判文章,即1980年8 月章明发表在
《诗刊》上的《令人气闷的“朦胧”》,文中所指的是一些诗意“朦
胧”的诗歌新作。
8 《随想录》最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6 月出版第一集,
到1986年12月出齐。1987年9 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合
订本。本节论述还参考了[ 韩国] 李喜卿的论文《在〈随想录〉里表
现出的作家自我形象恢复过程》。
9 杨斌华:《屋顶上的脚步。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0 《死》,初刊于《上海文学》1986年第9 期。
11 《一代人》收入《顾城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第121 页。
第十一章 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
第一节 "归来者"的历史反思
犀鸟文艺转自宇慧文学世界
返回